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经商的智慧(上)——大怒伤财

最近在看商业史,忍不住想写点什么。一个是给自己做个笔记,一个是和朋友分享。

自从商朝始祖王海开始贸易,古代就出现了很多奇才。据说,王海成为商族首领后,驯服了牛马,发明了牛车作为交通工具,加强了畜牧业。同时,为了解决牛羊过剩的问题,他决定与其他部落交换东西,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从这种古老的贸易方式可以看出,商业的本质是交换。中国所崇拜的五大财神中,中间那位指的就是王海。

既然说古人的商业智慧,自然要从古人说起。这里先从管仲说起,先讲一个典故:

管仲不仅是治国专家,也是赚钱专家。他在辅佐时,为了使鲁臣服,要求国家官员把衣服从齐万布换成鲁国布,导致鲁国布涨价。同时,他禁止齐国人民织布,却对鲁国开放。表面上看,鲁国从齐国布那里赚了很多钱,但鲁国布却在全国各地编织。这是万奇·卢茂的故事。不仅如此,管仲还是妓院的祖师爷,他开的是女妓。有兴趣的可以研究一下关子的衡山、黑幕、毛静的方案,堪称古代货币战争的经典案例,从中可以体会到很多管理方法。推荐书籍:烟斗

陶朱公范蠡,范蠡,大家都知道,官做得好,退休了,生意做得好。他被后人尊为“尚圣”,还嫁给了沉鱼落雁的石。甚至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据说范蠡曾经练习过计然的技巧,几年后成为了一个富翁。在这里,计然指的是他的师傅计然,他提出了取便宜取贵的思想;干旱是船的来源,水是汽车的来源这一观点对范蠡影响很大。计然还警告范蠡:“丈夫是一个长脖子、长喙的国王,老鹰会盯着狼的脚步。当他有困难的时候,你不可能和他在一起。他不去,对他是有害的。”范蠡自己的商业理论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比如惠及所有农民,平整东西;贵如粪土,贱如玉。比如后面要提到的白圭,也是受范蠡“薄利多销”的影响,从实践中总结出了“欲长钱取谷”的经验。推荐书籍:陶朱公商业培训和计然政策。

端木子恭,很多人都不熟悉他。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十哲之一,儒商始祖。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子贡很会把握机会。在跟随孔子周游世界时,他非常注重了解各国商品的市场行情,为后来的经商打下基础。所以,要想找到赚钱的方法,还是要多出去走走。在家呆着肯定没机会。他讲究商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和外商要对富人仁慈;仁为本,和为贵。他出身于富商贵族,属于学富五车的商家,做生意有先天优势。

提出了著名的“人弃我取”经营理念的白圭,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要想长钱,就把粮拿下来”的经验。他购买谷物,在谷物成熟时出售丝绸和颜料;在蚕茧收获季节,我们买蚕卖粮。他认为,“去谷”等生活必需品,虽然利润低,但消费弹性小,交易量大,薄利多销。他自己不讲究吃喝,控制爱好,省吃俭用。他与雇佣的奴隶同甘共苦。与囤货的奸商不同,他主张在商品滞销时,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进货。当市场出现缺货时,及时低价出售。他的思想对徽商影响很大。

众所周知,吕不韦编纂了《吕氏春秋》。“奇货可居”这个成语来源于一个和他有关的典故。据说吕不韦去邯郸做生意,遇到一个陌生人,喜出望外。他说,“陌生人就像陌生的商品,可以囤积”。物以稀为贵,于是吕不韦回家对父亲说:“种田能赚几次?”父亲说:“十次。”吕不韦又问:“卖玉珠,还是赚几倍的利润?”父亲说:“一百次。”吕不韦又问:“立一国之君,可以获利多少倍?”父亲说:“数不清。”;于是他去拜访陌生人,说:“我可以扩大你的家庭。”陌生人笑着说:“你先自己成家吧,再来我家!”吕不韦顺势答道:“你的门不亮,我的门也不会亮。”"

寡妇清,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女企业家。这个故事也记载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这位寡妇没有为了在丈夫死后继承庞大的家族产业而再婚,她对丈夫忠贞不渝。始皇帝称赞她贞洁,封她为处女,并为她建台。家族从事丹学行业,也就是开采炼丹砂,掌握了独特的开采冶炼技术,掌握了核心技术,得到了始皇帝的支持(在那个重农抑商的年代是非常难得的)。主业是朱砂,当时很有用。炼汞可用于防腐和中药。因为是红色,所以也可以用来染色。寡妇清相当于垄断经营,所以利润很大。

桑弘羊,一个政治家,为什么提到他?首先,他是汉武帝的财政大臣,出身豪门,以非凡的心算能力13岁被召入宫。要了解这个人,还得从《盐铁论》这本书里学起,就连对此非常不满的司马迁也不得不拍手称快,说在洪阳时代,“民未得其利,而天下用之。”他的想法仍然影响着我们的决策。

最后一个角色介绍到此结束。在“陶朱公商业培训”中,人们应该嫉妒,如果他们脾气暴躁,他们就会减少交易。事不关己,浮躁误事。言行要和谐,和谐才能赚钱。”我个人用白话理解这个智慧:大怒伤财。“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完全控制自己的脾气是非常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