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药板蓝根怎么会这么发炎?
让非洲兄弟陷入水深火热的埃博拉疫情无药可救。它的早期症状类似于感冒,包括食欲不振、头痛、喉咙痛和发烧。对此,有网友表示要“预防”,预防的方式当然是——“万能药”板蓝根。
在我国近期的流感疫情中,板蓝根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已经不可动摇。今天就来说说板蓝根是如何成为如此受万千少男少女大妈欢迎的“男神”的。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文学上的菘蓝。
板蓝根脑残粉曾发明过一个关于神农的传说,说他老人家出门办事总是带着板蓝根,以防排毒。有一天,他无意中尝了一种断肠草,结果板蓝根刚吃完,抢救无效,宣告死亡。为了纪念他,老药店里挂着神农的画像。他“腰缠树叶,手捧板蓝根”。
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神农本草经确实有“蓝固”条目,是虎杖的种子,现在不入药了。书中将其列为上品,称其“苦、寒、无毒、解毒为主”。
板蓝根清热解毒的功效早已被发现。这个毒不是指“中毒”或“病毒”,而是中医所说的体内的“邪气”。《唐本草》对“蓝”进行了分类。到了宋代,“青无处不在”,这是普通人培养培养出来的。
板蓝根的炮制方法在古代似乎是高度一致的。一开始是用麸皮炒到金黄色。后来的三阴坊、《镜月全书》、《医学简编》都说可以水洗晾干。
不过,关于板蓝根作为染料的记载似乎比药用的多。我国植物染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青色”来源于各种蓝草植物。《唐本草》说,木篮“可染青绿,出岭南”,而蓼蓝则“不忍为湖,只为青色”。这本书里提到的“蓝色”都可以用来染青色。
用植物做染料,鲜艳好用,染出来的颜色不会掉色。据说白族的扎染工艺少不了主要原料板蓝根。但也有学者说,其实白族人扎染时用的是马兰或菘蓝等植物的叶子,俗称菘蓝叶。板蓝根扎染只是民间说法。
总之,在“清明时节雨纷纷,感冒请用板蓝根”和“今年我该如何报答你?”在“医生开盒板蓝根”流行之前,板蓝根一直走文艺路线。
文革以来,板蓝根大踏步前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中药材群众运动,包括板蓝根在内的大量中药材开始逆袭,成为明星药材。
原因是当时的卫生部在毛主席眼里是个地地道道的“城市老爷卫生部”,广大农民得不到有效的医疗。没办法,西药费用挺高,农民买不起。从65438年到0965年,毛主席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的号召,全国都以中药材为重点。相比西药,农村的中草药资源随处可见,性价比高。
在几个部委的推动下,中草药运动不断扩大,国家舆论也推波助澜。从1969年8月30日到1970年10月9日,不到5个月的时间,《人民日报》就有7个整版的文章专门讨论中草药。
中草药在全国各地的地位瞬间上升超过西医。赤脚医生和村民探索当地的中草药,并进行加工。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安徽、河北、河南、江苏、陕西等20多个省区开始发展板蓝根生产,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板蓝根开始通过乡村医生自制的压片机、压盖机等土法设备大规模制成颗粒剂、片剂、注射剂。它价格低廉,制作简单。在缺医少药的年代迅速传遍全国,和其他几十种中草药伙伴一样成为大众化的药物。
1988上海甲肝流行期间,板蓝根的名声开始响亮起来。1995年华北爆发红眼病,板蓝根被广泛用于预防病毒感染。
新世纪之后,菘蓝达到了“人生巅峰”
2000年以后,菘蓝的名声跃居中药材之上,简直是政府青睐,百姓喜爱。十几年来,每当非典、禽流感、新H1NI、H7N9,再到现在人人畏惧的埃博拉病毒,板蓝根总是准时出现在热门话题榜上,仿佛是专门为人类打造的全效神药。
在人们眼里,板蓝根似乎比其他药物更容易带来祝福。
近年来,每当有传染病爆发,板蓝根就会成为抢手货。
据板蓝根主产区不完全统计,其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2-3万亩增加到2008年的约20-30万亩。四年时间,面积和产量都增长了10倍。
近十倍,在各种病毒的辅助下,板蓝根的抗病毒市场和口碑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简直成了药物的高富帅。在上海甲肝流行的时候,板蓝根的价格达到了每公斤20元的顶峰,这在当时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2003年非典,板蓝根的价值再次飙升,达到每公斤30元到60元的高价。禽流感发生的时候依然不改本色,大盘从2.5元的底部冲到7元。当危机来临时,没有药物可以阻止它。
在疫情期间,人们总是首先想到板蓝根。它被列入官方的抗流感文件中,中医专家会提到它,人们会争先恐后地去药店购买。H7N9疫情期间,很多城市的药店甚至连板蓝根都卖完了。无锡、潍坊等地甚至出现了针对板蓝根的“限购令”。菘蓝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永恒的精神领袖。
除了目测板蓝根,网上还有传言说,将生洋葱和咖啡混合,一天三次服用,可以治愈埃博拉病毒。伊杜军说,咖啡加洋葱加秋水的场景很精彩,但西非的兄弟们不应该缺洋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