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螟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桑螟,又称桑蛾、毒蛾、毛虫等。,是种植期间的一种虫害,常给农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那么,农民该如何防治桑螟呢?下面的内容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供农民参考。
危险特性:
蛾通常在树枝上或叶子的反面产卵。孵化后,幼虫聚集在芽、嫩枝和叶子上进行危害。初孵幼虫聚集在叶背上为害叶肉,为害叶呈筛状。三龄后,为害分散,叶片被咬成槽口或只留叶脉。4龄取食后,只剩下叶脉。5龄以后,叶子就可以全部吃光了。
发生规律:
1.这种毒蛾在中国东北和华北一年发生两次。华东地区3 ~ 4代,华南地区5 ~ 6代,3、4龄幼虫结茧,在树干裂缝、果皮裂缝或枯叶中越冬。
2.盗蛾的天敌有毛毛虫黑卵蜂、桑螟绒茧蜂、矮饰蝇和核型多角体病毒。
3.该蛾成虫白天卧,晚上出来,有趋光性,羽化后不久交配产卵。卵在叶子或树枝的背面成块产生,恒定的十个卵排列在长的袋状卵块中,卵块的表面覆盖着从雌蛾腹部脱落的黄色毛发。每只雌虫可产卵200-500粒,卵期7天左右。
4.先将初孵的蛾幼虫聚集在叶背以叶肉为食,二龄后分散为害,啃食叶片,老化后结茧化蛹。第二代地区,越冬幼虫在春季4月发芽时破茧而出,对嫩芽和叶片造成危害。5月中旬开始成熟结茧化蛹,6月上旬逐渐羽化为成虫。
预防和控制方法:
1.越冬前(即10年10月上旬)在树干上扎茎引诱幼虫越冬。在入冬后、蛰前把草取下来,同时收集、刮掉树皮,清理果园落叶,消灭越冬幼虫。
2.发现卵块及时清除。在幼虫集群的危害分散之前,清除虫叶,杀死幼虫。
3.春季幼虫羽化后及每代孵化期内,喷施600倍Bt(1000亿孢子/ml)、800倍冬虫夏草、2000倍25%除虫脲3号悬浮剂、2000倍35%赛丹乳油、2000倍20%氰戊菊酯或6500倍25%氰戊菊酯。或10%天王星EC 4000倍,或10%多乐宝EC 2000倍,或喷90%结晶敌百虫,或50%辛硫磷乳剂EC 15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