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疏肝理论探源

陈皮是中医临床常用的饮片。关于其归经理论,多数本草专著认为属于脾、肺经。例如,《本草纲目》中说:“陈橘皮...入太阴经,亦为理气之药。”神农本草经》云:始于太阴、阳明经。本草纲目:橘皮...是健脾补肺的药。

从肝肺盛衰看陈皮疏肝

根据《黄帝内经》和中医哲学思维,东方属木,肝配木,有春阳升之气,故肝自左而升;西方属金,肺配金,有寒敛之性,故肺气自右而降。

从病机和治疗的角度来看,升降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肝藏血,肺藏气,气随血行。肝肺的升降,其实就是气血的升降。肝升肺降可以使气机通畅,气血交融,运行顺畅。

但陈皮是气的重要药物,配伍了药就会涨,配伍了药就会跌。其升降机制是通过“左肝右肺”和“肝升肺降”的功能实现的,这与肝脏在人体气机升降中的枢纽作用密不可分。正所谓“脏腑十二经脉之气皆须肝胆之气鼓舞,方能调畅而不生病。”」

从经典治肝谈陈皮疏肝

虽然肝气自左而升,肺气自右而降是生理上的正常,但在临床上,经常会看到左升得太多,右降得比右少,而陈丕却能做好所有的升降。因此,如果医生能够深刻理解并正确使用这种药物,就可以在治疗许多疑难病时取得良好的效果。

张的《药的起源》记载了“橘杏丸”的一面,用橘皮和杏仁制成,分蜜丸。“治气滞,老弱皆可服用。”由此可见,橘杏丸通过调理肝、肺的气机来达到治疗气滞的效果,且性质温和,无不良反应,故老人和体弱者均可服用。

清代王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详细记载了治肝三十法,是中医界公认的探讨肝病辨证论治文献最详尽的经典著作,对现代中医肝病学术发展影响深远。

王将肝病分为肝气、肝风、肝火等不同类型,提出了30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中陈皮的疏肝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治肝方法中。

疏肝法

功效主要是疏肝解郁。王石说:“肝欲散,急食辛辣以散之。陈皮味苦、辛、刺鼻,使肝气在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后得以打开、舒展,使肝气顺利到达全身各部,行使其正常的排泄功能。

清肝和胃

治疗肝气犯胃证,即肝木犯土,选用陈二加左金丸。因为肝气超逆,胃气不亏,肝气亢盛冲胃,迫使胃气上吐,被肝气所迫,肝“酸”,所以吐的东西也会酸。王先生重点推荐的二陈汤,其陈皮、法半夏、茯苓为和胃化瘀汤专方,既可降胃气,又可治呕吐酸水。

培土排木法

治肝气犯脾证,脾土虚弱,肝木犯虚,可阻脾土。因为肝气乘脾的根源不在肝而在脾,在于脾虚和寒湿内阻。因此,陈霞六君子健脾运脾祛湿,加用散寒止痛、温肝柔肝之品,辛散涩合,以恢复肝气的正常排泄,使其不再抑制脾土。由此治疗,脾气肝气由左而生,那么肺胃之气自然由右而降,腹胀、腹痛症状消除。

转肝法

用于治疗郁怒、肠易激、烦热胁痛、痞满、活血等引起的肝损伤,方剂为化肝汤,用青皮、陈皮、牡丹皮、栀子、芍药、泽泻、浙贝母清肝经郁火。

虽然邪热局限于血液、三焦、全身脏腑,但毕竟原发病在肝,治疗只有双管齐下。一种是顺气理气解郁散热,即“举之”,用陈皮、青皮、浙贝母;先将郁热排出,采用由内而外,向下“取出”的方法,故称“取出”,牡丹皮、栀子与泽泻同用。

于是肝火引起的心烦、胁痛、饱胀、活血等症状自行消除。“化感汤”是最典型的清肝方药,陈皮和青皮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抑肝法

治疗肝气上肺、突发性胁痛、哮喘等症,可用吴茱萸煎桑白皮、紫苏梗、杏仁、陈皮。

王的平肝法除吴茱萸汁外,还有苏茎、橘皮等,都是为了疏肝解郁,标本兼治。这两味可视为王疏肝理气法中的“苏茎、青皮、橘叶”,而桑皮、杏仁则是为了降肺气。《苏文·论污浊之气法时》说:“肺中之苦气上逆,食中之苦尽”,所以这两味配得上本帖。深入研究,陈皮味辛,入肺经,既有疏肝理气之意,又有宣肺降气之功。

另外,《西溪书屋夜话》开篇就指出,肝病虽然名称不同,但都可以“欺脾”、“占胃”、“冲心”、“攻肺”。此前“耕土排木”法治,肝气“辱脾”;“泄肝胃”,治肝气,“摄胃”;“泄肝”,法治,肝气“冲心”;这种“抑肝”的方法,治疗的是肝气,“侵肺”。

所谓“肝气”病是指由肝气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肝气过于衰竭,冲击人体某一部位,对其造成伤害。治疗不能堵,要疏,让肝气均匀缓慢地排遍全身,然后集中在一个地方的冲击力就会减弱,恢复正常。所以一般的治疗原则叫做“疏肝理气”。

陈皮的疏肝功效源于其产地

红皮就是广东产的橘皮,也叫“宽皮”,在行气解郁方面远远优于世界其他地方产的。

通管青石街、花回皮、荔枝核三味药均产于广东,以东方木气最强,同气导入,入肝经,散肝气,舒肝郁。

清代猫王《医林编》认为陈皮“清肺降气。中间为燥脾湿,为中性。下半部舒肝,润肾,以顺气化痰除郁为主。说明陈皮的理气作用可以治疗上焦肺、中焦脾胃、下焦肝经的疾病。

临床应用演示

胸胁胀痛的治疗:《神农本草静姝》记载胸胁胀痛的治疗宜采用“降气养血调肝”的治疗方法,药材有紫苏、郁金、降香、木通。、当归、生地、陈皮、甘草、白芍、鹿角胶。」

陈皮还常用于治疗肝郁、脾虚或肝脾失调等症,如胸胁胀满不适、胁痛、胃脘胀满、恶心、食后腹胀等症状。

脂气病的治疗:明代认为“属气血两虚,肝气不和,气逆血瘀之合。”“治法上”宜和肝散气,也宜调畅气血。【药用】川芎、当归、沉香、干姜、肉桂、陈皮..."

肝气不和治法:《神农本草经》百种记载:“橘柚香遍全身,辛酸皮为通肝胆之药。所以肝气脾土的病都能治。」

乳痈治法:《本草纲目》载:用真橘皮,汤泡去白,晒干,面略黄,炒为末,每服两元,麝香兑酒,作橘香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