喝中药期间有哪些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的9大因素大多存在一定的偏向性,古代也称之为“毒性”,中药可以“趋利避害”,达到治病的目的。正如张景岳所说:“药能治病,是因为毒。所谓毒,是以偏味为基础,盖正味,五谷归之,所以育人正气。若闻有偏,药饵之属也,故要除人之邪气,亦因人有病,病胜于阴阳。”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临床上不良反应很少。但对于一些确实含有毒性成分的药物,历代医家经过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实践,通过不同的炮制、加工和配伍,不仅提高了药物治疗的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或降低了部分药物的毒性,减少了副作用,基本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然而,由于环境的变化、新剂型的出现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中药在临床用药中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多。除了已知含有毒性成分的药物,即使是常见的药物如人参、丹参、三七、川芎等。,不良反应也屡见报端。综上所述,中药的不良反应与以下因素有关:

1.药物的毒性作用:有些中药含有毒性成分,如附子、草乌等。如果加工处理不规范、使用不当或用量过大,会引起乌头碱中毒的不良反应,如灼口、流涎、恶心呕吐、四肢麻木、头晕、呼吸困难、瞳孔散大、心律失常等。半夏不依法炮制,可引起舌、咽、口麻木、肿痛、流涎、张口困难等。,严重时会窒息。再比如雄黄中的砷,朱砂中的汞,都是引起不良反应的因素。此外,药性强的中药,如大黄、麝香、大戟、商陆等,出现不良反应的机会也很多。六神丸含有牛黄、蟾酥、冰片、麝香、雄黄粉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由于药物药效强大(且蟾酥、雄黄含有毒性成分),不良反应报道较多,如药疹、急性咽炎、先兆流产、药物性肝炎、心律失常、心脏损害、过敏性紫癜,甚至中毒性休克。

2.医证不符:中医擅长辨证论治。如果辨证错误,用药不正确,就会加重体内阴阳的病理状态,也就是所谓的“虚实之弊”。比如人参是一种补气的药物,适用于气虚的证候。如果用于阴虚阳亢、虚热的人,会出现头晕、心悸、失眠、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大便干燥、食欲不振等所谓的“人参滥用综合征”。再比如中药注射剂,如柴胡、清开灵、双黄连、鱼腥草等,对外感热证、热毒证等疾病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但对寒证往往适得其反。临床上看到的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多与此有关。

3.剂量不合适:中医辨证,无论是证候还是每味药的剂量都要合适。剂量要根据阴阳虚实程度、不同证候、不同方剂、不同人群,根据病情变化进行调整。如果用量过大或非常规,就会出现不良反应。如细辛常用剂量为3 ~ 6g,过量应用可导致呼吸缓慢,反射消失,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川芎是活血化瘀的常用药,一般用量为3 ~ 9g。大剂量服用可能出现严重头痛、呕吐等不良反应。

4.煎药方法不当或长期使用:煎服中药汤剂时,应根据药物的药性、质地及处方要求及时煎服,否则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如附子、草乌等。,应煎煮30 ~ 60分钟除去其麻味(分解乌头碱)。煎煮时间过短,容易发生乌头碱中毒。再比如山豆根不能煎太久。煎煮时间越长,副作用越强。如果药物服用时间过长,还会引起蓄积性中毒,如朱砂蓄积性中毒,会损害肝肾功能。长期服用人参会导致头晕、胸闷、哮喘、失眠,甚至精神错乱。

5.制剂不良:由于剂型不同、制剂工艺不合理或药物配伍加工不当,服药后药物毒性不减,出现毒副作用;或者因为给药途径不同,药物吸收加快而出现不良反应。比如注射剂引起过敏反应或中毒的概率比口服制剂高,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也快很多;或者因为制剂的质量问题(如杂质、热原、色素、植物蛋白等。),会引起不良反应。

6.性别、年龄、体质因素:据文献报道,女性比男性有更多的药物不良反应,也有报道称药物性皮炎男性多于女性。老年人、婴儿和年轻人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一般来说,儿童和老年人比成人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估计与药物代谢较慢、肾脏排泄不畅或对药物作用敏感性较高有关。不同体质也有正常的生物学差异。由于基因多态性的个体差异,有些人对某些药物的耐受性差或“过敏”,容易出现过敏反应。在病理状态下,机体的功能失调、抗体低下、虚弱、营养不良、疲劳、精神亢奋等都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另外,药物以异物的形式进入体内,过敏体质的人出现过敏反应的概率很大。

7.人为因素,盲目用药——一些新研制的药材或制剂,人们不知道其药性,或者不详细阅读说明书,不了解其禁忌和注意事项,滥用会引起不良反应。特别是中药注射剂,临床上没有辨证就盲目使用。如清开灵、双黄连、鱼腥草用于发热,人参、参附注射液用于危重病人。还有的人生病就去医院,迷信偏方、秘方,对一些没有经过审批的处方、药方,不经过筛选、辨证就盲目用药。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不良后果。

8.配伍不当除了“十八反”和“十九畏”不能配伍外,有些中西药合用也会出现不良反应,如含枳实的中药与西药呋喃唑酮合用引起胺中毒。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磺胺类药物一起使用时可引起血尿。柴胡注射液与安痛定、庆大霉素合用会大大增加过敏性休克的反应。

9.污染:中药储存保存不当,造成鼠咬、虫蛀、致病菌污染、霉变变质;或者药农在种植药材时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药材中农药等有害物质残留,可导致药物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