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鱼腥草。又名猪屎豆。是三白草科鱼腥草属的一种恶臭草本植物。鱼腥草生长在潮湿的地方或山涧边,株高20-80厘米。茎下部匍匐生根,上部直立。叶对生,花白色,顶端有一穗。花期5-7月,果期7-65438+10月。
这种植物在中国南方很常见。
鱼腥草。入药,辛凉微毒,具有清热、利尿、消肿、解毒的功效。人们用它来治疗肺脓肿、乳腺炎和中耳炎。广东地处南方,天气湿热,所以广东人经常喝开水(煮凉茶)清热解毒。
鱼腥草。是云南各地一道凉菜的原料,主要吃它的根茎。方法是洗净后切成段,拌以酱油、辣酱、葱、盐食用。味道很独特,第一次吃的人在喜欢吃之前需要适应。
【产地】生于沟旁、溪旁或林中潮湿的地方。广泛分布于中国黄河流域南部省份。产于东亚和东南亚。
【特征】莼菜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 ~ 50厘米,全株有腥臭味;茎上部直立,常紫红色,下部匍匐,节上轮生小根。叶互生,薄纸质,具腺点,特别在背面,卵圆形或宽卵形,长4 ~ 10厘米,宽2.5 ~ 6厘米,基部心形,全缘,背面常紫红色;掌状脉5 ~ 7条;叶柄长1 ~ 3.5厘米,无毛;托叶膜长1 ~ 2.5厘米,下部与叶柄结合形成鞘。花小,夏季开放,无花被,与叶对生成穗状排列,长约2厘米;总苞片4枚,生于总花梗顶端,白色,花瓣状,长1 ~ 2厘米;雄蕊3枚,长花丝,下部与子房合生;雌蕊由三个合心皮组成。蒴果近球形,直径2 ~ 3毫米,顶部有裂纹。
【采收加工】夏季茎叶茂盛,采花时间长。把全草拔起,去除杂质,晒干。
【药性】本品全长15 ~ 40 cm。茎扁圆柱形,稍扭曲,直径约0.2 ~ 0.3厘米,红褐色,边缘数条直,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余须根;脆,易折断,横切面黄褐色,叶互生,常有皱叶。展开后呈心形,长3 ~ 7厘米或以上,宽3 ~ 6厘米或以上,四周环绕,顶部暗黄绿色至暗红褐色,腺点密集,底部灰绿色或灰褐色,脆而易碎;托叶和叶柄基部联合形成鞘。穗状花序顶生,黄褐色。压碎后有腥味,略涩。最好是叶子多,灰绿色,花穗,腥气浓。
【性味功能】辛,微寒。归肺经。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用于肺脓肿,痰热咳嗽,肾炎水肿,白带,尿路感染,痈疖。常用剂量15 ~ 25g,不宜久煎。取适量外敷,捣烂或煎服,熏洗患处。
[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和肺炎球菌。
2.利尿可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肾血流量和尿液分泌,故也用于尿频和尿路感染疼痛。
3.增强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免疫系统,提高白细胞的吞噬能力。
4.抗肿瘤作用,增加癌细胞内CAMP,抑制艾氏腹水癌。
[一般剂量和用法]
三钱去一两,煎了。因本品含挥发油,不宜久煎。外用适量。
[临床应用]
1.用于肺痈,痰热郁结,咳血脓血,百日咳。鱼腥草有很好的清热解毒功效。
2.用于各种痈肿毒,实热引起的肿痛。可单煎内服,也可捣碎外敷。所以用化妆品做主要成分是有理有据的,应该是有效的。
【注意事项】本品含有鱼腥草,对流感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果实还含有槲皮苷,有很强的利尿作用。
鱼腥草。在医学上
鱼腥草。为全草,有根,属三白草科,味辛,性微寒。归肺、膀胱经、大肠经。功能: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止痛。鱼腥草。简称为“苗”。比如《本草舒舒》中说“苗,若只用捣碎的汁液,配以芥末长期饮用,可治肺脓肿。”《本草纲目》也说“治肺脓肿有效”。
现代科学研究
1.抗菌作用:鱼腥草的主要有效成分是癸酰乙醛(鱼腥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耐药菌株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流感杆菌、卡塔克菌、伤寒杆菌、结核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耐药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62.5 ~ 80μ g/ml。
2.抗病毒作用:鱼腥草汤在体外对京科68-1病毒有抑制作用,能延缓孤儿病毒11(echo 11)的细胞病变作用。其非挥发油部分通过腹腔注射对流感病毒FM1感染的小鼠有明显的预防和保护作用,口服或鼻腔给药也有一定效果。
3.免疫增强:鱼腥草水煎剂和鱼腥草都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人工合成鱼腥草能提高血清备解素水平。可以观察到它能提高慢性气管炎患者白细胞的吞噬功能。给药4天后,血清介质的量比给药前增加一倍。
4、利尿作用:因其含有大量的钾盐和槲皮苷,扩张肾血管,增加肾血流量,起到利尿作用。
鱼腥草的主要成分是槲皮素。现代医学证明,槲皮素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是利尿、强心、疏通肠道、调节血压、毛细血管畅通、预防脑坏死和动脉硬化。历代医家主要用于治疗肺脓肿、肺脓肿、肺炎、肺癌、慢性支气管炎等一系列肺部疾病。
结论
被誉为中医抗生素的鱼腥草,长期食用能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感冒,益肾利尿。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最适合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肺炎、乳腺炎、尿路感染等各种炎症疾病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