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幼玉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总结论文
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是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方法。
李力认为,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提高中医疗效的根本途径在于坚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
辨证与辨病,中医应用“四诊”“八纲”辨证治疗疾病,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方法和手段。“证”是临床辨证治疗的基础,在“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辩证法是指在对疾病的部位、性质、病因进行分析和认识后,总结成比症状更接近疾病本质的证候。中医对各种疾病进行分析总结,注重全局和整体,突出特点是统一的整体观。以整体综合观察的方法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李幼玉老师在辨证治疗中非常重视整体观念,强调从节气节气、地域、自然环境、人性等综合因素来分析疾病。
李幼玉老师指出,既要注意辨证,又要注意辨病。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临床疗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正确诊断、疗效评价和中医现代化的需要。因此,可以说,辩证法是中医临床指导的核心,否则就会失去中医的特色;辨病是中医临床的现代发展,没有辨病就会停滞不前。
2.气血的病理变化是临床辨证和治疗的基础。
李强调治疗疾病必须以阴阳为基础,但实际上气血病是临床辨证的基础,调理气血是治疗的基础。人体分阴阳,其基本物质是气血。人体的气血是脏腑经络等器官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源于水谷,源于脏腑,脏腑既是脏腑经络功能的动力,又是脏腑功能的产物。气血畅通,气血平衡,是脏腑经络功能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始。”气血也是各种疾病的病理基础。气血失调的病机如同邪气盛衰、阴阳失调一样,既是脏腑经络等各种病理机制的基础,也是分析和研究临床各种疾病病机的基础。脏腑经络的病变都影响气血,国内外妇女儿童的临床疾病都涉及气血。气血辨证法始终贯穿八纲,卫气养血,脏腑六经。
3.李东垣大师的脾胃学术思想创立了“气虚气滞”学说。
李在临床辨证治疗中重视脾胃,深受张仲景《伤寒论》中"顾胃气"学术思想的影响。提出“留一点胃气,就有一点生机”。学习和理解李东垣关于脾胃的学术思想,特别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脾胃位于中焦,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能灌注其他四脏五腑,是气血生化之源,脏腑四肢之根。故称“脾胃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脾胃有病,脾胃先虚为主。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是气机的枢纽。人体气的盛衰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表现。气高贵,血高贵,气血和谐,百病无生;气不顺,血不好,气血不和,百病丛生,百病上升。脾胃虚弱,气血失源,升降混乱,气机不畅。气虚会导致气滞,气滞会导致血瘀,有可能引起阴虚、血虚、出血、湿、积食、生水、生痰、肝肺不通、络伤心肾,这些都会发作,成为一种慢性病。这是在李幼玉老师的脾胃学说指导下独创的“气虚气滞”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加味香砂六君子汤的方剂由* * *药组成:广香9g,砂仁7g,炖豆蔻6g,厚朴9g,党参30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3g。本方的特点是平衡补药,把握升降。用四君子汤健脾益气,补气虚,选用沉香、砂仁、炖豆蔻、厚朴及少量黑丑、生大黄,去郁化滞,推陈出新,清胃气,融合此方促补、助补、合补,达到益气不滞的目的。虚实的一切变化都要以气虚和脾胃郁结为基础,以平衡为补充,这是施立治疗脾胃病的中心思想。
4.血瘀理论与活血化瘀的临床应用。
摘要:李对瘀血理论及活血化瘀法的临床应用有所研究,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痹证、痛证、心脑血管疾病、顽固性皮肤病及内科杂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瘀血理论和活血化瘀原则实际上是李幼玉老师气血学说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李的瘀血理论有三个观点:①“气为帅,血为行”的观点。气血都是用气来促进“血液循环”。苏文说:“百病生于气”,强调气在病机中的重要性。无论气虚还是气虚,都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临床上常出现气滞血虚或气虚血行不畅等不同情况。②对血虚和血实的看法。过去有人误解“凡血瘀必是血固”,其实不然。临床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偏血虚,一种是偏血虚。③淤血分寒热。就临床上气滞血瘀引起的血瘀证而言,分为寒热两种。寒主涩,血因寒而凝。热迫血冲,经血不全所致的供血不足。
活血化瘀的治疗目的是“溶解”和“消除”淤血。从而使“瘀血”引起的疾病得以治愈。李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血瘀”主要有四种方法:①理气活血:如清代所制补阳还五汤,李常用于治疗气虚血阻,其中益气活血的黄芪用量为60-120 g, 而其他活血化瘀药仅为10-30g②补血活血法:桃红四物汤常用于血虚患者,多用于血瘀腰痛。 归脾汤主要用于心脾两虚所致的血瘀证,常见于妇科痛经、闭经。③行气活血法:此法将温度分为活血、行气、清热、活血。血瘀为寒,所以经络收缩凝滞。主要临床症状为冷痛、苔白或舌青、脉迟。常用的药物有桂枝、干姜、细辛、当归、川芎、鸡血藤,而血瘀为热,可见头痛、胸痛、内热、烦躁、愤怒。以舌红、脉数为主要症状,银屑病、玫瑰糠疹、面部痤疮、过敏性皮炎等疾病都是血瘀热。生地黄、牡丹皮、紫草、地榆、白鲜皮、蒺藜、地肤子常用于凉血化瘀,取得良好效果。④驱血祛风法:“先治风,血自出”。中医“风”的概念比较宽泛,包括内风和外风。内风是指病理产物,如中风、顽固性皮肤病、过敏性疾病等。在这些疾病的治疗中,也使用活血化瘀的方剂。认为治疗这些“风证”,仅仅靠驱风是不够的。摘要:只有结合或突出活血药物的应用,才能消除"风证",即"血",在治疗痹证及过敏性皮肤病时,李常选用四物汤为主方,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一观点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在近50年的临床实践中,李立足中医基础理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以解除患者痛苦为己任,努力工作,得到了广大患者的高度赞扬,笔者终身受益。故将李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以供广大同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