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种植技术

板蓝根高效栽培技术透明纸

菘蓝属十字花科菘蓝属植物。其干燥根为菘蓝(别名菘蓝),叶为菘蓝叶。鲜叶制成的深蓝色粉末为青黛,均为常用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对流行性感冒、流行性乙型肝炎、甲型肝炎、肺炎、丹毒、热毒、昏厥吐血、咽喉肿痛、目赤等有一定疗效。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板蓝根在治疗疾病和预防疾病方面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对气候适应性强,喜温暖和阳光,耐寒、耐旱、怕涝。菘蓝是草本植物,耐肥性和喜肥性强,肥沃深厚的土壤是菘蓝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格,以疏松、肥沃、湿润的沙土为佳。一般沙土或微碱性土壤均可种植,pH 6.5 ~ 8的土壤均可适应。其高效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一.土地选择和准备

菘蓝是一种深根植物,主根长40 ~ 50 cm。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疏松、地下水位低、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粘土、盐碱地、涝洼地、白浆土不适宜种植。过沙、过粘、低洼地长势不佳,易分枝。板蓝根不适合在低温涝地上种植,涝后容易烂根。为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宜用禾本科和豆科植物进行垄作。施底肥,每667平方米施基肥(有机肥和腐熟肥)2000-300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硫酸钾30公斤,尿素20公斤。将肥料撒匀,深翻20-30cm,至细后耙平,做出1.2 ~ 1.5m宽的边框待用。(北部边界要平,南部边界要高,容易排水。边界宽度为1.5 ~ 1.8m,边界高度为20 ~ 30cm,工作通道宽30cm,周围应设置排水沟。)地干了就浇水,等表土稍干松了再播种。

第二,播种

(种子特征:荚果长圆形,扁平有翅,长13.2 ~ 18.4毫米,宽3.5 ~ 4.9毫米,厚1.3 ~ 1.9毫米,表面稍有光泽。顶端略凹或截短,基部逐渐变窄,有残留果梗或果梗痕迹;两边各有一条中间棱,中间是一条长长的椭圆形隆起,内含1粒种子。种子椭圆形,长3.2 ~ 3.8毫米,宽1.0 ~ 1.2毫米,表面黄褐色,基部有小而尖的柄,两侧有明显的纵沟(胚根与子叶间形成的标记)和不明显的纵沟(两片子叶间形成的标记)。胚弯曲,黄色,油状,胚根圆柱形,具2子叶,背面靠胚根。千粒重为10.2克)

菘蓝种子发芽率约为70%,在16℃ ~ 30℃发芽良好。生产上可春播或夏播,春播3月下旬至4月上旬(清明节前后,但不晚于谷雨节),夏播5月下旬,不晚于6月(播穗前后)。早春播种,地膜覆盖,有利于菘蓝提早出苗,提高产量。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用40度温水浸泡24小时,捞出,表层晾干,7-10天即可出苗。使用钻孔方法。先在畦埂上划1-2cm左右的浅沟,行距20-25 cm,浸种后排水。保持土壤湿润,保证全苗。。在18 ~ 20℃的温度下,一周内即可出苗,在25 ~ 30℃的温度下,3 ~ 5天即可出苗。种子也可以在秋季和8 ~ 9月播种。夏季广播。次年3月开始抽薹出芽,4月开始开花,6月果实成熟。整个生长期约为9 ~ 11个月。在一些产区将菘蓝与粮食作物或蔬菜间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增加收入。)

第三,现场管理

播种后要注意观察。当覆盖着塑料薄膜的植物有70%出苗时,我们可以揭开塑料薄膜,进行浅锄,清除小杂草。当苗高3 ~ 5 cm时,应进行间苗。间伐时要连根拔除。不要拔苗,防止再生,影响生长。去掉小苗和弱苗,保留壮苗,苗距4 ~ 6cm;苗间杂草要联合拔除。定苗后及时培育,一般铲三遍。当苗高7 ~ 10 cm时,定苗(株距6 ~ 10 cm)。苗距过密时,根小,叶不厚;苗距过大,主根易分枝,须根多,条索不直,产量降低。定苗后,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适宜追施1倍人粪或化肥,6月下旬雨季每667平方米追施磷酸钙20公斤,周围加深沟,便于及时排水,避免根腐。如遇多雨干燥天气,早晚浇水,以保证幼苗的出苗和幼苗的生长发育,并避免阳光暴晒。追肥,追肥在根侧,结合出行覆盖肥料防止流失。雨季来临,注意排水,防止水烂根。

定苗后,根据板蓝根的生长情况,可施一次人粪便或无机肥。每割一次大青叶,都要注意重施粪肥,促进跟部生长,增加产量。可喷施叶面肥,最好是0.2%磷酸二氢钾,生长中后期2 ~ 3次。干旱时注意浇水,以利于板蓝根的正常生长,每天早晚都可以做,记得在阳光下做。雨季注意排水,长时间积水,板蓝根容易腐烂,导致减产。

在收获大青叶的情况下,每年应追肥三次。第一次追肥后,667平方米追施尿素10-12公斤,行间开沟,遇旱浇水;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在收获叶片后立即追肥。

主要收获板蓝根的,旺长期不剪叶,30-40斤饼肥可以少施氮肥追肥。

6月上旬至7月下旬,每亩追施铵10公斤、过磷酸钙12公斤,混合后行间撒施,施完后浇水。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10 ~ 15公斤或磷酸二铵10公斤,行间开沟追肥,然后埋地浇水。

第四,虫害控制

(一种疾病)

1.霜霉病

3-4月开始,尤其是春夏雨季,危害严重,主要危害叶柄和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和白色斑点,叶背出现厚厚的霜状斑点。随着病程的发展,叶片变黄,最后变褐变干,导致植株死亡。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合理密植,清理田间,处理病株。减少土壤水分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焚烧或深埋,减少病原体;(2)留茬时与禾本科作物合理轮作;(3)发病初期用40%磷酸乙酯200-300倍液喷洒,每7-10天一次,连续2-3次。或用50%多菌灵800 ~ 1000倍液或40%多菌灵800倍液喷雾防治。或者用波尔多液1:1:100喷洒。叶面和背面均匀喷洒,1次,7-10天,连续喷洒3天;也可喷施500倍的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喷洒3-4次。

2.核盘菌

4月份开始,6-7月份阴雨高温严重。这种疾病危害整株植物,并从土壤中传播。发病初期,茎基或茎叶被水浸泡,浅褐色,周围有不明显的病斑,最后腐烂,有黑色菌核,看起来像老鼠屎。导致苗崩。防治方法:(1)水旱轮作或禾本科轮作;(2)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覆盖塑料薄膜防止孢子释放,减少病源,提高植物抗病能力;(3)发病初期,用1000倍液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7 ~ 10天1次,连续2 ~ 3次。喷药的时候要把重点放在植物茎的基部和地面。将石灰-硫磺混合物应用于植物基底。

3.白锈病

这种疾病主要影响十字花科植物的叶子。病叶表面出现小绿点,病斑破裂后散有白色粉末。防治方法:(1)合理密植,加强水肥管理,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植物抗病能力;(2)清洁农村;(3)发病初期用50%三唑酮400-600倍液喷洒,每7-10天一次,连续2-3次。

4.白粉病

危害叶柄。叶片有黄绿色小斑点和白色絮状物,叶背突出,叶片变褐死亡。

防控方法轮作前不选择十字花科作物;用生物农药2%农抗120水溶液或1%武夷霉素水溶液喷洒150次,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续防治2-3次。

5.根腐病

发病初期,叶子会变黄、枯萎、脱落。根腐,腐臭气味,植物死亡。防治方法: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种植,雨季注意排水;发病初期用5%石灰水灌溉;生长期发现的病株被拔掉烧掉,撒石灰在土里消毒。发病初期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淋点,拔除病株。

(2)虫害

1.地下害虫控制。

清理田间和地面的杂草,切断害虫的栖息地和孳生地。在翻耕前,可使用50%辛硫磷乳油800倍,将100克炒制好的玉米糁和麦麸撒在地上,翻耕时可翻入地里,从而杀灭地下啮齿动物和蛴螬。

2.菜粉蝶

其幼虫俗称菜青虫,偏食十字花科植物。自五月以来,它破坏了嫩叶,咬它们,把它们吃成缺失的部分。6月危害严重,叶片可被吃光,只剩下叶脉和叶柄,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防治方法:(1)清除田间杂草和病叶,减少虫源,翻地,减少越冬场所;(2)田间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3) 90%敌百虫可用800倍液连续喷洒两次。或使用生物农药BT乳剂,每亩200-250克。

3.蚜虫

主要危害十字花科植物,被害后严重脱水、卷曲、扭曲、变黄。菘蓝一般在春季危害新芽,使其萎缩无法开花,影响种子产量。危害菘蓝叶背,吸叶汁,使叶变黄,缩叶。

防治方法:40%乐果乳剂可喷2000倍液,防治效果好。杀虫剂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发现了食叶害虫和蝴蝶,并用莱斯本乳油进行了处理。蚜虫喷施1.5%二果粉,早晨露水还未干时每667平方米1500克。

五、收获和种子保存

叶子收割

菘蓝春播,采收加工以采收菘蓝叶为主,一年可采收叶2-3次。晴天第一次采收在6月中旬(遮阳棚前后),此时苗高20 cm左右,留茬2-3 cm,以利于新叶;第二茬在立秋之前,第三茬在夏季和千禧年之间的八月下旬。夏季炎热季节不宜收割,以免造成成片死亡。

平面根

板蓝根以采收为主,生长期不剪叶或只剪一次叶。板蓝根要在6月下旬5438+10月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收刨平,晴天挖,避免切根。先用铲子在地界边挖一条60厘米深的沟,沿沟挖出树根,抖落泥土,剪去茎叶,晒干入药。每亩可产干板蓝根300-400公斤。避免挖掉主根。刨好的筐根晒干至六七成,去土,扎成小捆,再晒干至全干,即为商品板蓝根。根据板蓝根有效成分的高低,适时采收。实验表明,板蓝根在6月5438+2月含量最高。因此,在初霜后的6月中下旬5438+2月采收,可获得有效成分含量高、质量好的板蓝根。因此,在此期间选择几个晴天收获板蓝根。先把镰刀贴地2-3厘米的地方的叶子剪掉,以免伤到苇头,把剪下的叶子捡起来,然后从畦头挖根,用铁锹或镐一次挖一株,挑一株,挖完整根。注意不要切断根部,以免降低根部质量。

种子保留技术

可以在春季或夏季播种菘蓝,交替种植,留种;越冬也可秋季播种,9月初播种,出苗后露地越冬。以上方法都是在第二年的5-6月份收获种子,促进茎叶生长,以获得籽粒饱满、品质优良的种子。冬前采挖春夏种植的菘蓝时,选择无病健壮的根移植到留种地,行距3cm×40cm,留地选在有遮挡、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地方。第二年种树时加强肥水管理,适当施些磷钾肥。当种子在5月和6月从黄色变成黑色时,整株植物被切割、干燥和脱粒。也可以在挖菘蓝时留下一些植株不挖,自然越冬采种。如留茬关系、秋播越冬苗等也可采用,促进次年正常结实。已经结籽的板蓝根木质化了,不能入药。种田管理:春季种植的菘蓝当年不能开花结果,必须经过低温才能收获种子。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在6月下旬菘蓝采收时,选择粗壮光滑、无病虫害的主根,移植到采种圃加强管理,6月份用马粪覆盖,保持种子在5月底至次年6月初成熟,并选择饱满的种子用于次年繁殖。二、选择阳光充足、土地肥沃的地块在8月播种,此时苗高可达30厘米左右。入冬前充分施肥浇水,促进幼苗生长。第二年返青后,分两次苗,按30-40 cm行距留苗。4月中下旬开花,5-6月可收获种子。菘蓝的根已收过种子,不宜入药。

6.板蓝根和大青叶的初加工

1.板蓝根初加工:将挖好的板蓝根去脏、去苇头、去茎叶,铺在苇席上晾晒至七八成干(晾晒时要勤翻),然后扎成小捆,晾干完全,装袋或袋装存放。最好是根直、粗、实、粉状的。在干燥过程中,防止雨淋和霉变,减少板蓝根的产量。

2.大青叶初加工:大青叶运回打谷场后,阴干或晒干。如果是阴干,就要在通风处搭起遮荫棚,将板蓝根的叶子扎成小手挂在棚里阴干;如果是晒干,要放在芦苇垫上,经常翻动,使其均匀干燥。无论是阴干还是晒干,都要防雨防露,防止发霉。叶子大,干净,完整,深绿色,有霉味。

半夏的市场现状及栽培技术

泰兴农学院

一、半夏种植的市场现状

半夏是传统中药材,以块茎入药。具有燥湿化痰、减少不良反应、止呕散结等功效。用于治疗痰多咳喘、痰多头晕心悸、痰厥头痛、呕吐恶心、胸中胀满、梅核气。目前学者发现半夏具有抗肿瘤、降血脂等特殊功效。近年来,我国半夏的年需求量在5000吨-6000吨之间,而野生品种的量只能满足1/3。市场缺口大,价格连年上涨。泰兴产半夏,俗称“野芋头”。半夏种植效益高,经济价值是粮食作物和一些中药材无法比拟的。半夏凭借其优良的性状,已成为国内外药材市场上知名的道地药材。

二、泰兴市半夏生产的基本情况

历史上泰兴盛产半夏。据泰兴县志记载,泰兴1935年产半夏5吨,1957年产半夏85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及之前,半夏产量相对稳定。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种植制度的改革,变旱地为水域面积的扩大,以及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大量使用,适合半夏生长的面积越来越少,半夏处于濒危状态。

近年来,这个地区的一些农民积极种植半夏。2009年,王耀镇、宣堡镇、珊瑚镇出现半夏种植大户。据调查,其种植规模分别达到100亩、50亩和30亩,品种来自山西省和湖北省。宣宝产量高,效益好。2009 -2011年,与国外半夏品种相比,地方半夏品种太适应性强、个头大、品质实、产量高、效益好。同时,探索半夏栽培技术要点,供广大半夏种植者参考。

3.半夏栽培技术要点

1,育种方法

繁殖方法包括块茎繁殖、珍珠繁殖、种子繁殖和组织培养繁殖。生产上主要采用块茎繁殖和珠芽繁殖,也可采用种子繁殖。块茎繁殖用得较多,其次是小鳞茎繁殖。种子繁殖发芽率低,生产周期长,一般不采用。组培繁殖技术要求高,目前还没有大面积推广。

繁殖和收获块茎时,选择叶片厚、叶柄粗、须根粗、雨天落苗时间短的植株的块茎。

块茎提取叶片后,每个叶柄的中下部可长出1个小鳞茎。夏秋季节,老叶即将枯萎时,珠芽成熟,可采摘作种子用,也可覆土就地繁殖,珠芽上不露。

种子繁殖2年以上的半夏,从初夏到秋冬都能开花结果。当抹刀发黄下垂时,就收获了抹刀。不要过度收获,否则种子会脱落并丢失。收获后,取出种子,储存在湿沙中,以备播种。该方法可用于半夏品种的选育,但未用于规模化生产。

在组织培养和繁殖中,叶柄、叶等。选择切片,在一定条件下培养。组织培养繁殖法可生产大量优良种苗,缩短大田生长期,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2.土地选择和准备

选地宜选择湿润、肥沃、保水保肥力强、质地疏松、排灌良好、反应中性的砂壤土或壤土,不宜种植涝渍盐碱地。豆科作物适合前茬,可连作2 -3年。

整地冬季要对土壤进行深耕和晾晒,以促进风化成熟,保证第二年土壤疏松。播种前半个月施入腐熟有机肥30,000 kg /hm2-45,000 kg /hm2和48% (16-16)高浓度复合肥300 kg/hm2-375kg/hm2作为底肥翻入土中。平整耙要平整畦面,畦面长度不超过20m,畦床宽度为0.8 m-1.2m,畦沟宽度为30cm,畦沟深度为15cm-20cm,挖出的土要均匀摊在畦面上。整地时要建立良好的排灌系统,保持“三沟”(田间横沟、田间竖沟、田间外沟),既能灌溉,又能排出能量。

3.适时播种

播期可在春秋两季种植。春播,产量高;秋天播种导致产量低。所以春播为宜,越早越好。

半夏种植量少,可密植。种茎不宜过大过小,横茎0.5 cm-1cm。适宜的播种量为1500kg/hm2-1800kg/hm2。

播种方法是:先在畦沿上按沟心距20cm开一条5cm深的横沟,播种宽度为10cm-15cm。播种前用化学药剂对茎秆进行消毒,用1000倍的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浸种20分钟。将晒干的种子均匀撒在沟里,粒距约3cm-5cm。播种后,用腐熟的堆肥或草木灰覆盖,然后施人畜粪便,最后用土覆盖,与边框平齐。秋季播种,消毒方法可由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溶液浸种改为直接拌种,防止种子腐烂。

春季播种后地膜覆盖,宽度视畦宽而定。清明至谷雨期间,气温稳定在15℃-18℃,出苗达到50%左右时,应揭去地膜,防止膜内高温灼伤幼苗。揭膜前,要先把苗炼成。方法是中午从边界两端揭开通风散热,晚上封土;连续几天后全部脱掉。地膜覆盖可提高有效积温,保持土壤疏松,提前出苗13d-15d,增产20%-40%。

4.田疃管理

春季出苗后及时追肥65,438+0次,6-7月追肥65,438+0次,秋季出苗后追肥65,438+0次,每次22,500 kg/hm2-30,000 kg/hm2。

排灌不耐旱,喜在湿度大的土壤中生长,但忌渍水。根系浅,吸收能力有限,地上部分耐旱性差,缺水或空气太干燥都容易造成地上部分枯萎。春季发芽和秋季成熟需水量较少;在夏季旺长期和块茎膨大期,需水量大。整个生长期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20%-25%。当土壤湿度超过一定限度甚至田间积水时,就会长势不佳,导致烂根、烂茎、死苗,块茎产量下降。如果土壤长期过于干燥,要及时灌溉(避免淹水),否则容易导致掉苗;如遇暴雨或降水过多,要及时排水防涝,否则容易造成根腐甚至烂根、烂茎、死苗。

培土半年后,叶柄上的珠芽逐渐成熟,即脱落或掉在地上。这时可以将土从畦中取出,捣实,铺在畦面上,厚度为1cm-1.5cm,盖住掉落的种子和珠子。珠子很快就会冒出来,变成新的植物,当年就可以收获,当年就可以种植。种子虽然当年可以发芽生长,但是当年不能收割,因为植株幼小,要在第二年收割。由于珠子和种子的不断成熟,土壤要随时栽培,6-8月需要栽培2 -3次。

5、倒苗定律

在一年的生长周期中,半夏一般经历三出苗、三倒苗的生长发育过程:4月中下旬1出苗,6月中旬至7月上旬倒苗;第二次6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苗,8月下旬至9月上旬落苗;第三苗9月下旬出苗,10月上旬落苗,165438。165438+10月至次年2月为半夏的冬眠期。出苗和落苗的界限不是很明显,而是相互重叠和交替的。

6.种植模式

粮药套种根据半夏喜强光的特点,利用玉米等高大作物创造适宜的遮荫条件,避免烈日暴晒,提高粮食产量。

药物-药物套种与黄葵、金银花和其他高大的药用作物交替进行。

药林间作适用于茶园、桑园、果园、林间空地间作,可提高林地利用率,为半夏提供遮荫,但也避免了严重缺光。

7.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按照GAP的要求,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要基于生物学和环境的整体观,将病虫草害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在防治中,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确保半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保护生态环境,不得使用国家禁止在中药材中使用的所有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1)疾病控制的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控制”。选择无病植株留种,避免从病区引进和病区留种,控制人工传播,进行轮作。施足有机肥,适当追施磷钾肥,增强抗病能力。一旦大规模发病,防控起来相当麻烦,不仅影响生长,还会增加成本。

叶斑病的病原是一种多孔菌属真菌,多发生在初夏。感染后,病叶皱缩扭曲,叶片上出现紫褐色斑点,轮廓不清,呈不规则状,由浅绿到黄绿色,再到浅褐色。后期病斑上有很多小黑点。病情严重时,病斑覆盖全叶,使叶片卷曲死亡。如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烧毁,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每次间隔7天-10d,连续2 -3次。

病毒性疾病也叫缩叶病,病原是病毒。多发生在夏季、高温、雨季。发病时,叶片上产生黄色不规则斑点,使叶片成为花叶症状,叶片变形、收缩、卷曲直至死亡。蚜虫大量发生时,该病容易发生。如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集中焚烧,深埋。发病点用5%石灰乳浇灌,全田用65,438+0000倍毒死蜱可湿性粉剂浇灌,每次间隔5-7天,连续浇灌2 -3次。

腐烂病的病原是基本腐烂病原。多发生在湿热季节,危及地下块茎,引起腐烂,然后地上部分枯萎死亡。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浸种。雨季和大雨后,应及时进行排水沟排水。发病初期,除去病株后,用5%石灰乳淋病点,防止蔓延。

炭疽的病原体是炭疽。危害叶、叶柄、茎和果实。病叶圆形或近圆形,大小2mm-5mm,中心灰白色至浅褐色,边缘绿色至褐色,病部轮生或丛生成黑铺。感染的茎和叶柄产生浅棕色纺锤形凹点,带有致密的黑色颗粒。浆果感染红棕色凹点。发病初期,剪去病叶,及时焚烧,防止扩大。发病期喷施75%百菌清1000倍液或50%炭疽福美双600倍液,间隔7d-10d,连续2 -3次。

(2)害虫防治的原则是“预防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在生长期,该蛾为食叶害虫,为害率可达80%以上。夏季幼虫咬食叶片,食量大,轻则可造成叶片空洞或缺刻;严重时,叶子会被吃光。在幼虫1 -3龄期间,喷洒48%毒死蜱800-1000倍,每次间隔5-7天,连续2 -3次。

竹荪芋是一种食叶害虫,在其生长期危害极大,为害率可达80%以上。幼虫高峰期,结合田间检查,人工捕杀。在成虫阶段,黑光被用来诱捕和杀死。幼虫期喷洒20%拟除虫菊酯乳油2000-3000倍,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或Bt可湿性粉剂1000倍进行防治,间隔5-7天,连续2 -3次。防治方法可以参考红蛾。

蚜虫,也被称为蛀虫,是病毒性疾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防治方法包括:一是农业防治。翻耕晒青,清除田间杂物,去除受损叶片,减少蚜虫来源。合理施肥,多使用腐熟农家肥,不要一次性施太多化肥。物理预防。用黄板诱杀,在黄板上涂抹机油和凡士林诱杀。黄板大小一般为15cm-20cm,插在或挂在田间,长满蚜虫后及时更换。二是生物控制。蚜虫的主要天敌有瓢虫、食蚜蝇、草蛉、蚜蜂、蚜霉等。当田间蚜虫不多,天敌有一定数量时,不要用化学防治。第三是化学预防。喷洒10%毒死蜱可湿性粉剂1500倍,或5%氟虫腈悬浮剂1000倍,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

成虫称为金龟子,幼虫称为蛴螬。幼虫直接咬断幼苗根部,造成死苗,或啃食根茎块茎;成虫主要以树叶为食。金龟子的成虫都在傍晚飞出来觅食交配,然后在黎明前钻入土中产卵。防治方法包括:一是农业防治。在冬天到来之前犁耕土地,让它变干,冻死或被天敌捕食。物理预防。用黑光或水银灯诱捕并杀死成虫。第二是化学预防。播种前:10%二嗪磷颗粒7.5公斤/公顷与细土225公斤-450公斤混合后撒播。拌种:50%辛硫磷乳剂、水、种子比例为1: 50: 600。混合后闭种3-4小时,翻种1 -2次,干后播种。灌根:用50%辛硫磷乳油l000倍液或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每株灌200毫升药液。喷洒:成虫高峰期,喷洒90%敌百虫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

杀菌剂和农药要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3)杂草防治生长期,田间杂草相当严重。半夏是矮的。如果杂草长得高,往往会造成遮荫,与半夏争荣争肥,影响半夏的生长和产量。最好的方法是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相结合。人工除草应早、小、除。化学除草可以减少大量除草工人,提高经济效益。播种后覆膜前,用50%乙草胺EC 750ml/ hm2-1050ml/ hm2加水600kg/ hm2-900kg/ hm2均匀喷洒于土壤表面。幼苗倒伏末期,95%以上的地上部分已经掉落,块茎已经休眠在地下。在畦面喷洒41%草甘膦溶液300倍液,可有效杀灭多种杂草。

8.收获

块茎繁殖和小鳞茎繁殖当年或第二年采收,一般在夏秋季茎叶枯萎落苗后挖掘。在实践中,最好是在农历和夏季至日之间收获芒籽。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用两三个齿,从畦的一端,依次转浅、转细,把横径7mm以上的块茎挑出来入药或播种,把太小的块茎留在地里继续耕种,第二年再收割。早收影响产量,晚收难以剥皮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