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综述

学生发展的核心是学习能力,这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和事实。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能力最重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加强能力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和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积极适应社会,创造美好未来。"

学习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学习不是简单的输出与输入的关系,而是生理、生命、生活、实践的自组织综合运作。学校教育的作用在于全面系统地认识学习的机制,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激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设置环境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志和能力,促进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转变。

本文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相关研究,从生理保健、环境促进、团队友善、思维发展、学科融合、教师引导、艺术修养、道德支持八个方面的50个基本要素,提出了提高我国学生学习能力的框架体系和系统建议。

一、身体保健——保证学习的生命系统

01

身体健康课程的老师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出发,着重介绍学习的生理功能,让学生学会认识自己。

02

多了解大脑神经功能,掌握健脑方法,保证大脑营养供给,学会友好使用大脑。

03

加强体育课以外的体育锻炼,增加每周户外有氧活动,学会健康生活。

04

学会运用科学的养生方法,学习中医知识,学会善待自己。

05

保证足够的有效睡眠,放松身体,学习。

二,环境促进——开放学习的社会条件

06

学校、老师和家长一定要知道开放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很重要,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在开放的环境中学习。

07

形成稳定、积极、愉快的家庭和谐学习氛围。父母每周至少要和孩子进行一次公开讨论,以孩子为主要话题。

08

小学阶段家长和孩子每周至少有两次阅读时间,让学习融入生活。父母的榜样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09

保持学校教室明亮、通风良好;尽量小班授课,避免课堂学习僵硬、紧张、沉闷。

10

学校营造以学习能力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善于开展促进学生学习的校园活动并在课堂上呈现。

11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参观博物馆、出国留学等校外学习活动,搭建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的桥梁。

第三,团队友好——在学习中建立人际关系

12

学会处理同伴关系,培养和倡导与人为善的价值观和行为,与人友好相处,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环境。

13

养成同伴讨论、同伴学习的习惯,开展积极的同伴学习交流,让身边的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14

主动提供自己的意见,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积极听取和吸收同行的意见,形成团队意见。

15

把向别人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要善于和大人讨论问题。

16

有组织讨论小组和学习小组的愿望和能力,善于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第四,思维发展——培养学习思维能力

17

了解和掌握思维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知道人是怎么思考的。

18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要知道自己属于什么类型的思维和认知倾向,找到并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的思维方式。

19

逻辑思维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学会学习知识,根据事物本身的特点去思考。

20

充分挖掘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每一次学习都尽可能的形象思维。

21

思考需要安静的时间,培养学生沉思的习惯,培养学生理解思考的能力。

22

注重学习不同于教材的思维表达,培养学生用图表、口语、概念体系来呈现所学知识。

23

鼓励学生发现意识,学会发现问题,发现新知识,发现联系,发现自我。

24

鼓励学生在提问中学习,学生建立提问笔记,记录提问问题、提问过程和提问解决方案。

25

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各学科的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方法和能力。

26

学校开设思维训练课程,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五,学科融合——引发学习的融合。

27

学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学习,具备跨学科研究意识,形成综合学习能力。

28

在学习过程中,他善于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9

他善于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观察和描述对象,并能得出不言自明的结论。

30

学校开设多学科融合的综合课程或校本课程,开展德育、智育、体育有机融合的活动。

31

学校要把“融会贯通”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教学理念、教育理念。

第六,教师指导学习——确立教师在学习中的角色

32

教师要从思维类型、学习习惯、认知倾向、家庭教育等方面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

33

了解和掌握有关学习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基于学生的学习探索和形成教学思路和方法。

34

根据学生情况和课程要求,实行学生自学讨论、学科交叉融合、教师指导引导相结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模式。

35

对于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和讨论掌握的知识,教师要尽量少讲。教师主要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

36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善于实施问题引导、方法引导、讨论引导、思维引导、个性化引导、归纳引导和拓展引导。

37

教师的知识结构向一科多科转变,教师应具备课程开发能力。

38

教师首先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育能力。基于此,学校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

39

老师要发现并引导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教学的第一件事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40

老师不仅仅是他所教班级学生的老师,还应该帮助和回答学校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问题。

41

教师应具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其中最根本的是从科学和生活意义上引导学生认知。

七、艺术修养——提升学习的审美意境。

四十二个

美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没有艺术教育的学校教育是有缺陷的。学校应加强艺术教育,挖掘其价值。

43

每个学生都应该加入学校的艺术社团,至少有一个艺术特长来激活自己的思维。

四十四

探索学科戏剧化,鼓励学生将相关学科知识改编成课本剧,并自导自演,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价值。

45

家庭和学校要开展艺术教育,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在孩子早期教育中鼓励孩子学习艺术,学校艺术教学要与相关学科相结合。

46

乐舞学习不仅仅是属于专科和社团,而是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学习乐舞,体验律动美,健康成长。

八、道德支持——奠定学习的精神基础

47

了解知识和技能的社会价值,树立学习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共精神,增强学习的使命感。

48

尊重历史、事实、真理,敢于质疑,学习和掌握实事求是的基本思维方法。

四十九个

遵守道德规范,学习和掌握科研规范,了解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增强学习的科学态度。

50

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等角度学习并善于处理学习中的问题,根据不同阶层的特点开展哲学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境界。

关于本文提出的基础教育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框架和体系,第一,它不是所谓的理论体系,而是基于一定理论研究支撑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实践取向;第二,不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而是旨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系统化设计;第三,不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发明,而是基于系统的整体思维,激发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综合设计;第四,它不是许多关于学习的论述的集合,而是基于教育实验和实践的总结;第五,它不是一个关于学生素养、素质和能力的概念列表,而是试图体现促进学习能力的实践取向,说明其对学习的意义;第六,所谓“框架体系”,是指基本要素的结构。本文提出的激发学生学习能力的八个方面的50个基本要素可能还会增加,但这些基本要素是必不可少的,每个方面或要素都需要深化和细化,但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将学习过程与学生的生活过程、思维过程、生活过程、实践过程融为一体,将框架体系中8个方面的50个基本要素有机联系起来,是对提高学习能力有积极作用的要素的系统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