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的制备

一、膏方的制备

几千年来,中医在药膏的配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炮制经验。这些内容有的记载在相关的中医典籍中,有的隐藏在老药师的实践经验中,需要不断地发掘、继承、整理和应用。

(1)配料

1.兼容性原则

用药膏治病可以是单方的,也可以是复方的。根据疾病的需要和剂量,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组合就是配伍。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药物的作用,提高疗效,减少和消除副作用。在治疗方法上,单味药简单具体,针对性强;复方药作用范围广,对较复杂的病证护理全面,应根据具体病情辨证用药。

⑴单用:单用药物制成药膏,如脾气虚证用白术,肾阴虚用地黄,风湿用桑枝,凉血止血用地榆等。

⑵复方:根据病情和配伍原则,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组合成糊状。若天冬、麦冬合用,可增强滋阴润燥的功效;本方参与同时使用黄芪,可增强益气健脾的功效;墨旱莲和女贞子合用,能增强滋补肝肾的功能。同时,联合用药可以减少副作用。如舒肤膏中使用蜂蜜,既可解除附子的毒性,又可取其甜味止痛。许多滋补药物如党参、熟地黄、枸杞子、黄精等。用在补气养血膏中,用陈皮理气和胃,消除了养胃留胃的副作用。

2.剂量。

临床上一般汤剂处方诊治有效后,在病情基本稳定或辨证明确的基础上使用膏方。医家在用味和用量上习惯不一,但每剂汤剂约100g,软膏有效剂量增加10 ~ 15倍以上。这样形成糊状物的重量应该在65,438±0,000克以上,太少则难以制造。另外加糖或蜂蜜1000克,膏体约1400克,可服用一个半月。如果天气温暖,应酌情减少剂量。

药物的剂量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量少的要少,量多的要多。虽然古今医家对药物剂量问题进行了大量考证,但至今仍难有定论。因此,古方中药物的用量仅供参考,可根据方剂中各药物用量的比例来理解配伍意义。临床处方使用剂量应根据中医和现代医案使用剂量,结合地域、年龄、体质、病情等不同情况适当使用。

(2)炼蜜

蜂蜜有调味、润燥、滋补的作用。此外,它还具有一定的缓解和防腐作用。炼蜜的作用在于,既能驱走药性的极端中和,又能去除蜂蜜中的水分和杂质,使药物优质、丰富、长久保存。

1.蜂蜜选择

选择优质的蜂蜜是保证面霜质量的关键。蜂蜜色泽浓艳,不凝固,味道香甜,鲜味,粘性强,是首选。但由于产地和气候的关系,北方的蜂蜜含水量较少,所以枣花蜜和荆条花蜜一般比荞麦花蜜好。但南方蜂蜜含水分较多,所以荔枝蜜和巴子蜜更好。

4.蜂蜜提炼方法

将蜂蜜放入锅中加热,使其完全溶解;煮沸时,用筛网或丝网除去上面的浮沫,直至蜂蜜中大部分水分蒸发,翻起大气泡,变老红色时,酌情加入65,438+00%左右的冷水,继续加热至沸腾,再加热倒出,用丝网过滤除去杂质,即得精制蜂蜜。

目前蜂蜜炼的程度多靠经验观察,少炼则嫩,粘度不足;练多了导致老了,硬度不容易溶解。一般来说,炼蜜是以500克生蜜,400克左右。

二、膏方的制备方法

膏体的制备经过浸泡、煎煮、浓缩、收膏、储存等几道工序。

⒈浸泡:首先,检查所有的药品,然后挑选出胶水药品,并把它们放好。然后将其余药物全部放入相同容量的干净砂锅中,加适量水浸泡药物使其充分吸收膨胀,再加水至高出药面约10 cm,浸泡24小时。

4.煎煮:将浸泡后的原料放在火上煎煮。先用大火煮,再用小火煮约1小时,再转小火煮约3小时。此时药汁逐渐变稠,可以先用纱布过滤第一次药汁,再加水浸泡原药渣,然后大火煎服即可。煎药方法同前。到第三次煎的时候,气味淡了,过滤后会把药渣丢掉(比如药汁还比较稠的时候,把前三次煎的药汁混合在一个地方,静置,再沉淀过滤,药渣尽量少。

13.浓缩:将过滤后的药汁倒入锅中,浓缩。可以先用猛火煮沸加速水分蒸发,随时撇去浮沫,使药汁逐渐变浓,再用小火进一步浓缩。这时候要不断搅拌,因为药汁变浓时容易粘底,烧起来,等药汁滴在纸上不扩散就可以停止煮了。这是浓缩的流浸膏。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将蒸发后的胶药和糖(最好是冰糖和蜂蜜)倒入清膏中,放在小火上,用铲子不断搅拌,直至能拉成旗子或滴成珠子(将膏滴入清水中凝结成珠子,不散开)。

⒌储存:将收集的膏体冷却后,放入干净的瓷制容器中,先不盖,用干净的纱布盖住容器口,放置过夜。完全冷却后,再次盖上盖子,放在阴凉的地方。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准备好的粉末(如鹿茸粉、人参粉、珍珠粉、琥珀粉、胎盘粉)可以同时放入膏体中,要求粉末极细,在膏体中充分铺开。此外,核桃肉、龙眼肉、枣肉等。一起煎取汁时可按需加入,收膏时也可一起加入,充分发挥其功能。

药膏的制作比较复杂,有特定的程序和严格的操作流程。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一般不提倡自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