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湾区行政区划

截至2005年6月5日+2月,荔湾区辖22个街道:沙面街、岭南街、华林街、多宝街、昌化街、逢源街、金龙街、金华街、彩虹街、南苑街、西村街、站前街、桥中街、白鹤东街、冲口街、花地街、石围塘街。

荔湾区是广州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区。东接越秀区,西北接白云区,西接佛山市南海区。陆地面积59.1平方公里,陆地面积6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91.50万,下辖22个行政街道,1.86个社区居委会。

荔湾区的历史沿革;

历史上,荔湾区位于广州市府城西门外,俗称西关。因“一湾碧溪,两岸荔枝红”的美景而得名。荔湾区对外与海洋相连,内河航运遍布全国,水陆交通顺畅,商贸、渔农业有利,人民富裕,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历代人民的智慧使西关名扬四海,留下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人文延续世代。

公元前196年,汉代大夫卢建安来到泥城住所附近的河边种植莲藕和荔枝。东汉时期,这里的荔枝成为上贡皇帝的佳品,也是朝廷送给外国使节的礼物,所以这块风水宝地被称为“荔枝湾”。

在明代,它已经是中国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当时广州海外贸易的管理机构“怀远驿”,就设在今天的十八府附近,是专门为海外使节留在中国而设,成为中外商人从事贸易的场所。

1685年,清政府设立广东海关。1757年,清政府闭关锁国,但特许十三家广州商号经营对外贸易。从1757到1842,十三行成为清政府唯一合法的外贸口岸长达85年。

65438-0859年,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沙面被迫租借给英法作为租界,外商进入沙面直接在中国开展贸易。

民国10年(1922)设立广州市政厅,西关区隶属广州市。

34年(1946),收回沙面租界。

新中国成立后,1952设立西区,1960年8月更名为荔湾区。2002年,广州市政府实施行政区划调整,将大滩沙岛划入荔湾区。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芳村区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

扩展数据:

荔湾区的地域特色:

荔湾自古以来就是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活跃的地方。被誉为“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岭南文化的中心、近代中国革命的策源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的缩影和窗口。

文化:拥有禅宗达摩院的“西来”、千年道观“任伟祠堂”、明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怀远驿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岭南建筑艺术宝库“陈家祠”、清代唯一外贸口岸“十三行”、“中国历史文化街”和欧式历史建筑群“沙面”岭南第一代名园“海山仙堂”。

八和谐会馆,粤剧艺术的圣地,中国最早的丝绸行业协会,中国最早的柴油机厂,中国最早最大的百货商场,新中国第一家五星级酒店,广州第一条商业步行街,岭南建筑的重要标志——骑楼街。

名人:荔湾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在政界,著名的革命活动家何香凝,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的周文雍,清朝年轻的太子邓华西,政治改革家康有为。经济圈里的商文博是清代五大富豪之一的潘石城。有铁路之父詹天佑,有清代学者书法家李文田。李小龙,艺坛粤剧大师,武打巨星。

在医学界享有“南梁北林”美誉的妇产科医生梁,以及“独立中国树军”革命女医生张等。体育方面的世界乒乓球冠军梁丽珍、世界举重冠军陈伟强、世界羽毛球冠军于耀东等。他们都出生在荔湾,或在荔湾长大,或主要在荔湾生活。

名吃:“食在广州,味在西关,出自潘塘”。汉代荔枝向皇帝进贡,南汉皇后在长花园举行“红宴”。明代,潘塘的“五秀”(莲藕、马蹄、菱角、慈菇、竹笋)香气四溢。清代荔湾分店的小花船上盛着牛腩粉、云吞面、船粥、炒面、炒螺蛳、芝麻酱等各种美食。

煌上煌腊肉、趣味甜糕特色糕点、南新双皮奶、吴状元和粥、肠粉、顺记冰室椰子冰淇淋等民俗食品深入人心。茶馆和餐馆遍布大街小巷。盘溪酒家、陶陶居酒家、莲香楼酒家、广州酒家,天下闻名。

商贸:全区有233个专业市场,涵盖18商品大类。茶叶、鞋类、服装、中药材、玉石、珠宝、花卉、饰品、文具、塑料等在全国占据领先地位。

交通:荔湾区位于广州市区西部,是连接佛山的主要出入口。交通网络纵横交错:连接周边城区的快速干道,如内环路西半环路、绕城高速西半环路,珠江两岸的桥梁隧道,如珠江大桥、人民桥大桥、河东大桥、东沙大桥、珠江隧道、洲头嘴隧道;

从北到西南与机场高速、广清高速、广佛辐射、龙溪大道、广珠西线、东新高速等主要交通出口相连。现有和规划地铁线路1、5、6、8、11、10、13、19和广佛线9条城市地铁,以及广佛肇成线、广佛朱江、广珠城际北。

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荔湾概况

百度百科-荔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