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是几年生的。
十几岁的詹天佑对机器非常感兴趣,经常和街坊的孩子们一起用泥土制作各种机器模型。有时候,他会偷偷把家里的铃铛拆开,摆弄着,揣摩着里面的元件,问一些连大人都回答不了的问题。村民们羡慕这个孩子。65438年至0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赴香港报名参加清政府举办的“幼童出国预备班”。考试通过后,父亲在一张出国证明上画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若有疾病生死,大家相安无事”。从此,他告别父母,带着学习西方“技能”的理想来到美国耶鲁大学。
在美国,海外预科班的同学们目睹了北美和西欧科技的巨大成就,惊叹于机械、火车、轮船和电信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有些同学对中国的未来持悲观态度,但詹天佑却坚定地说:“未来,中国也会有火车和轮船。”抱着为祖国繁荣而努力学习的信念,他刻苦学习,以1877的优异成绩从纽黑文毕业。同年5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业为铁路工程。大学四年,詹天佑学习刻苦,毕业考试成绩名列第一,成绩优异。1881年,回国的120名中国留学生中,只有两人拿到了学位,詹天佑就是其中之一。
回国后,詹天佑满怀热情,准备把所学知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但清政府洋务派官员过度迷信外国,在修建铁路时一味依赖洋人,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将他送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海船。1882 11被派往旗舰“吴恙”号担任驾驶军官,指挥演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陆续进入闽江,蓄势待发。然而,掌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张茹却置若罔闻,甚至下令:“不准先开火,违者即使胜利也要斩首!”这时,詹天佑私下对“吴恙”号船长张诚说:“有许多别有用心的法国军舰。虽然我们接到了不首先开火的命令,但我们绝不能提前采取预防措施。”由于詹天佑的警告,吴恙非常警觉,准备战斗。当法国舰队发动奇袭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冷静机智地指挥着“吴恙”号从左至右前进;躲避敌人炮火,夺取战机,用尾巴轰击法国指挥舰“沃尔特”号,险些炸死法国海军远征队指挥官。对于这场海战,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的紫林西宝,也不得不在不同的地方感到惊讶和称赞:“西方人没想到中国人会打得这么勇敢。在“吴恙”号军舰上的五名学生中,詹天佑是最勇敢的。他面对敌人无所畏惧,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一如既往的冷静,他鼓起勇气在水中救了很多人……”
从战后到1888,几经波折,最终调入中国铁路总公司任工程师,这是他投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考验。当时天津到山海关的津冀铁路修到滦河,还要修一座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沉积物很深,遇到涨水和急流。铁路桥由号称世界一流的英国工程师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了日本工程师做包工头,也不行。最后德国工程师出来了,很快就被打败了。詹天佑让中国人自己做,负责该项目的英国人只好同意詹天佑尝试。最后,詹天佑解决了三个外国工程师无法完成的大难题,成功建成滦河大桥。
1905年,清政府决定修建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詹天佑任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全权负责京张铁路建设。迫于压力,詹天佑坚持不聘请外籍工程师,并对整个工程提出“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点要求。经过几年的奋斗,京张铁路终于在9月份通车,1909。原计划六年完工,却提前四年完工,工程造价只有老外预估的五分之一。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被宣彤授予工程学者,并担任留学生主考官。1910任广东商业粤汉铁路总公司总理、工程师,1912任汉粤川铁路公会,负责粤汉、川汉铁路建设。同年,“中国工程师学会”成立,并当选为首任会长。
民国成立后,1913年被政府任命为交通部技术主管,1914年被授予二级宝光嘉禾章。1916,被香港大学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919年初,作为协约国监督的远东铁路会议中国代表,被派往海参崴和哈尔滨。4月,因病返回湖北汉口。途中,他再次登上长城,感叹道:“人生有起有落,当初修建路网的梦想让我后悔不已。幸运的是,我的生命可以变成在中国大地上爬行的铁轨……”詹天佑终于积劳成疾,1919年4月24日下午3点。詹天佑和他的妻子谭菊珍被安葬在张静路的青龙桥火车站附近。
在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期间,制定了各种铁路工程标准,并致函政府要求全国采用。我国现在还在使用的4英尺8英寸标准轨距、詹尼车钩(又名江尼车钩、郑车钩,由美国人埃利·詹尼创造)都是詹天佑提出的。
1922,青龙桥火车站竖立詹天佑铜像;1987年,附近修建詹天佑纪念馆;2005年6月65438+10月65438+2月,“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铜像在张家口南站揭幕,纪念京张铁路100年开工。詹天佑铜像由中央美术学院设计雕刻,高2.8米,重1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