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的地理环境
由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涝、风、雹等气象灾害较多。
该市四季气候的总体特征是: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热雨集中;秋天阳光明媚,日照时间长;冬天很冷,很少下雨和下雪。
历年年平均气温在13.0℃和16.0℃之间。
最暖年份为1961,年平均气温为15.7℃。
冷年1984,年平均气温13.6℃,冷暖年差2.1℃。
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2.9℃,出现在1972年6月。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3.9℃,发生在1958 65438+10月和1971年65438+2月。
最热的月份是7月,平均气温27.6℃。最冷月在6月5438+10月,平均气温0.2℃。
2月初日平均气温为11,2月全天平均气温为65438+21,期间积温为5176.6℃。
历年平均年降水量约650 mm,最长为1073.8 mm,出现在1967年。最年轻的442.3 mm。
由于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在各个季节的分布差异很大,夏季(6-8月)的降雨量最集中,平均为353毫米,占年平均降水量的54%。
秋季和春季降雨量分别为151mm和122mm,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23%和19%。
冬季雨雪稀少,平均降水量只有25mm,占全年平均值的4%。
禹州市地处大陆性季风区,风向风速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年平均风速为每秒2.5米。
夏季多南风,冬季多北风,全年以东北风为主。
年均无霜期218天,最长248天(1977),最短179天(1962)。
最低温度≤2.0℃为霜冻指标。平均初霜日为165438+10月1,平均全天在4月5日,天数间隔为155。
依托资源优势,禹州市能源、建材、机械、陶瓷、有色金属等支柱产业发展强劲,形成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
在化工机械、铸造、汽车零部件、发制品、建材等领域,已成为中国领先地区。
2011,禹州建立重点项目联席办公会议制度,全市93个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105亿元。
平禹九号煤电矿井建设、一号煤矿技术改造和神火集团梁北煤矿改扩建顺利推进,金庸选煤厂建成投产,广电文化中心主体完工,西区、北区农村信用大厦、财税征缴中心开工建设,东风汽车零部件、商品交易博览城等重大项目同年规划落地。
深入推进大型招商引资活动,实际利用省外资金51亿元,全年新开工投资10万元以上项目7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2个。
禹州粉条:禹州红薯种植面积大,农民有加工红薯粉条的传统。
红薯粉条又名红薯粉条、粉条、柔性折叠,是禹州的传统名优产品,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红烧肉:红烧肉是禹州常见的风味小吃。
制作“红烧肉”是将当地特产禹州粉条加红薯粉、鸡蛋清、水,配以葱花、姜末、料酒、磨香油、精盐等调料,堆成圆盘状,放入蒸笼中用猛火炖煮,故名“红烧肉”。
禹州十三碗:具有地方特色的“禹州十三碗”饮食文化。
相传大明皇帝嘉靖到禹州考察民风,从乡下请来名厨为他烹制当地特色菜肴。乡村厨师们急中生智,为民间婚礼精心准备了“十三碗”当地特色菜肴,呈献给圣地。品尝后,嘉靖非常赞赏,并给予著名的水垫。
禹州石:禹州市境内的山脉主要分布在北部、西部和南部,属于伏牛山脉。境内有大小山峰965,438+03座,以何英为界,形成北(杨东鑫山)南(稷山)两大山系。
钧瓷:钧瓷起源于东汉,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它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
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著称,素有“黄金有价,无价之宝”、“富家千金,不如一件钧瓷”之称。
是河南省禹州市神东镇特有的国宝级瓷器。它以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釉色搭配、“窑中一色、窑中一色”的神奇窑变,以及千变万化的图形色彩和湖、山、云、鸟、虫、鱼的奇妙神韵,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
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恢复烧制,钧瓷发展迅速。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的生产技术和水平有了划时代的提高,钧瓷作为国礼不断出现在世界上。
2008年,钧瓷烧制技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药材:禹州地理气候优越,动植物、矿物药材1084种,储量12万吨。
唐朝药王孙思邈曾长期居住于禹州,行医采药著书。孙思邈死后,禹州人民在西关买地建“药王亭”作为永久纪念。
从此,禹州的中医文化兴盛起来。
新时期以来,禹州成为全国17家规范化国家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也是河南唯一的国家中药材专业市场。
年交易额全国排名第三。
在中药材贸易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被批准为“全国中药饮片集散地”。
同时,标准化中药材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通过国家GAP认证的药材基地数量逐年增加。
豫西的白芷、蜘蛛香、玉柏附、丹参四种道地药材,均获得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在全国名列前茅。
两年一届的中国禹州王耀孙思邈国际医药文化节暨中医药交易大会,不仅给禹州带来了交易收入,也拉近了禹州与全国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