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月经周期异常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经前期如果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是16到17的一个潮波,就说是经前期。中医常称之为“经前”、“经前”、“经前”。其发病机制常因脾气虚弱,固摄无力;或者肾气不固;或者肝郁血热;还是阴虚逼血旺。选择了《洁阴梁雪汤》等两首歌曲。
1.秦致饮前药由黄芩、栀子各65438±00克,大黄、升麻各65438±0克,麦冬、白芍各65438±02克,茯苓65438±05克,泽泻9克组成。
治疗方法是煎服。月经后第五天开始服药,加7 ~ 15剂量。如果服药期间出现月经来潮,应停止服药。月经干净后第五天继续吃药。可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服药期间,必须避免刺激性食物。
功效主要用于清热泻火,调血固经。适应症:经前期。
临床应用:本组116患者。月经周期比正常周期早1周以上,或伴有月经量多、色紫、质稠;或者量多或少,颜色紫红色,有血块;或量少,色红,质黏,或伴有大量白带,色黄,腥臭。其中未婚42人,已婚64人。年龄最大的46岁,最小的13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9年。25例服前饮后治愈(服7剂后月经周期和量转正常,1年内无复发);显效77例(服用1 ~ 3个月经周期,月经周期转为正常,3个月内无复发);4例无效。其中有效102例,占96.2%;无效4例,占3.8%。治疗后随访时间6个月至1年。
经验表明,本病的主要病机为血热或气虚导致冲任不稳。在临床上,血热是比较常见的。方中黄芩、栀子、大黄、泽泻清热泻火,使热量从大便中流出。麦冬白芍养阴柔肝,热消阴不伤。升麻,茯苓,壮阳健脾,取下法原则。全方重在清热泻火,清热除血以自安,平血以自固,固经以自调。本方性凉润燥,气虚型经前不适于任何人。本方对上环引起的经前期也有很好的疗效。
药方出自马菊花。仙茜饮治疗经前期综合征106例疗效观察。浙江中医杂志,1988,(7): 304.2。滋阴梁雪汤组成①基础方:生地黄、玄参、赤芍、失笑散(包)各65438±02g,牡丹皮9g。
②加减变化:因阴虚,加麦冬、北沙参;结合气虚,加入党参、升麻炭和仙鹤草;结合血瘀,加茜草炭等。气滞,香炭;虚寒者,加炮制姜炭、艾草炭、厨土;并实火,加黄炭,炒槐花;月经量过多者,加三七(吞服)。
⑧巩固治疗:月经血清期间:对于阴虚血热者,服用六味地黄丸、二至丸;部分气虚,服用归脾丸、二至丸;偏肾阳虚,服用金匮肾气丸、二至丸。经前期:一般来说,提前1周,仍用上述基础方剂治疗症状。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在此期间,治疗重在治本,以求恢复。
治疗方法为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建议患者注意饮食,避免过于辛辣、温热的食物,如桂圆、辣椒、酒精等,以免影响药物疗效。
主治:滋阴凉血,活血化瘀。适应症:月经过多、经前及月经延长。
本组60例临床应用,治愈51例(子宫出血19例,经前期12例,月经过多12例,经期延长9例)。显效8例(子宫出血6例,月经过多2例);1例无效(妇科复查发现右侧卵巢囊肿,改手术)。
临床经验表明,上述四种血液病虽有不同,但冲任失调、气盛的病机是相同的。所以待遇上没有区别。原则上“急则治标”,宜凉血,寒则降火,以使血平。但是,如果你太冷,血液凝固很容易成为劣势,所以别忘了抽血。“缓则治本”,养阴适宜,阴足,血证可复。滋阴凉血,补虚泻实,标本兼治,滋阴补血。继续切,谨防辛辣、温燥之品就这样,四血证“异病同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方子来源周志东。滋阴凉血药主要用于治疗妇科常见的四种血证60例。上海中医杂志,1987,(4): 17。(2)月经后期当月经周期推迟7天以上,甚至40-50天时,称为“月经后期”。中医文献又称为“月经后期”、“月经后移”、“月经后期”。常与气血两虚、阴阳两虚、气滞血瘀、痰阻等有关。本文介绍1加减温经汤,以供参考。
1.加味温经汤由当归、麦冬、党参65438±05g,白芍、川芎、姜半夏、牡丹皮、阿胶(化)65438±02g,桂枝、吴茱萸65438±00g,炙甘草6 g,生姜、红糖6g组成。
加减变化:经行腹痛者,苏木10g,制没药10g,益母草15g;对于嗳气、腹胀、乳胀,加青皮10克、橘叶10克、全瓜蒌15克;对于腰痛患者,杜仲。和续断各65438±05g;白带过多者,加白扁豆、车前子15g,龙骨、牡蛎10g。
治疗方法是月经后2周左右连续服用3 ~ 4剂,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要用于暖宫散寒,理气活血,养血调经。适应症:月经后期。
本组临床应用:40例,10例,已婚30例;最小的。16岁,年龄最大的58岁;月经周期最短8天,最长90天。治疗后,治愈28例,显效7例,无效3例(2例未坚持治疗)。32例服药2个周期后痊愈,6例服药3 ~ 4个月经周期后痊愈。最小剂量为6,最大剂量为15。
经验表明,本病多由血寒、血虚、血瘀、气滞所致。多数患者有腹痛、不孕等症状,故本方有效。吃药的时间取决于月经周期和生物钟。一般在月经后两周左右服药,每日1剂,连服3 ~ 4剂,效果最佳。
方剂来源:李德新等用温经汤治疗月经后期40例。河南中医,1988,(6): 24。(3)如果月经不调,不是周期性来的,有时提前、延迟7天以上,称为“月经不调”。中医文献也称“经前或经后”、“经后”。多与肾气不足、肝郁脾虚等因素有关。有1个治疗该综合征的经验方。
1.韩良止崩汤的药物由黄芩、白芍、乌贼骨各65438±00克,生地、旱莲草、白茅根各65438±05克,牡丹皮、于雪、茜草各6克组成。
治疗中,黄芩、白芍、乌贼骨除鲜品外,宜轻炒(干品也可)。茜草根、血渣、牡丹皮炒。将草药浸泡在水中30分钟,然后在火上煮两次。每日服用1剂量,分三次服用。病情严重者可每日服用两剂。
功效主要用于清热、凉血、止血。适用于月经不调,或月经失调,或经行不止,或出血,或淋漓不尽。
临床应用此方为湖北名医李培生止崩经验方。在临床上相当有效。例如,30岁的无名氏大量出血,全身都是斑点,鼻出血,发烧,心烦意乱,口干舌燥,脉搏加快,舌红。服用3剂以上,经血逐渐停止,服用6剂,症状全部消除,后来出现。
经验表明,此方对阳虚血热患者临床使用确实可靠。其适应症状为血少、心烦口干、夜眠不安、舌红苔黄。生地黄白芍凉血滋阴滋补汤;黄芩、墨旱莲、牡丹皮、白茅根水洗留温凉血止血;血瘀后,乌贼骨和茜草炒黑止血有化瘀和血的作用。血热发热可加青蒿、白薇。腹痛可微加砂仁、香附,以解郁行气;久病后可加阿胶10 ~ 15g,加强滋阴止血的功效。
该药方出自李培生名医的验方——韩良止崩汤。中医杂志,1988,(6): 48.2。两地调经汤的药物组成为生地黄15g,地骨皮、玄参各12g,牡丹皮、白芍、黄柏、麦冬、阿胶(溶化)、玄参。
加减变化:蒲黄10g,丹参12g;血热血瘀者加用;去墨旱莲,加入益母草10g;对于血热较低者;心火过盛者炒枣仁10g。
治疗方法:煎服内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功效主要用于清热养阴,凉血固经,止漏。主治:子宫血热引起的月经失调、漏血;还是月经初潮,初始量大,持续滴漏的综合症。
临床上用此方治疗更年期月经失调及稽留综合征11例,治愈10例,好转1例,一般用6剂。稽留综合征患者病情好转后应继续治疗3 ~ 4个月,每月月经前或月经后服药。本方治疗月经初潮23例,治愈19例,有效3例,好转1例。一般治疗3个月经周期,月经前后服用3 ~ 6剂。
经验表明,本方系仿傅青主景清散、两地煎剂而成,其应用关键在于胞内血热。尤其适用于绝经前后月经紊乱、经期较长者。你需要在治疗过程中调情。
药方出自秦家台。良地调经汤。广西中医,1991,(6): 261.3。大黄调经汤由大黄炭、生地黄、熟地黄、制香附、茯苓、白术、巴戟天、制地榆各65438±05g组成。
治疗方法:煎服,每日1剂,分三次温服。发病时每次服用2 ~ 6剂,为1疗程,连续服用2个疗程。
功效主要用于行气、活血、益气、补肾、调经。适应症:宫内节育器释放后月经不调。
本组临床应用:220例,均有放置宫内节育器史,放置宫内节育器前月经正常,放置宫内节育器后月经周期提前或推迟7天以上,或1月经失血量>:80ml,或月经后7天以上,或月经前后腰腹部疼痛甚至影响工作。中医辨证可分为三型:气滞血瘀在脉,血瘀在宫,邪热蕴结在胞。随机分为大黄煎剂组和对照组(辨证治疗组),每组110例。大黄调经汤组用固定方治疗;对照组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根据不同辨证加减(服用方法及疗程同大黄调经汤组)。结果:两组均有良好的疗效。其中,大黄调经汤组治愈78例(70.9%),显效22例(20%),好转7例(6.4%),无效3例(2.7%)。对照组分别为64例(58.2%)、265,438+0例(65,438+09.1%)、65,438+05例(65,438+03.6%)和65,438+00例(9.1%)。两组疗效比较,大黄调经汤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
体验部分女性在放置宫内节育器后经常出现月经不调。瘀血内阻,新血不能归经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如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以出血为特征。柴胡疏肝散,配合辨证加减,效果不错。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探索,研制出大黄调经汤,疗效明显提高。由于本方可适用于本病的所有证候,便于临床使用。方中炒大黄具有泻火、凉血、活血、止血的功效。同时配合活血、止血、益气、补肾之品,标本兼治,强化泻下,效果良好。
药方的出处是刘正秋。大黄调经汤治疗宫内节育器取出后月经不调110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1,(8):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