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调理治疗颈椎病五法
颈椎病中医称为“颈痹”。临床证候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寒湿凝滞型,表现为头痛或枕后痛,颈项强直,不利侧旋,肩、臂、手指一侧或两侧酸、胀、痛、麻木;或者头痛涉及上腰痛,皮肤湿冷,怕冷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红,苔薄白,脉细弦。痰瘀阻络型,表现为颈部刺痛如刺,疼痛挥之不去,特别是按压它,疼痛呈局限性,夜间加重,伴有上肢麻木、头晕、恶心。舌质暗,体上有少许瘀点,舌边有齿痕,苔白腻或滑,脉涩或滑。气血不足,表现为头晕目眩、眼花或视物疼痛、乏力、厌食、颈痛或肩痛。舌淡红或圆胖,边缘有齿痕。苔薄白润,脉细弱。脾肾两虚,表现为颈部酸痛,四肢乏力,双下肢无力,行走困难,头晕耳鸣。舌淡或有齿痕,或干红少苔,脉细或弱。
颈椎病的中医治疗应遵循“实泻、补虚、通瘀、散结、热寒”的原则;“未饱则取经”的治疗原则。具体的治疗要根据具体的辨证结果来确定。寒湿阻络型采用温经活血、祛寒湿、通络止痛的方法治疗。痰瘀阻络型采用健脾化痰、活血通络、通络止痛的方法治疗。气血两虚可通过益气养血、醒脑安神、活血通络等方法治疗。脾肾两虚型,治疗方法是健脾补肾,温肾固元。
通络止痛针法
取穴原则以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相结合为主,对应穴位与辨证结果相匹配。各型颈椎病应选取颈椎棘突旁的压痛点和圆形或索状阳性反应点,以风池穴、大椎穴、手井穴、天宗穴、列确穴、中柱穴、后溪穴为主,每次选取3-4个穴位。然后根据颈椎病的病理分类、辨证结果、循经部位分别取穴。
分型针灸
根据颈椎病的分类,选择不同的穴位。神经根型可配椽、肩峰、天宗、腋窝、三尖、外关、养老等穴。椎动脉型可配太阳、头尾、百会、四神聪、内关、三阴交、太冲、足三里。交感神经型可配太阳、睛明、球后、翳风、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交心、阴交等穴位。
辨证针灸
寒湿痹阻型加风府、风池、合谷、曲池;痰瘀阻络加丰龙、雪海、舒歌、温灸脾胃俞;气血两虚加舒菲,温灸手上、足三里、脾俞;肝肾亏虚加重,艾灸温肾俞。
循经针灸
根据症状出现的经络选择穴位。手阳明经选三剑、曲池;手太阴经选列确、赤泽;手扶老人和小海被选中;手少阴经选神门、少海;手少阳为中柱、天井所选;手厥阴经选大令、曲泽;大椎、至阳、后溪为督脉。
针灸方法
针头工具选用直径为0.3mm的无菌一次性毫针。针刺颈部压痛点或阳性反应点时,针尖指向患处,用平补泻法;肩部和上肢穴位针刺后以气感辐射到手为佳;实证宜用下法,虚证宜用平补泻法或补法。结合电针密波刺激增强和维持针感,留针15~20分钟。当患者的颈、肩、背、上肢疼痛以冷痛或酸痛为主时,应在疼痛程度强的部位进行温针灸,留针15~20分钟。若疼痛症状较重,辨证为瘀血阻络,则应采用循经取穴法刺络。每10次为一个疗程,间隔2天,2~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除了针灸禁忌症,针灸治疗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颈椎病。电针刺激适用于颈四肢疼痛麻木的症状,温针灸适用于寒湿阻络或气血不足、肝肾亏虚者,刺络适用于瘀血阻络明显者。
按摩捏脊法
针灸治疗完成后。在按摩的过程中,要求患者安静,放松,呼吸均匀,仔细体会医生的手法。医生要全神贯注,从腹部的运气和催力,到手臂通过肘部到双手对病人的操纵。手法治疗分为两部分,一是肌肉放松痉挛手法,二是松解粘连矫正手法。
舒筋解痉手法
包括揉法、滚法、点压法和推法。这种手法以放松手法为主,适用于除脊髓型颈椎病伴有严重压迫脊髓外的所有类型颈椎病。
按摩师站在患者身后或患侧,双手或单手按摩患者颈部肌肉、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肩背部肌肉及患肢肌肉,力度适中,自上而下做2 ~ 3次。
滚动法利用手背和鱼际,通过做腕关节内外旋转,在滚动的同时用力向前推。也可以用右(左)手握拳,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指关节、掌指关节为重点,做手腕屈伸动作,沿颈、肩、背及患肢的背部、外侧、内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来回滚动、推动3 ~ 5次。操作要有节奏感和穿透力,频率不能太快。这种方法的目的是进一步放松颈部、肩部、背部和上肢的肌肉,从而缓解疼痛。
点压法分为十点压、单点压和重叠点压。十点按压适合头部。手法是医生将两只手的指尖放在患者头部两侧,大拇指按压风池穴,另外四个点按点在头部两侧的胆经穴位上。每次按10 20秒,重复2 3次。按压时力度适中,尽量追求穿透感,配合震颤法。单点按压是指用拇指桡侧点按颈、肩、上肢的圆形或条状阳性反应点,同时左右拨数次,力度由轻到重;叠压穴是指用食指和中指的重叠点来压风府、大椎、守经、首义、缺盆、天宗、曲池、手三里、内关、中柱、合谷等穴,每个穴压10±20秒。点压过程中可适当采用震颤法。要求受力均匀,渗透性强。在每个压力点结束时,用适当的力拨动肌肉和肌腱。
推分法:双手拇指指腹按于颈对侧风池穴,其余四指放于颈外侧,以适当的力度沿两侧夹脊穴交替推至大椎穴,再沿两侧肩部推至肩井穴,再按揉此穴5 10秒。再做一次。
复位、松动和校正。
包括椎间关节推拉法、肩关节晃动法、仰卧位牵引旋转法、末端提颈旋转法,可根据病情、年龄、体质选择。
椎间关节推拉松解法医师用一只拇指抵住患侧颈椎棘突,另一只前臂托住患者头部向前弯曲,向患侧旋转。同时用拇指放在患侧棘突旁,分别从2 7椎骨推扳手。此法适用于颈部活动明显受限的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
摇动肩关节。治疗者用一只手握住患肢的手指,用另一只手直接拉下,并轻轻地上下来回摇动。此法适用于上肢疼痛麻木、肩部活动受限的患者。
仰卧手牵引旋转法患者仰面躺在治疗床上,头部伸出床外。医生坐在病人的头前,一只手放在枕头后面,另一只手放在下巴下面。双手用力牵拉颈部并轻轻摇动,使颈部肌肉放松,然后患者头部在牵引力下旋转至最大左右。施放方法时禁止用力过猛。此法适用于年老体弱和椎动脉型颈椎病。
提颈转颈法,患者坐位,医生站在患者身后,大拇指放在枕部,其余手指稍向外展开,支撑在颏颌部,前臂抵住患者肩井区作为支撑点,双手同时用力向上抬起。当感觉患者颈椎小关节稍有松动时,将头分别向左右转动至最大角度,轻轻用力快速牵拉颈部,最多不超过3度。
上述操作在针刺后进行。10次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天,2个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中药内服外敷
中药口服
以经验方舒静汤(葛根、当归、桂枝、黄芪、炒白术、白芍、茯苓、狗脊、全蝎、炙甘草)为基础方。寒湿痹阻型加羌活、独活、防己;痰瘀阻络者加半夏、陈皮、红花、丹参;气血两虚者用党参、熟地黄;肝肾不足加山药、枣仁,阴虚加龟板、菟丝子、女贞子,阳虚加鹿角胶、肉桂、肉苁蓉。水煎3次,取汁同服。早晚各服用1次,每日1剂,5次10剂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一般口服2-3个疗程。
中药外敷
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由防风、狗脊、土鳖虫、红花、泽兰、木香、三棱等制成。,敷于疼痛剧烈的颈、肩、背、上肢24小时,每日或隔日更换一次。应用疗法应连续使用不超过10次。对皮肤过敏的人禁用。
牵引疗法
患者坐在牵引椅上,系上牵引带,分别固定在患者枕骨和下颌骨上。头部微微前倾15度,初始牵引重量约3±5kg。后来最大体重不超过10 kg,每次20个30分钟,每天1 2次。如果患者在坐位牵引时感到疼痛加重,或牵引后症状加重,应及时停止牵引,取仰卧位进行人工牵引。笔者不主张持续牵引。长时间牵引和超负荷牵引容易造成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弹性疲劳,不利于恢复。笔者在临床中发现,约有30%的患者不适合进行牵引治疗,牵引重量应以接受颈椎牵引患者的舒适度为标准。
心理咨询疗法
大多数颈椎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所以心理咨询非常适合颈椎病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心理素质,给予各种疗法调节其情绪,从而改善或调节其精神情绪状态,促进其身心康复。这种疗法可以在家庭成员的配合下进行。
互连
颈椎病的物理治疗
预防是颈椎病的关键。平时注意正确的休息姿势和睡觉姿势的合理性,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尤其是颈部和上肢的功能锻炼。注意平时的保暖,不要贪冷,不要喜欢冷。而且自我理疗要始终贯穿于治疗、康复、预防复发的全过程。根据病情、体质和年龄,可选择颈部锻炼和自我按摩身体疗法,注意循序渐进。
颈部锻炼
可以在工间休息时进行,方法是患者坐在椅子上,挺直背部,直视眼睛,均匀呼吸,全身放松。
低头要求缓慢低头,下巴尽量贴在胸前,保持10 15秒,然后头部慢慢恢复原位。
抬头需要头部慢慢抬头仰望天空10 15秒,然后慢慢将头部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头部左右偏移要求头部慢慢向左偏移并保持左耳紧贴左肩10 15秒,然后慢慢将头部恢复原位,再次向右做同样动作。
头部左右旋转要求头部慢慢向左转,尽量从左肩上方向后看,保持10 15秒,然后慢慢将头部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再向右做同样的动作。完成上述公式4一次,休息30秒再做第二次,可重复5 10次。
颈椎病的自我按摩
用中指或食指在头顶百会穴上按摩百会穴,由轻到重用力按揉20 ~ 30次。
双手大拇指放在额头两侧的太阳穴上,其余四指在头部两侧差动张开。双手同时用力按揉20 ~ 30次。
按风池穴,双手拇指分别按在同侧风池穴上,其余手指贴在头部两侧,由轻到重按揉20 ~ 30次。
捏住颈部肌肉,左(右)手放在脖子后面,拇指放在同侧脖子外侧,其余四指放在对侧颈部肌肉上。双手用力并拢,抬起颈部肌肉向上放松,沿风池穴至大椎穴向下按住,重复20至30次。
用左(右)手四指在对侧耳下的一峰穴处按压缺盆,沿胸锁乳突肌方向按压至缺盆穴10处20次。注意动作不能太快太重,两边要交替。
用左(右)手指尖在对侧肩井穴上按肩井,然后由轻到重10 20次,两侧交替。
左(右)手四指并拢在上背部斜揉大椎穴,反复用力揉大椎穴20 ~ 30次,直至局部发热好转,两侧交替。
按压内外穴时,将左(右)手的拇指尖放在右(左)手的内关穴,中指放在对面的外关穴。同时用力按揉0.5 1分钟,双手交替。
揉谷把左(右)手的拇指尖放在右(左)手的合谷穴上,其余四指放在手背上。用拇指用力揉合谷穴10 20次,双手交替。
用手梳头顶,手指在头顶两侧微微弯曲,从前发际线到后脑勺稍微用力做“梳”字形,做20到30次。
以上10方法做1次,每天早晚或工间休息,一般一天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