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怎么养比较好?

技术全称:蚯蚓养殖

关键词:其他养殖技术蚯蚓赤子爱胜蚓

技术介绍

介绍文件

介绍文件

蚯蚓养殖

蚯蚓养殖

蚯蚓是无尾目和寡毛纲的陆生无脊椎动物。全世界有2500多种蚯蚓,我国已发现并命名的蚯蚓约有150种,但可供繁殖的种类不多。主要养殖品种为赤子爱胜蚓属的赤子爱胜蚓。

蚯蚓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在自然条件下,除严冬或干旱外,一般能在温暖季节繁殖。在人工繁殖的条件下,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蚯蚓从生茧到成熟是一个生长周期,开始产卵,其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笔者于1980开始选育大平2号,当地俗称太湖红蚯蚓,原称美国红蚯蚓与日本花蚯蚓的杂交种。这条蚯蚓一般长50 ~ 70毫米,体腔直径3 ~ 6毫米,个体体长可达90 ~ 150毫米,成年蚯蚓重0.45 ~ 1.12克..体表只是毛细血管和致密,体色为紫色,但体色也随着饲料、水分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太湖红蚯蚓具有体腔壁厚、肉多、寿命长、繁殖率高等特点,非常适合人工养殖。现在关注以下内容:

第一,太湖红蚯蚓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1.进食习惯

红蚯蚓是一种腐生动物。它喜欢生活在含有大量有机质的土壤中,一般耕地很难见到。因此,可以利用动植物的有机废物进行大量的人工养殖。它的食性很广,畜禽的粪便,以及秸秆、各种鲜干草、树叶、瓜果、菜皮甚至脚经过发酵后都可以食用。蚯蚓每天的摄入量与自身体重大致相当,有一半以蚯蚓粪的形式排出。生产一吨鲜蚯蚓,大约需要70 ~ 80吨有机废物。

2.温度

蚯蚓是喜温的动物,在久旱、严冬、高温季节,野生蚯蚓会钻入生土中睡觉。人工饲养蚯蚓,需要调节温度,使蚯蚓一年四季都能生长繁殖。红蚯蚓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左右。蚯蚓是雌雄同体的动物,但它们必须杂交。性成熟的蚯蚓(即有生殖环的蚯蚓)交配1周后产卵。但是产卵的频率和温度有很大的关系。温度低于10℃时,产一枚卵需要35天左右;温度18 ~ 25℃,湿度30% ~ 50%,空气通风良好时,一般1.5 ~ 4.5天产一枚卵。当温度高达35℃时,产卵量减少。卵茧孵化也与温度密切相关。当温度低于8℃时,蚕茧停止孵化;在65438±05℃的温度下,幼蚯蚓在33天左右孵化,孵化率为97%,平均每茧孵出幼蚯蚓6.8条。平均温度为20℃时,幼蚯蚓孵化时间为65438±09天。在32℃下,10天即可孵化,但孵化率仅为33%,平均每茧孵化2 ~ 3只幼虫。在孵化过程中,当茧的积温达到220 ~ 260℃时,幼蚯蚓即可孵化(茧的积温是指每天扣除低于8℃的茧的无效温度后,能使卵胚发育的有效温度之和)。因此,温度控制在18 ~ 25℃最有利于蚯蚓产卵和孵化。幼蚯蚓生长约38天达到性成熟,整个生长期约60天。一条蚯蚓一个月产下的一个卵茧,可以逐渐孵化出50 ~ 80条小蚯蚓。

3.湿度

湿度与蚯蚓生长、产卵和蚕茧孵化密切相关。蚯蚓含有大约80%的水分。如果长时间不浇水,会导致蚯蚓身体萎缩,影响产卵,甚至自溶死亡。蚯蚓床含水量在30%左右时,蚯蚓食量多,生长快,产卵多,孵化率高。

4.空气

根据钱锦康在上海金山区的实验,蚯蚓在空气流通和不流通两种不同条件下饲养30天,产卵数分别为7.8个和1.4个,差异较大。空气中一般含有20%的氧气和0.03% ~ 0.06%的二氧化碳。如果二氧化碳含量超过1%,会影响蚯蚓产卵。

5.pH值

蚯蚓床的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蚯蚓的生长造成危害,适宜的pH值为6 ~ 8。

二、太湖红蚯蚓高效养殖技术

1.场地和库存

蚯蚓可以在室内和室外培养。南方夏秋气温高,室内文化较好。但室外可以进行大规模栽培,低温时可以利用太阳能取暖。但场地一定要选在水源附近,交通便利的地方。农村地区可以利用村庄或森林之间的空隙。养殖面积较大时应安装水管或自动洒水装置。

虫床一般5米宽,中间过道70 ~ 80厘米,但如果是车喂的话宽度要加大。走道的高度在30厘米以上,两侧两个虫床的宽度为2米,在两个虫床的外侧挖有沟渠,便于排水。

制作好虫床后,将发酵好的饲料水平放置在虫床上,形成宽度为20-30 cm、间距为10-15 cm的条带。在投放蚯蚓种子之前,先将蚯蚓床弄湿,然后将蚯蚓种子放在没有饲料的地方,放养密度为0.5 kg/m2(约1000),再加一些水,有利于蚯蚓活动。禁止在填装动物粪便后的蚯蚓床上投放蚯蚓物种,以免蚯蚓物种流失。

2.适时添加材料

太湖红蚯蚓的食性很广,几乎什么都吃,但关键是饲料必须完全分解。堆肥需要30天,或者挖到池塘里,最好把水生植物、草、瓜果、菜皮、脚放在禽畜粪水里发酵。因为蚯蚓一天吃的食物大致等于自己的体重,所以要“适时”补充材料。“适时”是指在蚯蚓床内还有20%饲料的情况下,在收集蚯蚓后添加物料。填充物必须呈梅花状,桩与桩之间留有5 ~ 8厘米的空隙。家禽粪便太稀,不能倒成条状。留出1/3 ~ 1/4的空隙面积,加水后再加料。雷雨往往会把刚加了一两天的牛粪压平,形成一层板结,不透气。蚯蚓无聊,地温高。虫床上的蚯蚓会爬进沟里,有的会逃到虫床表面。如果仍然有未发酵的牲畜粪便产生沼气,蠕虫就会立即死亡。所以,雷雨前后要经常观察。如果加料后不盖草,雷雨前后要把新加的畜粪在虫床上开20厘米宽。冬天的时候,所有的蚯蚓床上都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物质,也会造成蚯蚓死亡。如果长时间不加物质和水,会导致蚯蚓萎缩,蚯蚓活不下去就死了,但是会留下一批卵茧。

如果可能的话可以用EM生物技术,这是江苏省1991从日本引进的高新技术。是一个有效的微生物群落,如固氮菌、乳酸菌等18个属,80多个菌株。这种微生物群落具有加速各种有机肥的熟化、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净化环境、促进农作物、牲畜和动物生长的作用。将稀释后的EM溶液喷洒在禽畜粪便和蚯蚓粪饵料上,可以去除臭味,抑制有害细菌的繁殖,减少虱子和苍蝇的入侵。蚯蚓吞食EM发酵的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有益菌落在其体内繁殖并被吸收为营养物质,增强了抗病能力,蚯蚓生长快,繁殖率高。1995年我在室内试养蚯蚓85天,增殖65.9倍,比对照组(喷清水)分别多51.6倍和14.3倍。而且喷了EM的蚯蚓体略粗,颜色略红有力。

保湿和通风

蚯蚓床是养蚯蚓的地方,要非常注意温度、湿度、通风。要经常浇水,保持湿润。夏季每天浇水1次,低温期5 ~ 10天浇水1次,降温期3 ~ 5天浇水1次,使湿度保持在30%。而且一年四季都要认真盖草,保持湿润通风。这样可以促进蚯蚓吃的多,长的快,产的卵多,卵和茧的孵化率高,幼蚯蚓成活率高。我们在1994做了盖草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草帘覆盖蚯蚓床蚯蚓产量提高了80%。另外,如果覆草后遇到大雷雨,可以防止蚯蚓床表层板结,避免蚯蚓遇到沼气死亡。少数养殖户在低温期管理不善,导致蚯蚓体萎缩,产卵量减少等。原因很多,比如长时间不浇水,不及时添加饲料等。,而且最重要的是没有做好通风工作。蚯蚓呈深褐色,缺氧无光泽,身体虚弱,活动缓慢,许多后代死亡。特别是没有发酵彻底的畜禽粪便,在膜内继续发酵,产生沼气,危害蚯蚓。缺氧,鱼浮头,容易发现,蚯蚓床上盖着薄膜缺氧不容易发现。只有做好通风,增加氧气,排出有害气体。有两种方法:

(1)用一个弓形的低棚做了一个类似培育红薯苗的棚子。

(2)草笼透气。将稻草或玉米秆的两端绑成周长40 ~ 50厘米的圆柱体,放在蚯蚓床的中央,蚯蚓床上面覆盖两层薄膜,中间夹一层稻草帘。中午左右揭开两层膜,通风2 ~ 3小时(雨雪天除外),让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出。

4.季节性变暖和产量增加

冬季室外根据规模采取各种增温方式,蚯蚓床最低温度在10 ~ 15℃以上,以提高蚯蚓的生长繁殖速度。

一些农民在蚯蚓床上铺了一层薄膜。虽然蚯蚓床的温度比最高温度高8 ~ 10℃,但清晨气温降到0℃以下时,蚯蚓床上的温度只比室外温度高1 ~ 2℃。因此,平坦的覆盖膜不能达到所需的温度。经过多年的探索,我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在无锡可以起到取暖和保暖的作用。

(1)两层膜加一个草帘:这种方法简单,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取暖保温效果好。根据我们的测试,它比覆盖薄膜的温度高6℃。反而在夏季能起到降温调节的作用,虫床上的温度比平盖带膜的低6℃。

(2)竹架塑料大棚:我利用太阳能冬季养蚯蚓已经五年了,投资少,效果好。日平均增温10℃,按低温期150天计算,累计增温1500℃,等于平均气温20℃的75天积温,比普通农户多两个月。塑料棚东、西、北三面挂草帘,上下固定,防风保暖。棚内的虫床表面仍覆盖稻草、干杂草或草帘,虫床中间必须放一个草笼通风,再盖一层薄膜即可。在气温较低的地区,可以用草帘覆盖两层薄膜。

5.夏季降温增产

无锡6-9月气温高,非常适合蚯蚓生长繁殖。但7、8月份气温较高,应采取降温措施,将蚯蚓床温控制在30℃以内,这是提高夏季蚯蚓产量的关键。

(1)搭棚子遮阳:经过多年的观察,棚子上用稻草和秸秆编织的窗帘的遮阳效果比其他方法(如种植攀援植物、摆放油菜簸箕)要好。可以使用冬季脚手架材料。棚面应南低北高,草帘从棚顶中心挂至距蚯蚓床约1米处。南方的草帘要在早上放下,傍晚前收好,这样可以四面通风,下雨的时候可以漏雨。

(2)用草覆盖虫床:气温较高时,如果在遮荫棚内的虫床上需要草帘,最好用水葫芦、花生、草覆盖。试验表明,气温为34℃时,棚内覆盖草帘的虫床温度为30℃,距虫床表面6 cm以下,覆盖40 ~ 50 cm厚的花生温度为28℃,无棚覆盖旧席子温度为35℃。棚子建好后,蚯蚓床上铺上草帘,特别是水葫芦和花生降温后,不仅蚯蚓生长快,而且产卵量也大大增加。

(3)水冷:高温期间每天下午需浇水1次,以便蚯蚓夜间爬到蚯蚓床表面觅食,有条件的话早晚各浇水两次为好。千万不要用很烫的稻田水或者污染严重的工业废水。高温期应综合采用上述降温措施,结合周年绿化将蚯蚓床温降至30℃以下,避免高温休眠对蚯蚓产量的影响。

总之,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采取适当的措施提高或降低蚯蚓床的温度,使蚯蚓床的全年温度控制在蚯蚓的最佳生长繁殖范围内。

1995年,我按照上述综合饲养管理技术,合理收集蚯蚓,养殖面积32平方米,生产鲜蚯蚓225公斤,销售净收入2300元。

3.太湖红蚯蚓的日常管理、采集和加工

蚯蚓的日常管理要高度重视,因为这跟它最后能不能达到高产有很大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1.蚯蚓粪清除

适宜的温度清除蚯蚓粪有利于蚯蚓繁殖,晴天温度约为15 ~ 25℃。部分养殖户在高温寒冷季节未能采取控温措施,使部分蚯蚓潜伏休眠,甚至钻入生土层。早春或高温清除蚯蚓粪会造成蚯蚓流失,适宜的温度可使所有休眠蚯蚓在蚯蚓床上进食。在无锡地区,蚯蚓粪一般在10年的4月下旬至5月上旬和中旬以及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和中旬清除,10年清除两次。在工厂化养殖中,清除次数根据蚯蚓粪便的厚度而增加。

具体做法是将蚯蚓床上方约1.5 ~ 20 cm厚的饵料和蚯蚓粪(包括大小蚯蚓和卵茧)铲出,放在附近的蚯蚓床或藻膜上,深度以铲下基本没有蚯蚓和蚯蚓卵为准,然后将下面的蚯蚓粪铲出运走,再将表层搬回蚯蚓床。

防止逃跑

雨后有少量蚯蚓爬出来是正常的。我们可以在蚯蚓养殖场周围放几个动物粪便,引诱蚯蚓来吃。在大雨的情况下,蚯蚓的床会被水淹没。为了防止蚯蚓随水而走,可以用绳子把稻草捆起来,固定在蚯蚓床的周围,方便蚯蚓钻进去。如果水不能快速排出,为了保护蚯蚓茧,可以组合蚯蚓床,使其高于水面,使部分茧能快速脱离水淹,正常孵化。

3.预防和控制疾病和敌人的伤害

除了上面提到的蚯蚓死亡的原因和预防方法,蚯蚓还有一些疾病和敌人。

(1)蚯蚓出现痉挛性结节,变粗变短,环节红肿,全身粘液分泌增多,蚯蚓变白死亡。原因是蚯蚓吃了有毒的饲料,比如在牲畜粪堆附近喷洒农药,在蚯蚓床上倒污染水,在蚯蚓的临时繁殖地堆放化肥农药,在运输蚯蚓的容器里接触有毒物质,把临时蚯蚓放在薄膜上不漏水,饲料太潮湿,蚯蚓的生存环境太潮湿,温度高的时候死了几个人。如果因中毒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多次喷水用水冲走有害物质,并经常添加浓缩饲料米糠和麸皮;如果在室内临时饲养蚯蚓,应该把它们搬走。若蚯蚓体因湿度过大而变白,可加入发酵的动物干粪或浓缩饲料,与原湿料和蚯蚓粪混合,取出薄膜。如果发现有几个人死了,就把他们搬进蚯蚓床喂养,让还能活动的蚯蚓恢复健康。

有些农药对蚯蚓有毒,但蚯蚓对大多数农药不敏感。当一些杀虫剂残留在土壤中时,蚯蚓可以存活。当蚯蚓吸入土壤中残留的农药时,它们将在其组织中富集。此外,蚯蚓还可以富集公路附近土壤中的一些重金属,如镉、镍、铅、锌等。

如果将这些蚯蚓喂给动物,会引起动物的病变或死亡。所以在选择养殖场的时候,不要选择已经喷过大量农药的地方,或者一些工厂、矿山附近,或者高速公路沿线。由于灰尘、废水、废气或炉渣的影响,这些地方经常用重金属污染土壤。另外,不要喂喷过农药的饲料,比如农田或果园里喷过农药的草和落叶。

(2)蚯蚓是线虫、绦虫等一些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如青冈属,最终宿主是鸡;刺状管圆线虫,最终宿主是猪。如果蚯蚓吃了有环甲卵的鸡粪,鸡吃了活蚯蚓,蚯蚓肠内的环甲卵会进入鸡肠内繁殖,对鸡是有害的。

防治方法:①畜禽粪便高温发酵,杀灭各种寄生虫和虫卵;

(2)将活蚯蚓用开水烫2分钟,然后掺入饲料或用猪粪代替猪喂蚯蚓,阻断传播;

(3)蚯蚓繁殖几年后,蚯蚓床内会产生白色的线虫,看起来像刚孵化出来的幼虫,很难分辨是哪种线虫。可采用引诱法,将旧马粪纸在足水中浸泡几分钟,然后一块一块铺在蚯蚓床上。一到二条触角虫爬上来吃的时候,会把马粪纸拿出来烧掉埋起来,温度15 ~ 20℃。

像其他动物一样,蚯蚓也有敌人。有田鼠、家鼠、鸟、蛇、蟾蜍、青蛙、蟋蟀、蚂蚁等等。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1)网围:买一个一米多宽的密目网。网的两边都用粗塑料线加固。网下每隔一段距离绑上小树枝或竹枝,埋在养殖场周围的土里6-8厘米深,绑在桩上。这个网可以防止蟋蟀进去,鸡鸭进去啄食。蝼蛄对蚯蚓危害很大。它们先吃卵茧,再吃小蚯蚓。有时蚯蚓床下每平方米有多达几十条蛴螬。它春天在自己的窝里产卵,窝里会有几十个卵,上面有深褐色的斑点,不容易破。所以,如果看到鸡蛋大小的蚯蚓饲料块,要仔细检查,发现有蛴螬,一定要彻底消灭。

(2)药:蚂蚁主要吃蚯蚓卵茧和小蚯蚓。雨季蚁巢被淹时,它们会爬到更高的虫床上生活繁殖,所以看到蚁巢就会被消灭。预处理方法是买蚂蚁药(就是养蚕室内用的),拌匀后一勺三袋。三个面包用废膜就好了,一边随意铺开让药味慢慢散开。放在培养物周围稍高的地方,用砖瓦压平,每隔70厘米左右放1袋,每隔1年使用2 ~ 3次,防止蚂蚁进入蚯蚓床。至于蟾蜍和老鼠,主要是抓,离村子远的地方可以用杀鼠剂。

4.蚯蚓的采集、饲养和加工

合理的收集蚯蚓可以大大提高蚯蚓的年产量。原则是抓大的留小的,也就是把大部分成熟的蚯蚓收集起来,收获后合理的密度可以提高养殖基础。采集方法:

(1)用手抓(可以戴塑料手套)或者用定制的铁平刺小钉耙。将成熟蚯蚓床表层铲出,放在薄膜上。堆到50多厘米高后,用耙子翻几遍。当蚯蚓受到刺激时,它会一路向下移动到膜上,逐渐取出表面的蚯蚓粪和饲料(用卵茧)并铺在蚯蚓床上。最后,大部分被收集的大蚯蚓会被称重,用于临时养殖。

(2)雨后采收:夏秋季气温高。雨后的早晨,将蚯蚓床表面密密麻麻的蚯蚓,连同蚯蚓粪和饲料,收集在室内或棚内暂养;

(3)暂养强化:1年内为正规作品,可短期暂养。1平方米可临时饲养蚯蚓5-6公斤。根据气温情况,应控制暂养密度。蚯蚓床上的饲料和蚯蚓粪要撒5-8 cm厚,每天要喂65,438+0次混合水的浓缩饲料。喂多了会变酸发霉,要勤加。

新鲜蚯蚓除了直接使用或出售外,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加工,如晒干、晒干或速冻等。要干蚯蚓,先炒玉米面,再拌新鲜无杂质的蚯蚓,使蚯蚓汁(85%)能被玉米粉吸收,充分利用营养。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增加干燥设备。如果作为商品出售,干蚯蚓要酥脆无结块无杂质,水分含量在10%左右,用手捏易断。晒干后筛掉玉米粉,当天将条状纯蚯蚓装袋。内包装用薄膜袋,外加编织袋或纸箱。为了长期生存,出口后不变质,需要完善验收制度,定期复查。随着蚯蚓养殖业向产业化、工厂化或企业集团化发展,干燥粉碎蚯蚓或冻干蚯蚓颗粒等先进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

第四,蚯蚓的综合利用

最早养殖蚯蚓的国家是新西兰和美国,它们已经养殖蚯蚓七八十年了。日本在1974年正式开始饲养蚯蚓,但短短几年,交易额就达到了20亿日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蚯蚓消费国之一。日本、加拿大、菲律宾、印度、新加坡等国家在研究蚯蚓和发展蚯蚓养殖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比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就有超过5万个饲养蚯蚓的专业户。随着蚯蚓商业化生产的发展,世界蚯蚓贸易也在增加。近年来,每年的世界贸易额达到20亿美元左右,并且每年还在以20% ~ 25%的速度递增(粤食,1994)。蚯蚓从70年代末开始在中国饲养,80年代在全国推广,现在有了一定的发展。

蚯蚓养殖业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如此迅速,不仅是因为蚯蚓本身具有多种价值,还因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蚯蚓在环保、变废为宝、发展生态农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蚯蚓是优质的动物蛋白饲料。

据测定,蚯蚓的蛋白质含量约为53.5% ~ 65.1%,脂肪含量为4.4% ~ 17.38%,碳水化合物为11% ~ 17.4%,灰分含量为7.8% ~ 23%。据日本专家对“大平二号”蚯蚓的分析,其鲜体含水分85.8%,粗蛋白8.5%,粗脂肪2.5%,碳水化合物2.2%。据钱锦康分析,大平2号干体蛋白质含量为57.02%。蚯蚓蛋白含有18 ~ 20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8种,家禽必需氨基酸12种,含量丰富,有效能量与鱼粉相当。蚯蚓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约占鲜重的0.04% ~ 0.073%)和钙、磷等矿质元素(约占鲜重的0.124% ~ 0.188%)(黄福珍,1982)。蚯蚓的生化组成分析表明,蚯蚓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优质动物蛋白饲料,可替代鱼粉作为家禽、家畜、鱼类、特种家禽和特种水产的饲料添加剂。

在猪的饲料中添加煮熟切碎的蚯蚓(不超过日粮总量的5% ~ 8%),猪增重更多,在30℃以上时继续正常生长。

在鱼饲料中添加鲜蚯蚓(一般5%为好),其体液被配合饲料吸收,可提高适口性和饲料效率。1980用淀粉粘合剂固定的冷冻加工蚯蚓在日本销售。它们的营养价值与新鲜蚯蚓相似,而且可以保存,不易变质。养鳗时,在白鳗期单独使用,在黑鳗期添加10%,中期添加2% ~ 3%,效果显著(上海科技信息研究所,18)用蚯蚓喂养黄鳝产卵率高,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总之,蚯蚓可以作为甲鱼、对虾、罗氏沼虾、鳟鱼、牛蛙和特种鸟类、火鸡等多种特种水产品的饲料添加剂,也可以作为水貂等经济动物的饲料添加剂。据报道,一只1天吃20克鲜蚯蚓的水貂,比1天吃150克鲜鱼长得快。

用蚯蚓代替鱼粉不仅便宜,而且肉质好,味道鲜。这是因为蚯蚓的蛋白质中含有谷氨酸。据测定,大平二号的谷氨酸含量为8.21%,秘鲁鱼粉的腥味是众所周知的。

2.蚯蚓粪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

根据日本食品分析中心对蚯蚓粪的分析,含水量为32.5%时,总氮为1.21%,含水量约为11%时,总氮约为3.6%。蚯蚓粪中氮、磷、钾含量高于土壤,保水、保肥、通气性较好。在农业上应用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如锡山市东北塘镇朱巷村农业综合服务站王国庆在1994进行了蚯蚓粪对小麦增产效果的试验,结果见表。

1994蚯蚓粪对小麦的增产效应

施用蚯蚓粪增加了株高、穗数、实粒数和千粒重。

数字编号

(亩) (公斤/亩)(厘米)(万株)(每穗)(克)(公斤)

1 0.8 800 99 23 32 40.39 278

2 1.8 700 91 28 31 36.35 266

对比度0.9 70 23 28 35.63 180.5

从上表可以看出,施用蚯蚓粪作为小麦覆盖肥,1田小麦增产97.5 kg,增产54%,2田增产85.5 kg,增产47.7%。实践也证明,蚯蚓粪具有长期的增肥、改良土壤的作用,即当季增产效果好,后茬作物受益。

3.蚯蚓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地龙中医称为地龙,性寒,味微咸。这是一种中药。《本草纲目》列举的地龙方剂有40种。运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对地龙的药用成分进行分析,发现地龙中含有印楝素、地龙解热、地龙毒素、黄嘌呤、抗组胺、维生素B等多种药用成分。我国医学界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地龙具有解热、镇静、平喘、降压等药理作用。

中医用地龙制成地龙注射液,对治疗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尤其是“热哮”症有效。后来复方地龙注射液(黄芩素复方)更有效。据悉,1996“Biolumbrokinase”技术获得火炬计划证书。从特种蚯蚓中分离纯化的蛋白水解酶具有直接和间接溶解纤维蛋白的双重功能。该酶可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小板聚集功能,可用于制造治疗和预防血管栓塞性心脏病的药物。

此外,蚯蚓是人类的健康食物。国外的蚯蚓食品大多以蒸、炒、煎、炸为主,红烧蚯蚓味道鲜美,比海鲜好。日本食品工业用现代技术开发的蚯蚓保健食品,含蛋白质58.5%,脂肪6.3%,亚油酸110 mg,维生素B11.3 mg等。临床应用表明,它能调节机体疲劳,清除血管中过多的胆固醇,特别适用于高血压患者。无锡某生化厂曾小批量生产类似奶粉的“纯蚯蚓粉”并出口创汇,效益良好。

4.蚯蚓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每个城市周围都有垃圾填埋场或焚化炉。处理成千上万吨的垃圾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会对土壤、水、大气造成新的污染。一些畜禽养殖场的粪便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浪费了废弃物中的营养物质,也严重污染了环境。蚯蚓吃有机垃圾,产出优质蛋白质和优质有机肥。有鉴于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让蚯蚓成为有机废物的加工者,既把废物当“资源”利用,又开辟了污染防治的新途径。

日本某造纸厂从美国进口125吨蚯蚓去除纸浆残渣,100亿蚯蚓每天吃掉50吨废纸,产生25吨蚯蚓粪。在哥伦比亚,蚯蚓养殖始于20世纪70年代,先是大型农场,然后是中小型农场。农民意识到,让蚯蚓处理这片土地上的有机废物,循环利用物质,发展生态农业,无论从经济上、社会上还是生态上都是有益的。南非有一家蚯蚓公司,专门生产各种蚯蚓饲养设备,从家庭厨房到酒店工厂都有。主要目的是把有机废物变成有机肥料,防止环境污染。

中国的蚯蚓养殖历史只有十几年。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规模化养殖较少,多为庭院式,值得在我国农村推广。在城市新村,可以推广有机厨余垃圾养蚯蚓,蚯蚓粪用于家庭种花、村庄绿化、蚯蚓集中出售。总之,要把特色养殖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发展蚯蚓产业,进行综合利用。把蚯蚓养殖发展成产业,使之成为大农业的一部分,让蚯蚓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