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峰的评价
王先生后来经常向我提起那段学习的时光。他常说,那段日子其实很辛苦。他要学理论,要背汤,在诊所还要跟着父亲和老师。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在这种情况下,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减少休息时间。他经常白天陪老师,晚上看书,直到鸡叫才休息。即使他已经成为一代著名艺术家,这种学习习惯也没有改变。正是因为这种勤奋的精神,使他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临床上可以举一反三,药方可以圆通灵活;另一方面,教学可以是有趣的,令人着迷的。在临床实践中,张先生十分重视脾胃学说,对脾胃学说造诣颇深,见解独到。在全国各种医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由他主编的《脾胃学说临床经验》一书是他的学术思想代表作,被翻译成日文在日本发行。1982受邀到日本讲学,大受欢迎。这些也是他勤奋的结果。
二、坚持临床,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除了多看书,还要多临床,早临床。张先生年轻时跟随他的父亲张先生。到他去世时,50多年来,他的临床诊断从未停止过。他一直认为,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不临床,少实践,就会空谈理论,甚至玄学。他跟我谈书本知识和临床的关系时,说读书要能进能出。能进就是能学习和理解书本上的知识,能出就是能为书本知识绑定自己的思想,让书本上的知识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检验,不断总结提高。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王先生不仅认识到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范畴,而且进一步认识到其在中医学中的指导作用,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认为阴阳是认识疾病的总纲领,五行是阴阳的具体运用,五行运用于具体脏腑时,必须注意虚实变化的影响。指出五行的运用可以弥补不足,抑制不足。治病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给他儿子洗胃,帮助他。例如,李,一个病人,有一个老咳嗽。多年来,他瘦而直立,恶风多汗,冬季胃脘疼痛,背部浮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肝气郁结。为了先保护中焦,加了玉屏。
在临床上,他逐渐认识到中医的发展要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西医的理论和诊疗手段。1953,江西省中医药实验研究所成立。由于工作需要,他被调到了临床研究所。当时医院已经开始在工作中使用西医的生化检验,使他进一步认识到中医和西医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各有优劣,促使他走上中西医结合的道路,发表了《热入营和血与DIC》、《辨证论治降转氨酶》等文章,受到西医同仁的推崇和好评。多年来,他一直在研究西医的许多疑难病症,并用中医来解决,比如慢性肾炎蛋白尿。根据蛋白质是人体的精微物质,不宜贮藏的理论,在治疗中使用生黄芪、金樱子、芡实、续断、蕨麻等益气、涩、淋、肾的中草药来消除蛋白尿,取得了效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红孩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红孩儿有升高血小板的功效,等等。
三、诲人不倦,取长补短1959江西中医学院成立,王先生在学院从事教学、医疗、科研工作。除大学教学外,他还多次应邀到广州、北京、上海、广西、浙江等地,与姜春华先生、朱良春先生一起讲学,所到之处,深受欢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医人才出现缺口,他对中医的前景深感忧虑。在许多场合,他反复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1983当选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大会上为中医药事业大声疾呼。1985后被评为硕士生导师,他把一切都交给了学生。王老师教学语言幽默风趣,讲课有血有肉,深受学生欢迎。他的学生遍布全国,为中医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使他对中医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张海峰教授生前最欣赏孙思邈的文章《钱进方大叶仪》,直言不讳地告诉我学好中医的秘诀。他经常对我说:“现在的医学生,虽然不必读经史子集里的一切,但也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了解中国古典哲学。如果没有,就不可能真正探索中医的一些基础问题,学好中医。”平时,他不仅要求学生多学习经典和相关知识,还要学好西医。中医经典,如《内经》、《伤寒》、《金匮要略》、《本草纲目》是中医的基础,中医的传承和发展都建立在这些基础上。没有它们,中医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学术研究非常重视经典。在学习经典的时候,他提倡用白话文读,用心学,然后再让其他家族参与进来,这样我们才能掌握经典。有了初步的经典基础之后,就可以对不同时期的名医著作,从源流到流向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既可以了解各个医家的学术特点,又可以知道他们的理论渊源,从而在临床上举一反三,灵活用药。他常对我说:“这种从源头到溪流的学习方法虽然最费力,但它就像涓涓细流,源头源远流长,可以用一辈子。”所以,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方式,让他们以后能学到东西,这是我们作为老师的职责。“其实王老师对于中医知识传播的教书育人理念可以追溯到1950。当年,王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创办了解放后中国第一份中医杂志《江西中医》,并担任主编。通过办刊,他交流了经验,传播了知识。在此期间,我结识了张慈公、秦伯未、岳美忠、任应秋、方药中、姜春华、朱良春、邓铁涛等许多良师益友。这种交流让他收获了知识,加深了见识,受益匪浅,也让他体会到了教育对于中医推广的重要性和教与学的乐趣。王老师在我成为中医老师后经常对我说:“学生对我来说也是老师。为了教好学生,我需要大量阅读和组织材料,这使我能够学到很多东西。而且好学生提出的问题督促我进一步思考,提高自己的知识。“他经常说,他后来出去讲课时的很多文章和观点都得益于多年的教学。可见教学相长,真不是骗人的。
王先生已经去世20年了,但他教给我的东西是我一生受益的宝贵财富。他的人格和学识一直激励着我为中医的发展,为患者的福祉,为学生更好的获取知识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