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概念
中医学是指以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核心,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和疾病的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1.中医理论体系以气一元论(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以形象思维、系统思维、多变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色,包括理、法、方、药。
2.症状的基本概念:症状和体征是机体的异常表现,包括患者描述的异常感受和医生检查的各种体征,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3.证的基本概念: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机本质的概括,如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
4.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辨证(辨病的病因、部位、性质、势)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综合分析四诊(望、听、问)所得数据,明确疾病本质,确立是什么样的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中医学习方法:
1.背书:需要背诵药物的盛衰、归经的作用,经典之类的。
2.临床实践:需要努力学习验证理论,提高理论认识。
3.总结:要经常总结自己的经验,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体系。
4.理解:学好中医的关键在于理解,但理解的前提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中医理论体系的起源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的出现为标志。《黄帝内经》包括苏文865,438+0篇和灵枢865,438+0篇。内容以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基础,以整体观为主导思想,阐述人体内部生命活动的规律性和人体与外部环境(自然)的统一性。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解剖、脏腑、经络、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中医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在明清时期,以及近代和现代,中医理论体系有了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