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十三五”规划纲要2019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牢固树立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有效扶贫的理念,大力实施“33668”扶贫行动计划,把贵州省建设成为国家扶贫开发示范区。
(1)进一步强化扶贫工作格局。坚持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农村抓重点的工作机制,强化全省“党委牵头、政府牵头、干部帮扶、基层推动、社会帮扶”的大扶贫格局。各级党政领导要负总责,从省到县都要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层层签军令状,实行责任制。严格考核各级党委政府在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的政绩。加强各级干部与贫困人口的定点联动和对口帮扶机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引导基层组织站在扶贫开发第一线,筑牢解决贫困问题的基础。深入推进领导干部到边远贫困村走访贫困户。开展“扶贫日”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参与扶贫,让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扶贫开发。
(二)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突出帮扶对象的精准性,完善建档立卡,总结推广威宁自治县程依娜镇“四观”,对贫困人口实行精细化管理。突出精准项目安排,落实目标、任务、资金、权责“四到县”,构建精准扶贫项目台账。突出扶贫资金的精准性,推广资源变股份、资金变股份、农民变股东的“三变”经验,探索财政扶贫资金与农村集体资源量化发展、股份合作、入股分红、滚动发展。突出措施精准到户,以“两户”、“两户两因”、“两户无户”、“两户无户”为重点,细化“六村到户”措施,实现精准滴灌、针对性治理。突出向贫困村派人的精准性,全面实施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充实强村工作组,增强农村扶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突出精准扶贫效果,完善退出机制,实现贫困县乡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挂牌,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突出考核评价的精准性,建立差异化考核体系,完善问责激励双重机制,将扶贫开发绩效考核延伸到贫困乡镇。突出督导检查的精准性,制定实施精准扶贫督导办法和工作台账,加大跟踪督导、随机抽查、明察暗访力度,严肃查处不作为、不落实、不作为行为。
(3)采取一揽子措施解决贫困问题。全面落实“1+10”精准扶贫配套文件。抓好产业扶贫,研究设立产业扶贫专项资金,实施扶贫示范县、扶贫产业、扶贫产业园“三个10工程”,加快贫困地区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发展。抓好生态移民扶贫,在生态重要和脆弱地区实施生态保护扶贫,提高贫困户搬迁比例和搬迁补助标准,提高生态修复程度,用好增减挂钩政策,确保全面完成654.38+0.42万人搬迁任务。做好社会保障扶贫工作,不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逐步推进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二合一”,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坚实的社会保障网络。做好教育扶贫工作,将农村贫困学生资助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完善资助体系,提高资助标准,“帮助和精准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抓好医疗扶贫,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推进新农合和大病保险全覆盖,加快贫困地区县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工作,大力实施“回乡创业”行动计划,深入实施“1户1人”职业教育培训,让更多农民工就近就业。做好财政金融扶贫工作,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创新金融服务,大力实施精准扶贫“优惠贷款”,为贫困户提供更多贷款支持。搞好扶贫力量整合,配合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东部地区对贵州省进行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扎实推进省属大型国有企业结对帮扶,建立健全社会扶贫信息服务网络和扶贫志愿服务网络。
(四)加快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脱贫。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和世界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工作,出台支持少数民族整体扶贫的政策,加快实施少数民族地区重大项目,优先安排贫困少数民族扶贫项目。以滇黔桂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石漠化地区为扶贫主战场,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区域开发扶贫规划和县级规划,进一步推进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连片开发。实施马山、瑶山、雷公山、月亮山专项扶贫行动计划,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加强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残疾人的关爱服务,建立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爱服务救助保护体系。七、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农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要充分发挥贵州省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开辟农业结构优化新路子,实现农民增收新成效,美丽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1)探索具有贵州山区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把山区特色作为贵州省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路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农业产业园区为引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做强粮食、生态畜牧业、茶叶、马铃薯、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做优特色食品、特色水产养殖、特色渔业等特色产业。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提高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延伸农业产业链,重点发展以农产品保鲜和精深加工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加快发展以农业观光、农业物流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推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做好品种、质量和品牌建设,提高“三品一标”产品比重。加快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
(二)培育具有引领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构建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复合型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让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向市场,走出贵州。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家庭农场管理和服务体系。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开展信用合作试点,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探索培育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增收支持政策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全过程、全面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服务组织,开展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试点。
(三)打造具有贵州地域特色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深入开展以“美丽乡村四个农民”为主题的新农村建设行动,以“六个小康”行动计划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深入实施环境整治工程,推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镇村环境整治,扎实做好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集中力量建设各类省级综合示范村,建设一批设施完善、产业繁荣、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独具魅力的宜居宜业宜游村。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培育和研究文明,加强对溪流、森林、草地、湿地、丘陵等生态细胞和民族村寨等文化元素的保护,建设美丽宜居家园、增收致富农村、寄托乡愁的老宅、观光休闲的公园、投资发展的公园,实现“美丽乡村让多彩贵州更精彩”。
第二,加大投资力度,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齐全、协调一致、内外贯通的基础设施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是贵州省实现赶超、同步小康的重要支撑。要保持投资合理快速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加快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项目,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建设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铁路建设,建设贵阳至昆明、重庆、成都、南宁等高速铁路,形成贵阳与周边省会城市2至3小时交通圈,构建通达全国的高速铁路网。规划建设贵阳至兴义“三环八射”铁路网和城际铁路,支持贵阳、遵义、六盘水城市轨道建设,构建贵阳至黔中其他中心城市1小时铁路交通圈和至其他中心城市(州)2小时铁路交通圈。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建设环贵州高速公路,形成省内“六横七纵八连四环”高速公路网,增加通往省内的通道,完善高速公路网连接通道。加强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和养护,推进县级以下基础设施延伸,实现村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客运。加快完善民航系统,形成“一枢纽十六支线”机场布局。大力推进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清水江等航道设施建设,形成水运出省通道。建设一批“多式零距离换乘”交通枢纽。
(二)基本解决工程缺水问题。大力推进水利建设行动计划,加快供水管网工程和民生水利保障工程建设维护,规划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实现县乡有中型水库、村有稳定供水水源。实施农田水利工程,提高灌溉保障水平。加强河道管理和山洪防治,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水质水量监测管理,基本建立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保障集中式供水水源水质稳定,提高水资源综合配置和重点地区应急供水能力。大力推进水务一体化改革发展。
(3)提前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战略支撑,要像交通、水利建设一样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骨干网优化、城乡网全覆盖、农村宽带延伸等重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省外广、省内通、广覆盖、低资费”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争取支持贵州成为南方国家数据交换中心和面向西南、面向东盟的国家数据服务基地,新增贵阳、贵安新区为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国家信息交换枢纽。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大力实施“宽带贵州”行动计划,实现行政村“宽带村村通”并向自然村延伸覆盖,加快建设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九、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三,发展社会事业,改善公共服务,是提高人民福祉的重要条件。要坚持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加强民生工作,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实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一)进一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贯彻以德育人的根本宗旨,把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以提高人口素质为重点,深入实施教育提升工程。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加强基础教育。
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多元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教园区建设,加快产教深度融合,推进和完善“工业园区+标准工厂+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积极争取部属高校与省属高校合作,鼓励高校开放办学,优化高校布局结构和学科结构,继续推进华西大学城建设,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和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城市新型社区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实验区建设。
(二)积极推进大众创业、大众就业。坚持“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推进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实施就业创业促进工程,激发市场主体创造力,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返乡创业格局。开展创业型城市建设,培育创业型企业和员工,构建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建立人人创业服务平台。积极促进充分就业,大力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产业,发挥小微企业业主渠道作用,做好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士兵和搬迁移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和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大力建设健康贵州。实施健康贵州建设工程,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完善省、市、县、村五级医疗服务网络,新建、改扩建全省综合医院100所,按三级医院标准规划建设人口40万以上的县人民医院(含中医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公益性质,打破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规范基本药物制度,探索县村一体化药品配送模式,实施药品电子监管,满足人民群众用药需求。推进分级诊疗和卫生信息化,实施新农合、大病医保、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积极推进“智慧医疗”建设,构建广覆盖、多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优化公共卫生监测和医疗质量监管服务。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建立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化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实施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儿童保健等公共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4)全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全民保险计划,实施社会保障工程,全面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合理的养老金增长机制。推进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加快完善医疗救助保障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实现城乡居民公平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和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加快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残疾人事业。深入实施城乡危房改造工程,加快城镇保障性住房、扶贫生态移民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建设。
(五)建设贵州多彩民族特色强省。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基本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文化会展等产业,做大做强省级重点文化企业,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文化产业集群。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山地文化、阳明文化、红色文化和“三线”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创作更多文化产品,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振兴传统工艺,实施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支持黔东南州建设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