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引起的急性肝衰竭有哪些表现?急性肝衰竭的症状有哪些?
1,急性肝衰竭的症状
1.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的程度从轻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1级)到深度昏迷(4级)不等。脑水肿是急性肝衰竭常见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不同于慢性肝病相关的肝性脑病。它在大多数4级肝性脑病患者中很常见,并且是尸检中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致病细菌仍然未知,但血管起源和细胞毒性的机制发挥了作用。脑水肿可通过全身性高血压来鉴别,如心动过缓、失神经支配强直、非* *眼球运动、瞳孔反射消失、视乳头水肿等。
2.凝血功能障碍
肝脏合成几乎所有凝血因子,并在止血中起核心作用。凝血功能障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 1.5)被认为是ALF的主要特征。参与急性肝衰竭止血和凝血的几个因素包括血小板功能障碍(定量和定性)和凝血因子缺乏。急性肝衰竭时出现凝血功能障碍,继而发生血栓性事件,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倾向。与慢性肝衰竭相比,急性肝衰竭时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较低,凝血因子严重减少。
3.其他表演
急性肝衰竭有几种全身性和代谢性疾病,包括急性肾衰竭、电解质紊乱、低血糖和急性胰腺炎。40% ~ 50%的急性肝衰竭患者合并肾功能衰竭往往预示着预后不良。它通常是多因素的,可能是由于肾前氮质血症、急性肾小管坏死、肝肾综合征或药物作用(如抗生素和静脉内造影剂的直接毒性)。心血管、血液动力学和呼吸系统并发症是急性肝衰竭的重要临床后遗症。
2.急性肝衰竭的治疗
对于所有严重急性肝损伤患者,必须监测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早期迹象。一旦确定急性肝衰竭的诊断,必须对患者进行监测,并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过去,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关于急性肝衰竭管理的综述,在此我们讨论其中的关键内容。
1.肝性脑病和脑水肿的治疗
血氨和毒素* * *共同引起肝性脑病,病情演变时可出现脑水肿。肝性脑病的治疗主要是去除诱因,如感染、出血、饮食等。,酸化肠道,降低血氨。对于ⅲ期以上的肝性脑病,建议气管插管,必要时进行人工肝支持治疗。口服利福昔明或抗感染治疗可同时降低血氨和TNF水平。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是急性肝衰竭最严重的并发症。既往进行性肝性脑病患者应怀疑是否有脑水肿。脑水肿在1-2级肝性脑病中较少见,但3级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为25%至35%,而4级肝性脑病患者的发生率为65%至75%。
癫痫发作在严重脑病患者中并不少见,然而,它们经常被镇静剂和瘫痪所掩盖。癫痫发作可引起颅内升高,增加脑耗氧量,加重脑缺血。通过持续监测脑电图,可以及时治疗癫痫发作。
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的治疗目标是维持颅内压在20~25 mmhg以下,脑灌注压在50~60 mmhg。多模式转运结合过度换气、血液滤过、高钠血症和低温疗法是可行的。过度换气可以通过降低PaCO2迅速恢复颅内压,从而引起脑血管收缩。为了避免脑缺氧,有必要监测脑灌注和耗氧量。高钠血症或血清渗透压升高可通过静脉输注甘露醇或高渗盐水来控制。血清渗透压升高使脑实质液扩散进入血液循环,从而降低ICP。亚低温治疗可以恢复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功能及其对二氧化碳的反应性。低温疗法可能的副作用包括低血压、心律不齐和凝血障碍。硫喷妥钠和苯巴比妥是治疗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的二线药物,它们通过降低大脑耗氧量来发挥作用。
2.凝血功能障碍的治疗
凝血功能障碍是急性肝衰竭的重要特征,并提供重要的预后信息。所有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延长的患者都应接受维生素k治疗。然而,在出现活动性出血和侵入性手术之前,应输注血浆和/或血小板以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建议纤维蛋白原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 100 mg/dl)的患者进行冷沉淀。
3.代谢紊乱和肾衰竭的治疗
急性肝衰竭患者通常有代谢异常。低血糖的发生是由于糖原消耗和糖异生。建议输注高浓度葡萄糖,以免加重脑水肿。三分之一的患者肾上腺素不足,需要类固醇替代治疗。急性肝衰竭患者分解代谢能力强;因此,应尽早给予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
约40%至50%的急性肝衰竭患者会出现急性肾损伤,表现为肾功能衰竭前期、肝肾综合征或急性肾小管坏死的特征。多种因素导致肾脏疾病,包括用于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的直接肾毒性或其他药物的组合和脓毒症。急性肝衰竭患者容量变化引起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导致血液透析耐受性差。因此,建议这类患者接受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总之,药物性急性肝衰竭(ALF)主要由抗菌药物、补充剂和代用品、抗代谢药物、抗癫痫药物、非甾体类药物和他汀类药物引起,表现为严重的肝功能障碍、黄疸、脑病等。脑水肿和颅内高压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其他并发症包括凝血功能障碍、脓毒症、代谢障碍和肾、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可靠的预后评估在肝移植决策中非常重要。
3.药物性肝炎的病因
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
肝脏是药物聚集、转化和代谢的重要器官。大多数经消化道吸收的药物进入肝脏后会经历两个代谢过程。由于不同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差异很大,一些药物在一些个体体内代谢时会产生有毒或致癌物质,导致肝脏损伤。
目前一些抗肿瘤化疗药物、抗结核药物、降糖降脂药物、抗病毒药物等均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有研究表明,中药、保健品、减肥药也会引起药物性肝损伤。比如前段时间出现的一个人,因为吃了6斤何首乌,导致药物性肝衰竭死亡。据专家介绍,药物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机制导致肝功能衰竭:
药物及其中间代谢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药物代谢产物形成的氧自由基因脂质过氧化引起肝细胞损伤或药物代谢产生的超氧离子促进脂质过氧化引起肝细胞损伤。
机体对药物的特异反应包括过敏(免疫特异性)和代谢(代谢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