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植物中分离黄酮类化合物
1.纸色谱(PC):适用于分离各种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及其糖苷混合物。二维色谱常用于鉴定混合物。对于黄酮苷类,一般采用醇类溶剂,如正丁醇-乙酸-水(4: 1: 5,上层)进行分离,主要是根据分配原理。第二种展开剂是用水或其它水溶液,如2 ~ 6%的醋酸,主要是根据吸附原理分离出来的。
在黄酮苷元中,黄酮、黄酮醇和查尔酮等平面分子在3% ~ 5 3%~5%HOAC等水性溶剂中展开时几乎停留在原点(RF < 0.02)。然而,非平面分子如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二氢查尔酮等。由于其强亲水性,具有较高的Rf值(0.10 ~ 0.30)。黄酮类分子中羟基糖苷化后,极性增加,在醇类展开剂中Rf值相应降低。同类型苷元的Rf值依次为苷元>单糖苷>二糖苷。而用水或2 ~ 8%醋酸、3%氯化钠水溶液或1%盐酸时,苷元几乎停留在原点,Rf值的顺序为苷元<单糖苷<二糖苷。
2.硅胶薄层色谱法:用于分离和鉴定弱极性黄酮类化合物。分离黄酮苷元的常用展开剂是甲苯-甲酸乙酯-甲酸(5: 4: 1)。
3.聚酰胺薄层色谱:特别适用于分离含有游离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苷类。显影剂包含醇、酸和水。
用紫外和可见光谱确定黄酮类化合物结构的一般程序;
(1)测定样品在甲醇溶液中的紫外光谱。
(2)测定通过向甲醇中的样品添加各种诊断试剂获得的紫外和可见光谱。常用的诊断试剂有甲醇钠(NaOMe)、乙酸钠(NaOAc)、乙酸钠-硼酸(NaOAc-H3BO3)、三氯化铝(AlCl3)、三氯化铝-盐酸(Al?Cl3-HCl)等。
(3)如果样品是黄酮苷类,水解前需要水解或甲基化,得到苷元或甲基化苷元,然后测定苷元或其衍生物的紫外光谱。
黄酮类化合物在甲醇溶液中的紫外光谱特征:
1.黄酮类和黄酮醇类: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如黄酮类和黄酮醇类,在甲醇溶液中,在200 ~ 400 nm区域有两个主要的紫外吸收带,由于分子中由肉桂酰基和苯甲酰基组成的交叉轭体系,分别称为峰带ⅰ(300 ~ 400nm)和峰带ⅱ(220 ~ 280nm)。黄酮和黄酮醇可通过带I的最大吸收峰波长鉴别,350nm以下为黄酮,350nm以上为黄酮醇。
2.查尔酮和橙酮:* * * *同样的特征是谱带I很强,是主峰,而谱带II很弱,是次峰。在查尔酮中,谱带ⅱ位于220 ~ 270 nm,谱带ⅰ位于340 ~ 390 nm,有时分裂为ⅰa(340 ~ 390nm)和ⅰb(300 ~ 320nm)。
3.异黄酮、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除了A环的苯甲酰体系引起的II带吸收(主峰)外,I带很弱是因为B环没有与吡喃酮环上的碳基* * *轭合(或者* * *轭合很弱),在主峰的长波方向往往有一个肩峰。根据主峰的位置,异黄酮可分为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前者为245 ~ 270 nm,后者为270 ~ 295 nm。
黄酮类化合物1HMNR光谱的主要特征:
a环质子
1.5,7-二羟基黄酮:H-6和H-8在δ5.7 ~ 6.9区域会出现双峰(J=2.5Hz),H-6始终高于H-8。
2.7-羟基黄酮:A环上有H-5、H-6、H-8三个芳香质子。由于C-4羰基的强负屏蔽作用和H-6的相邻耦合作用,H-5在δ8.0附近会出现双峰(J=9.0Hz)。由于H-5的相邻耦合(J=9.0Hz)和H-8的间接耦合(J=2.5Hz),H-6将显示双双峰。由于H-6的元耦合效应,H-8表现为具有小裂纹距离的双峰(J=2.5Hz)。
b环质子
1.4'-氧取代黄酮:B环质子分为H-3 ',H-5 ',H-2 ',H-6 '两组,每组出现在δ 6.5 ~ 7.9区域,有相当于两个氢的双峰信号(J=8.5Hz)。由于4′-OR取代基的屏蔽作用和C环对H-2′和H-6′的负屏蔽作用,H-3′和H-5′的化学位移总是小于H-2′和H-6′的化学位移。
2.3 ',4 ',5'-三氧基取代的黄酮类化合物:当B环有3 ',4 ',5'-羟基时,H-2 '和H-6 '会在δ6.50 ~ 7.50范围内出现相当于两个质子的单峰。
c环质子
1.类黄酮:H-3经常在δ6.30出现尖锐的单峰信号。
2.异黄酮:异黄酮上的H-2在低于普通芳香质子的磁场区(δ7.60 ~ 7.80)会出现单峰,因为它位于羰基的β位,通过碳与氧相连。
3.二氢黄酮和二氢黄酮醇
①二氢黄酮类:H-2与两个磁性不同的H-3偶合(Jtrans=11.0Hz,Jcis=5.0Hz),故呈双双峰,中心在δ5.2。两个H-3,因为相互耦合(J=17.0Hz)和H-2的相邻偶,会分别出现一个双双峰,中心在δ2.80,但又经常相互重叠。
②二氢黄酮醇:天然存在的二氢黄酮醇中,H-2和H-3多为反式双竖键,故分别呈现双峰(J=11.0Hz)。H-2在δ4.9左右,H-3在δ4.30左右。
流化喷雾干燥是近十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造粒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流化床干燥器使粉末处于流化状态,然后喷洒药液(或粘合剂)使其与粉末粘成颗粒。它结合了浸膏与粉末的混合、干燥、粉碎、制粒等过程。具有工艺简单、减少污染机会、降低劳动强度、可连续生产的优点。近年来,各种符合GMP要求的流化干燥设备不断创新,使这项技术日趋成熟。
本研究中,技术人员使用FLP型流化制粒包衣机,通过流化喷雾干燥制粒工艺,分别小规模制备全浸膏粉胶囊和部分浸膏原粉胶囊。
首先制备含生药和提取物的养血胶囊,即将中药提取物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5 ~ 1.18,将生药粉粉碎成细粉(100目),生药粉与提取物的比例为1: 1。随后制备全浸膏清热胶囊,即药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4 ~ 1.18,取该品种干浸膏细粉(100目),按浸膏粉:浸膏液1: 1的重量计。获得的样品是均匀且细粒的浅棕色粉末。
研究表明,粒径与喷雾药液的雾化程度和喷雾过程中流化床内的温度有关。液滴大,温度低,粒径大;反之则小。新工艺制备的颗粒大小在45 ~ 60目之间,外观特性优于传统方法。颗粒均匀,颜色略浅,溶解更快。并且在由新工艺制备的颗粒轮廓中可以看到许多微孔。用这些微粒填充胶囊,流动性好,装载比稳定,装载差小。根据产品质量标准,研究人员检查了制备的细颗粒和传统工艺制备的颗粒。结果表明,新工艺薄层分析斑点明显清晰,这可能与加热时间不同对两种方法所含成分的影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