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种药吃多了会产生抗体?来抵抗这种药物的药性?
耐药性也叫抗药性。生物体(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和其他药物的耐受性和抵抗力。耐药性的出现使正常剂量的药物不再发挥其应有的杀菌作用,甚至使药物完全失效,从而造成疾病治疗困难,容易传播疾病。目前普遍认为,耐药性的产生是由微生物基因突变引起的。一旦发生耐药变异,可以遗传给后代,也可以转移给没有耐药性的敏感菌(见“药敏试验”),这样耐药菌就会逐年增加。为了预防和减少耐药菌的出现,主要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断完善和开发新的抗生素;二是坚持合理用药。由于耐药性的产生往往与剂量不足、长期盲目使用抗生素等不当用药行为密切相关,合理用药是预防和减少耐药菌产生的重要环节。比如严格按照抗生素的抗菌谱选择药物,必要时先进行药敏试验;按时、按量服用抗生素,使体内药物始终维持在合理浓度,以彻底杀灭致病菌,最大限度降低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必要时监测、检查治疗药物;不要滥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等等。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现始于1928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细菌的过程中,发现培养皿被霉菌污染了,尤其是当细菌无法在那群霉菌附近生长的时候。据推断,霉菌必须具有杀菌能力,才能使细菌无法生长。经过研究,发现这种霉菌会制造一种成分来消灭细菌。这是不同生物为了生存而相互斗争的一种手段。生物体(如霉菌)针对另一种生物体(如细菌)而制造的这种物质,就是“抗生素”。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是青霉素。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种类的抗生素被发现,一些抗生素最初是从生物中提取的,并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改进,以增加其疗效。这些抗生素拯救了许多被细菌感染的病人。然而,随着这些药物的大规模使用,耐药性问题也随之而来。耐药性的存在并非始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之后。他也遵守物种为了生存而互相争斗的原则。由于霉菌可以分泌青霉素等抗生素来杀死细菌,如果没有办法对抗细菌,细菌就会灭绝。所以这种细菌自古以来就发展出了对抗抗生素的方法,要么改变其细胞壁,要么导致抗生素分解?所以耐药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古就有。但是自从发现抗生素以来,使用了大量的抗生素,但是只有对抗生素有耐药性的细菌才能存活,于是耐药细菌越来越多,人类用来对抗细菌的武器“抗生素”越来越没有效果。虽然新药还在研发,但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不亚于人们发明新药的速度。因此,有人悲观地预期“后抗生素时代”——抗生素无效的时代即将到来。我国早年因为传染病非常普遍,所以大量使用抗生素,另外抗生素在药店有卖,在农牧业也有使用。现在和很多国家相比,我们有更高比例的耐药菌,不能说是过去种下的因而遭受这种结果。幸运的是,根据国外的研究,在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可以降低一个医院、一个社区甚至一个国家对抗生素耐药的细菌比例,让被感染的患者有药可治。抗药性的预防现在中国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了。卫生署甚至健保局对医生使用抗生素都有严格的规定。给大众的建议是以下“三不”:(1)不要自己买抗生素——抗生素是处方药,不要自己当医生,有病一定要看医生!(2)不是主动要求的——抗生素是用来对付细菌的,所以只有确定是细菌感染才有效,需要专业评估。如果是感冒,90%的感冒都不是细菌感染,抗生素也不能加快恢复,就不用请医生开抗生素了。(3)不要随便停药——抗生素治疗对不同的细菌和目的都有一定的疗程。一旦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就要乖乖地按时服用,直到药物用完,这样才能维持体内足够的药物浓度,以免产生耐药菌,让其伺机而动。抗生素耐药性是对全民健康的巨大威胁。需要医学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减少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目的,才能让我们在出现感染时,享受到抗生素救命的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