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知识

1.现代医学面临哪些问题?

现代医学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科的划分,看似很科学,其实很玄学。

比如性病、泌尿、前列腺、男科、不孕不育等科室。现在医院里设立的,都是关于生殖疾病的。这个划分有没有底?一男子到某医院不孕不育科就诊。医院检查显示他活跃度低,说吃一个疗程就好了(8000元)。

一个疗程后,他又去另一家医院做了检查,说* * *,活动更厉害了。* * *的活动是全身协调的结果。不调整全身,不使用药物加强* * *,是不可能达到治疗目的的。

即使能实现,其副作用也一定会以破坏整体平衡为代价。也就是勉强提高精子活力的结果是暂时的,但是失去了真正的健康。

《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为了提高自己的性能力,服用了春药,最后却因杨衰竭而死。也就是说,患者和医生不应该偏重某一点,而应该知道人体某一点的疾病是整体平衡的结果。

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个问题,我们最终会失去健康或生命。我们不否认现代医学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尤其是微生物学和外科学的进步。

它在预防和治疗传染病和外科躯体疾病方面的成功迅速降低了人类的死亡率。但现在西方也逐渐意识到现代医学的巨大弊端:一是拮抗疗法使人类“制造”出更多耐药病原体,于是忙着发明新的拮抗药物,不仅增加了治疗成本,还污染了环境;第二,这个分支的重新划分使得医生的治疗知识更加有限,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鉴于这些弊端,西方开始探索整体医学。整体医学是把任何疾病都当作整体活动的一部分来对待,通过调整整体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2.如何用现代医学知识解释中医的四气五味?

四气五味是指药物的性味。

每种药物都有性和味。药物的疗效与药物的味道密切相关。

因此,四气五味是中医表现的主要理论,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这四种药性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经过反复实践和观察总结出来的。比如,能治疗发烧的药,多是凉的或凉的;能治疗寒证的药物,多为热性或温性。

所以药性的寒、热、温、凉都是相对于疾病的寒热而言的。药性的寒和温是绝对不一样的。

寒与寒,温与热,只是药性程度的差异。少了性冷淡,就叫清凉;热量少了,就暖和了。

所以历代本草书籍中常有小寒大热的记载。所谓小寒,相当于于凉;温度大相当于热。

寒性和凉性、温和性和热性虽然程度不同,但性质相同,所以在功能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寒性和凉性药物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常适用于与热有关的疾病;温药具有散寒、温里、扶阳的作用,常用于寒性疾病。除了寒、热、寒四性,还有一种药性温和的药。因为这类药寒性或温性不明显,所以作用比较平和,无论寒热都可以一起用。

所以根据药性,虽有五气,但通常称为四气。所谓“五味”,就是五种不同的味道:辛、甜、酸、苦、咸。

这些味道可以通过舌头的感觉来辨别。除了这五种口味,还有一种温和的口味。因其药味不明显,前人将其附于甘,故历代草药常称甘、丹,故又称“五味”。

但根据药的味道和作用,其实是六味。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前人发现药物的味道与其功效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即不同味道的药物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从而总结出用药五味理论。

辛、甜、酸、苦、咸、淡五味的含义和作用描述如下:辛:辛或辛,有发散和作用。一般发汗行气的药物多为辛味。

多用于外感邪气或气滞血瘀所致的疾病。如麻黄发汗、木香行气、红花活血等。

甘:它的意思是甜味。一般具有滋补、中和或救急作用的药物多为甘味。多用于虚证或调和药性与某些疼痛的疾病。

如人参补气、地黄补血、甘草和中止痛等。酸:有收敛能量的作用。

一般大部分酸味的药物都可以收涩收敛。多用于汗出、久泻、遗精。

比如五味子收敛止汗,五倍子涩肠止泻,金樱子涩精止遗。此外,还有很多酸味药带有涩味。因为涩味和酸味差不多,所以一般不分类。

苦味:具有泻(降)、燥、强的作用。一般具有清热泻火、泻下止泻、燥湿降逆作用的药物,多为苦味。

多用于热病、便秘、湿满、咳嗽、呕吐等病症。如黄连清热泻火,大黄泻下通便,杏仁泻气止咳,苍术燥湿健脾,知母黄柏泻火滋阴。

咸:有软化变硬的作用。一般来说,盐类药物可以软化和硬化,消散结块或通便。

多用于瘰疬、肿胀、便秘等症。比如芒硝通便清大便干,牡蛎软坚消瘰疬痰。

淡:淡而无味,有渗透、补益的作用。一般能促进利尿、利尿的药物大多是温和的。

多用于湿邪阻滞,小便不利等症。如茯苓、通草。

如上所述,不同的草药有不同的功能。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药物的不同味道与其化学成分有关,如酸味中的鞣质和有机酸;苦味含生物碱、苷类或苦味物质;甜的含有糖分;辛辣的大多含有挥发油。

药物的不同成分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治疗效果。可见,前人根据不同的口味来推断药物对身体的作用和治疗效果是有道理的。

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一旦形成用药理论,五味的意义就超出了直接的舌感,于是利用这些原理将具有收敛作用的药物统称为酸味;具有“软坚”功能的药物统称为咸味等。所以有些药材形成了本草记载与实际味道不符的情况。

比如赤石脂味酸,牡蛎味咸,麻黄味辛等。,这些都与口感不符,这是源于它的疗效。气和味是讨论和应用中医的主要依据。

每种药物都有气和味。一般气味相同的药物往往功效相似,如辛温药,多具有解表散寒的功效,这是其* * *性。但是,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如紫苏、生姜气味刺鼻,均可发汗散寒。而紫苏发汗作用强,有行气安胎的作用,生姜发汗作用弱,有暖胃止呕的作用。

这是气味相同,药效相似的药物的不同特性。不同气味的药物效果明显不同。

比如黄连、浮萍,气同而味异,都是寒凉的,但黄连味苦而寒,能清热燥湿;浮萍辛凉时,辐射风热。又如黄芪、石斛气味不同,都是甘的,但黄芪性温,能温阳;石斛味甘,性寒,则滋阴清热。

另外,还有很多人一种药里有几种味道,比如桂枝,又甜又苦。从药物开发的角度来看,口味越多,其作用范围就越大。由于药物气味复杂,我们不仅要熟悉四气五味的一般规律和药物的特点,还要掌握每味药的特点和治疗作用,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3.各种医学知识和常识

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历代医家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创造了许多简便、价廉、有效的治疗方法。

如娄玉琼主编的《中国痹病大全》,就收录了近40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药膳疗法也是一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应给予辨证饮食:风寒湿痹宜祛风除湿、温经通络,多食黑豆、葱、姜、辣椒、鳝鱼、蛇肉、狗肉、羊肉等食物,忌食猪肥肉、蟹肉等油腻、阻湿的食物;患有湿热痹的人,多吃一些有助于清热、除湿、除痹的食物,如豆芽、赤小豆、莲子、平菇、冬瓜、丝瓜、薏米、绿豆等。,并忌辛辣温热之品,如葱姜、辣椒、牛羊肉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往往是一个反复发作的过程,治疗时间也比较长。西医一般用水杨酸制剂和硫酸氨基葡萄糖进行治疗;中医将其归入痹证,有多种治疗方剂。

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将患者的米饭主食调整为具有食疗功能的药膳,每日或隔日服用,长期坚持,对减少复发或改善症状有较好的效果。下面主要是讨论关节炎的主食,供参考。

材料:木瓜10克,薏苡仁30粒,粳米30克。制作:将木瓜、薏米、梗米放入锅中,加入适量冷水。薏苡仁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炖,即可食用。

糖果爱好者可以加1汤匙白糖,每天或隔天吃一次。结果:服用后患者关节症状缓解,活动良好。半年后,没有其他副作用,他感觉很好。

讨论分析:木瓜:性酸、涩、温,入肝脾经,有祛风通络、平肝和胃之功。《生活情趣饮食谱》说“木瓜酸燥,理气和胃,养肝除胀,舒筋活络,熄风除湿”;《中医新大纲》说“木瓜主要用于脚气、湿痹、关节不利”。

药理证明,木瓜具有抗炎、抗风湿作用,水煎液对小鼠白蛋白炎症有明显的消肿作用,常作为祛风方的主药。易慧仁:又名薏苡仁、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入脾、肾、肺经,有利水除湿、健脾止泻、清热除痹之功。

《本草纲目》说能“健脾和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新《中药纲目》说“薏苡仁淡渗利湿,能健脾止泻,舒筋排脓”;《本草经》说是“主筋抽筋,不屈不伸,风湿痹痛”。在食疗中应用广泛,常作为健脾清热祛风的主药。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薏苡仁含有蛋白质、淀粉、糖、脂肪油、钙、磷、铁、维生素B1、B2等。其中,丰富的脂肪油可能与其良好的食疗价值有关。

药理学证明,薏苡仁具有解热、镇静、镇痛和抑制骨骼肌收缩的作用。上述药物合用时,木瓜、薏苡有祛风除湿、通经络、舒筋骨、止关节疼痛的作用。两者合用,益处明显,如养肝舒筋、利水消肿、和胃消胀等。

对于下肢踝膝疼痛、筋骨不适、湿重的患者,经常食用有很好的效果。作为主食,既能为患者提供必要的热量需求,又能利用其食疗价值达到治疗的目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理想主食。在临床实践中,还应注意结合现代营养学等药理理论和方法调整饮食计划。比如药理研究发现,亚麻籽油中各种鱼类中的CO-3不饱和油可以缓解晨僵,樱草油中的R-亚油酸和W-6不饱和油有很强的抗炎作用,B族维生素。

c、E、胡萝卜素能消除自由基,缓解关节症状。牛和鲨鱼的软骨组织可以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症状。

在食疗过程中,应根据病情辨证施治,根据病因采取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方法。后期由于血瘀过盛,肝肾不足,要补肝肾,益气血,劳逸结合,根据患者的口味和舌苔变化调整饮食,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饮食,更好地发挥食疗的作用。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C、维生素E在治疗风湿病中能有多重要?

2002年的一篇医学进展综述说,国外每天给29个风湿病患者服用维生素E600mg。经过10天的治疗,半数患者的关节痛明显减轻,而安慰剂组的OA患者只有4%的症状得到改善。人们认为维生素对辅助治疗风湿病肯定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