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简介
2.莎草科植物蜈蚣的全草,中药大辞典,蜈蚣蜈蚣是中药的名称,来源于对植物名称的考证与实[1]。
2.1水蜈蚣别名三角草、金九重葛、瓢虫草、黄谷头草、疟疾草[1]。
2.2来源及产地:莎草科植物短叶蜈蚣的全草。[1].分布在长江流域南部和西藏[1]。
2.3辛,平[1]。
2.4功能:解表止疟,止咳化痰,清热利湿,消肿解毒[1]。
①治疗感冒发热、疟疾、支气管炎、百日咳、菌痢、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乳糜尿[1]。煎煮:12 ~ 18g [1]。
(2)治疗皮肤瘙痒,煎煮,洗涤;疖肿,蛇咬,捣碎包扎[1]。
2.5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牡荆素、鞣质、苦味物质[1]。
2.6药理作用所含牡荆素有抑菌作用,可降血压、抗炎、解痉[1]。
3秋海棠科中药辞典掌叶秋海棠的根水蜈蚣是中药名称,来源于江西草药,是《分类草药》[1]中记载的八角茴香的别名。
3.1水蜈蚣别名水蜈蚣,一口血,水黄连[2]。
3.2来源及产地:秋海棠科植物虎皮秋海棠的根茎[2]。分布于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和广东[2]。
3.3酸味,平[2]。
3.4功能主要用于祛风、利湿、化瘀、止血、消肿、解毒[2]。
1.治疗风湿关节痛、水肿、呕血、血尿和子宫出血[2]。煎服:9 ~ 15g [2]。
2.治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内服外敷[2]。
4.莎草科蜈蚣属短叶蜈蚣全草《全国中草药汇编》蜈蚣4.1拼音名蜀ǐ w ú g not n
4.2蜈蚣别名:金钮扣草、三脚草、散寒草[四川]、球果草、疟疾草、金牛草。
4.3资料来源是短叶麒麟菜。,莎草科蜈蚣属植物,全草入药。一年四季都可以采集,洗干净晾干。
4.4性味辛平。
4.5功能主要用于祛风解表、清热利湿、止咳化痰、化瘀消肿。用于感冒、支气管炎、百日咳、疟疾、痢疾、肝炎、乳糜尿、跌打损伤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外用治疗蛇咬伤、皮肤瘙痒和疔疮。
4.6蜈蚣的用法用量为0.5 ~ 1两;适量外用,鲜品捣烂或干品煎洗患处。
4.7摘自《全国中草药汇编》
5莎草科植物蜈蚣全草带根茎《中华本草》蜈蚣5.1源于《植物名实考证》。
5.2拼音姓名蜀ǐwúgōn
5.3英文名Shortleaf Kyllinga herb,Shortleaf Kyllinga的草药
5.4蜈蚣别名:瓢虫、疟疾草、三角架草、金牛草、寒水草、日本杜鹃、夜来香、十字花科草、生姜虫草、露地水草、水牛草、三步跳、驱寒草、生姜芽草、冷筋草、香附、燕子珠、汗草、高山蜈蚣、无梗莎草、龙吐珠、三步跳。九头香、水竹碗、一粒关、狗草、千锤、地蚂蝗、三角环、一粒草、黄古头招、水金钗、水土香、钢拳、根草、带珠草。
5.5药材来源:莎草科植物蜈蚣的根茎全草。
拉丁植物和动物矿物名称:短叶麒麟草。
五月采收,洗净,少用或晒干。
5.6水蜈蚣的原形,多年生草本,高720cm。根状茎长,匍匐,被膜质和褐色鳞片覆盖,节间多,节间长约1.5cm,每节上生一柄。秆是分散的,扁球形,平滑,有45个圆柱形叶鞘,叶在顶部。叶柄近等长,弱,宽24毫米,扁平,上缘有细刺,背面有中脉。多叶的苞片3,非常平展,非常短的基部裂片,并且在后期向下反折。穗状花序单生,很少2或3个,球形或卵圆形,长511毫米,宽4.510毫米,有密集的小穗;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扁平,长约3毫米,宽0.81毫米,有1朵花;鳞片膜质,宽卵圆形,长23毫米,白色,有锈斑,少麦秆黄色,背部有绿色龙骨状突起,多刺,57条叶脉从顶部延伸至向外弯曲的短尖;雄蕊3,花药线形;花柱纤细,柱头2。小坚果呈倒卵状长圆形,扁圆形,双凸,长约65438±0mm,淡黄色,表面有密集的细点。开花结果期为510个月。
5.7栖息地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溪流、荒地、路边草地、海边沙滩。
资源分布:分布于中南、西南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5.8培养生物特性,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避免感冒。宜先在肥沃疏松的砂壤土中种植。
栽培技术,采用分株繁殖法。早春时,把母株挖出来,分成几行,每行留34茎。整块地面,按15cm×10cm的行距种植,覆土,根部稍浇水。
田间管理,生长期除草。追肥12次,肥料颗粒以人畜水为主。旱季注意灌溉。
5.9字符识别,多重收缩交织成一团。根状茎细圆柱形,表面红褐色或紫褐色,节明显,膜质鳞片,节上茎细,白色碎面。茎纤细和有角,深绿色或枯萎的绿色。叶线形,基部鞘状,紫褐色,有的能看到球形的穗状花序,黄绿色。果实椭圆形,绿色,有细尖。轻微气体。
5.10化学成分全草含挥发油、牡荆素等黄酮类化合物。
5.11识别1。将本品70%乙醇提取物1滴于滤纸上,干燥,加入2%三氯化铝乙醇1滴,干燥后紫外灯下观察,呈黄色荧光。
2.取本品70%乙醇提取物65438±0ml于试管中,水浴加热,加入少许镁粉,滴加34滴盐酸。溶液呈浅红棕色。
5.12有刺激性味道;微苦;甘;男女平等
5.13经络入肺;肝经
5.14功能主要用于祛风解毒;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主感冒、发热、头痛;急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疟疾;黄疸;痢疾;乳糜尿;溃疡肿毒;皮肤瘙痒;毒蛇咬伤;类风湿性关节炎;跌倒和碰撞造成的伤害
5.15蜈蚣口服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3060g;或者捣汁;或者泡在酒里。外用:适量,捣实。
5.16各种讨论1。植物名称与事实考证:杀虫剂与毒药。
2.广州植物志:主治红白痢。
3.《福建民间草药》:解热利尿。治疗疟疾。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祛风散寒止咳。
5.《广西药用植物图谱》:祛风热,开窍止血,止咳。治疗跌倒和蛇伤。
6.南宁药理:化瘀、消肿、止痛、杀虫、舒筋活络。
7.四川中医志:治伤风感冒,头痛无汗,肌肉酸痛,恶寒发热。
8.《广东中医》二:止咳化痰,治百日咳,燥热咳嗽。
5.17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