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有什么特点?

(岳德超洪振)

香菇。)唱。又名香蕈、香菇、松茸(日本)。它属于担子菌亚门,海带,子囊菌,伞菌属,蘑菇属,香菇属。一年或多年生食用和药用真菌。主要产于亚洲,是亚洲主要食用菌之一。产量约占世界食用菌总产量的15%。目前,中国蘑菇产量已超过1万吨,约占世界蘑菇总产量的40%,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蘑菇在日本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日本农民的主要国货,如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香菇以子实体和菌丝体入药。据分析,干香菇的可食部分占72%。每100克可食部分含水分13克,脂肪1.8克,碳水化合物54克,粗纤维8克,灰分4.9克,钙124毫克,磷41.07毫克,铁25.3毫克。香菇的鲜味成分是一些水溶性物质,其中5'-鸟苷酸是主要成分。其香气成分主要是香菇酸分解产生的香菇精。此外,香菇还富含维生素D原和腺苷酸。其性温和,味甘,具有化痰理气、健脾开胃、治风破血、保肝护肝的功效。经常食用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抵抗疾病,如佝偻病、坏血病、各种粘膜炎、皮肤炎症、肝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等。日本近年来的临床验证表明,香菇多糖可以延长胃癌临终患者的生命。药理研究结果表明,香菇多糖具有抗肿瘤、抗病毒、增强免疫力、降低胆固醇等作用。我国从发酵菌丝体中提取的香菇多糖,作为慢性肝炎、肝癌、消化道恶性肿瘤和白血病的辅助治疗,以及在预防和治疗感冒方面的临床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形态特征

子实体簇生或丛生,帽3-20厘米,早期突出后逐渐向外展开,有时中心略凹,早期浅褐色后变为紫褐色,表面有棕褐色或深褐色鳞片,有时菊花或龟甲开裂。菌肉厚、白、密,菌褶白、密、曲,宽约4mm,过熟或受伤时产生红色或黑色斑块。柄中等或部分,白色,实心,纤维状,常弯曲,有时下面逐渐变细,圆柱形或略扁,长3-6厘米,厚0.6-1厘米。菌褶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固体,固体上有许多担子菌或囊。其上密植的担子菌有四个担子菌,每个担子菌都有一个无色光滑的椭圆形孢子,大小约为6-7× 3.5-4微米,孢子印为白色(图21-8)。

图21-8香菇形态图

1.子实体2。子实体3的纵切面。孢子4。担子

孢子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萌发生长形成菌丝,纯白蓬松,显微镜下无色透明,有分枝和横隔。菌丝体不仅可以通过孢子萌发产生,也可以通过香菇子实体的任何部分产生。因此,香菇菌株不仅可以从孢子中分离,而且可以从子实体的任何部分分离。

第二,生物学特性

香菇在不同的发育过程中,对营养、温度、湿度、空气、阳光、酸碱度等有不同的要求。

(1)营养

蘑菇是木腐菌,所以主要营养成分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其菌丝体能分泌酶分解纤维素和木质素为己用。

(2)温度

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2-26℃。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26℃。子实体可在3-22℃形成,但在8-16℃生长最快最好。当温度低于0℃或高于22℃时,子实体停止生长,但高温蘑菇在22℃以上仍能生长。温度高的时候,一般会产生比较薄的蘑菇;温度低的时候,会产生更厚的蘑菇。4℃左右的干燥天气和雪后能生产出质量好的蘑菇。低温刺激和变温可以促进蘑菇子实体的分化。

(3)湿度

蘑菇木的最佳含水量为45%,低于20%时就会停止生长。60%为子实体形成最佳,菇木干湿差异大有利于子实体形成。菌丝生长的最适空气相对湿度为7%;子实体形成的最适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低于5%或高于90%都不利于子实体的生长发育。

(4)空气

蘑菇是好氧真菌。因此,菇场需要经常通风,促进菌丝的正常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

(5)照明

光照会促进菌皮和原基的形成。散光条件下,子实体质量好,颜色深。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

(6) pH值

香菇是一种酸性真菌。它能在pH 3-7.5范围内生长,最适pH为5-5.5。

第三,栽培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蘑菇的国家。早在800多年前,王振农的书中就记载了香菇(蘑菇)的简易栽培方法。即在树干上剪下花口,接种野生蘑菇孢子自然脱落。这种靠天气的接种方式产量低。近年来采用纯菌丝体接种栽培,产量高。栽培方法包括段木栽培、菇砖栽培、塑料袋栽培、原料栽培、利用发酵工程技术工业化生产蘑菇菌丝体供临床应用。

蘑菇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由于香菇各种代料栽培和塑料袋栽培的推广,缩短了生产周期,方法简便,可利用各种农副产品,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我国已建成大型蘑菇栽培基地和半自动蘑菇生产车间,蘑菇的塑料袋栽培已成功从室内搬到室外,进入花园栽培,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接近木材栽培的蘑菇质量。

目前已经推广的比较可靠的栽培方法是节木栽培法和室外塑料袋栽培法。

(一)香菇段木栽培方法

用分段木栽培香菇,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获得高品质的香菇。在山区,利用间伐或砍伐后的树枝,种植特种速生林,可以解决原料问题。干香菇三年可收获约10kg/m3木材,最高可达15kg,是传统切花法产量的5倍。香菇出口主要是端木香菇。

1.菌株的分离和培养

参考第12章,第4节,关于组织分离或孢子分离。

2.香菇栽培程序

包括以下步骤:准备插条、接种、假山诱捕、山诱捕和蘑菇生产管理。

(1)段木材的制备

适合栽培香菇的树种不少于200种。一般认为,除松树、杉木、樟树、闽楠外,大部分阔叶树种和部分针叶树种都能栽培香菇,主要分布在壳斗科、桦木科、胡颓子科和金缕梅科。我国常见和常用的树种有锥栗、红锥、红锥、枫香、锥栗、麻栎。栓皮栎。,腺叶栎。等。树种确定后,心材少边材多的树,生长在阳坡和土壤肥沃的地方,要砍伐直径8-20 cm,树皮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另外,要兼顾自然资源的保护,不能把山都砍了,要充分利用树枝。有条件的地方,要有计划地营造蘑菇专用林和速生林。理论上,最适宜的采伐期是从冬季开始到第二年。这个时候树上的营养成分高,树皮也不容易脱落。砍伐后,修剪的程度根据树种的含水量、坡向和立地的遮荫程度而定。通常新伐树木的含水量为40-45%,干燥半个月左右,含水量下降5%时最适合接种。如果木材含水率低于30%,不利于种植蘑菇,应采取浸泡等措施。树木一般切成1m长的段,运到接种点或假困山场堆放。在质地疏松、树皮薄、直径小的情况下,应缩短树木干燥时间,扦插后迅速接种。

(2)接种

目前,用于香菇栽培的菌种有两种:木种和木屑种。种子接种方便快捷,但成本高;木屑成本低,制作方便,但接种效率低。应根据木材状况、当地气候和市场情况选择早、中、晚熟的当地高产品系。菌种暂时不用,应存放在阴凉通风处,防止菌种老化。优质高产菌株是实现蘑菇高产的前提。段木接种是将蘑菇菌丝体接种到段木形成层中,可以用专用打孔机或电钻打孔。如果使用的是母木材种,要求孔径和深度与母木材的大小一致。如果用锯末,孔径一般为1.2-1.4 cm,孔深2-2.5 cm。孔的排列为梅花形,纵向两孔间距25-30cm,纵向两孔间距3-5cm。断面两端第一个孔距断面5cm,有利于防止杂菌从断面侵入。接种疫苗应选择晴朗、寒冷的天气,接种场地应开阔、干净。不要把锯屑过多地揉进洞里。选择树皮作为覆盖物,覆盖物要比洞径略大,树皮厚度要在0.5cm以上,另外也可以用蜡来封口,配方为石蜡70%,松香20%,动植物油10%。

(3)假困山

将嫁接木集中在一个适宜菌丝恢复的地方,称为“假困山”适宜温度约65438±08℃,适宜湿度70-80%。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木头直接暴露在阳光下。木材断面含水量高,可采用“井”字堆放法。对于需要保湿的木段,可以采用木柴的堆放方式,木段可以水平放置,紧密排列,也可以采用木段垂直堆放的方式。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在严寒中必须在桩顶覆盖枝叶或草,然后用塑料薄膜包裹保温保湿,并根据气温情况采用揭膜通风的方法。

山中假期长短因接种时间和气候条件而异。一般接种一周后,菌种块边缘会长出白色菌丝。接种后一个月,要随机抽取几块木头作为样本。如果接种孔周围有白色菌丝蔓延,说明存活了。如果菌块还是黄色,一碰就破,说明部位太干燥,要采取喷水等保湿措施。如果菌块呈黑色粘稠状,说明杂菌已经侵入。应及时采取措施补穴,重新接种。

(4)被困山

困山的本意是将山中有菌丝的木块排列起来。困山阶段的关键是选择一个好的菇场。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选择通风良好、四周开阔、夏季阴凉的山坡,最好坐在朝南或东南的缓坡上。菇场要绿树成荫,宜“把太阳分成三份,把太阳分成七份,让花照进来”。最好是靠近水源的地方。菇木堆因菇场条件而异。一般遮荫程度高,在林中潮湿的立地可以间伐木材。反之,木块要排列密集,用枝叶覆盖,防止阳光直射。被困山中一个月,需要翻堆,把木头的截面从头换到头。困山阶段,南方雨季要注意通风种草,高温季节要注意防晒防裂树皮。

(5)蘑菇管理

经过春夏两季的管理,人工接种木内的菌丝已经充分扩散,成为可以出菇的菇木。此时,可以根据蘑菇的成熟度、直径和品种对蘑菇进行分类,以便人工控制蘑菇的生产。菇木在出菇期的管理主要是水分管理。目前菇场比较先进的管理方法是泡菇法。浸泡时间因温度、品种、木段厚度、树种等而异。一般蘑菇第一年泡36-46小时,第二年泡24-36小时,第三年泡12-24小时。浸泡后堆放沥干水分。泡水之前,可以让蘑菇晾一个星期,不用喷水。气温和水温之间要尽可能形成较大的温差,以刺激蘑菇芽的形成。有人把菇木捞出来,在地上敲几下,称为“敲木出菇”,有利于菇芽的形成。泡水出菇后,要正常管理半个月到一月,然后晒干再泡水出菇。

(2)室外袋栽蘑菇

香菇代料栽培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由于其栽培技术简单,生长周期短,经济效益高,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迅速。除了用木屑栽培蘑菇,我们还成功地用甘蔗渣、棉籽壳、玉米芯、高粱秆、大豆秆、花生藤、芦苇栽培蘑菇。

替代栽培有多种方式,如砖栽培、箱式栽培、塑料袋栽培等,近年来还发展了原料栽培。从目前各地的栽培实践来看,塑料袋栽培成功的比例较大,产量也较高且稳定。下面主要介绍蘑菇室外塑料袋栽培技术。

1.公式

(1)阔叶树种不屑78%,麦麸16%,蔗糖1.2%,石膏2-2.5%,尿素0.3%,过磷酸钙0.5%,玉米粉(或米糠)水适量,pH 5.5-6.5。

(2)硬木锯末66%,棉籽壳20%,麸皮10%,蔗糖1.2%,石膏粉2-2.5%,尿素0.3%,过磷酸钙0.5%,水适量,pH值为5.5-6.5。

2.接种和产卵

根据上述配方,用高压聚乙烯塑料薄膜管(适用于农村常压灭菌)或低压聚乙烯聚丙烯塑料薄膜管(宽15cm,长50-55cm,厚0.05—0.07mm)进行备料和灌装,可使用装袋机提高装袋效率。灭菌后,待缸内温度降至30℃以下即可接种。接种在无菌室进行,3-4人相互配合。一人用70%酒精纱布擦拭桶身,然后用直径为1.5-2 cm的空心铁钻等间距在袋子上打4-6个孔。一人用球拍取出菌块,迅速插入洞中。一人事先准备一条3.5×3.5cm见方的胶带,迅速贴在已经接上细菌的孔上。每瓶原种可接80-120个孔,孔内尽量填满菌种,菌种从孔内略突出,不要使菌种断裂,以提高菌丝体成活率。

产卵场选择阴凉干燥通风处,温度控制在25℃左右。菌缸呈“井”字形排列,每层4袋,根据温度不同叠放5-10层。刚开始5天不动,第六天翻堆检查菌丝有没有吃,有没有杂菌感染。之后每隔5-6天翻堆检查一次,清除污染严重的菌缸。微量的细菌可以用福尔马林注射在细菌菌落周围。20-25天后,两穴菌丝间距约2cm,要撕开一个小洞,增加氧气,促进菌丝生长。从接种开始培养50天左右,菌丝已长满菌管,膜下出现分散的原基时,即可移出室外,装袋整理。

3.户外栽培管理

选择室外的菇场很重要,要阳光充足,通风,靠近水源,水源里的水要干净。可以利用房前空地或者水田或者旱地。杂草和昆虫必须从现场清除。边框宽度为1.2m,边框间距为0.3m..同时要挖深0.8m,宽0.6m的浸泡沟,长度视场地和菌桶数量而定。现场搭建遮荫棚,高2m,用草或树枝覆盖遮荫,能透过30%的阳光。蘑菇农场也被草包围以挡风。同时沿边框固定木棒或竹子,距离地面25cm,然后垂直于木棒固定与边框宽度相等的小木条,间距20cm,用于放置菇筒。

在将菌管放入床中之前,必须将袋子去掉,即用刀片将薄膜割掉,然后将菌丝管以与床面成70-80°的角度放在树枝上。菌丝管间距为2-3厘米,呈交叉排列。排列好后用薄膜覆盖整个菌丝管。除非在高温气候下,否则3-5天内不要翻转薄膜。当菌丝管表面覆盖有白色香菇菌丝时,应拉大菌丝管表面的干湿差,适当增加提膜次数和时间,以迫使绒毛状菌丝逐渐倒伏并分泌色素,最终形成红棕色膜。

15-开袋后20天,菌丝管颜色完成。此时,需要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差来刺激菌丝管,以促进菌丝管从营养生长期进入生殖生长期。具体方法是白天将菇床盖紧,减少通风以提高床床温度,半夜揭膜使菇床温度骤然下降。这样可以连续3-4天产生子实体原基。当原基长到拇指大小时,就可以喷水了,喷的次数要看天气,雨天不喷,阴天少喷,晴天多喷。气温较高时,应早晚喷水,加强遮荫通风。第一批蘑菇收获后,停止喷水几天,拉大温差,让菌丝恢复,出菇芽。一般秋冬季节可以收获2-3个潮菇。冷季一般不产蘑菇(少数低温品种除外)。

春季菌丝中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含水量占菌丝的30-35%。这个时候菌丝要泡透。泡水前,用8号铁丝在菌丝管两端打洞,深度为6-15 cm,然后依次排列在泡水沟中,再在上面放重物,放水,使菌丝管被水淹没。浸泡时间取决于菌丝体管的含水量,一般为5-12小时,使菌丝体管含水量达到55-60%。浸泡后菌丝管也排列在边缘,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每天通风1-2次,每次1-2小时,不用再喷水。几天后,小蘑菇芽产生,但产量已经很低。如果第一次浸泡后仍产生大量蘑菇,可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浸泡。一般6-7月不会再有蘑菇了。

春菇质量普遍较差,盖薄,柄长。春菇后期,主要是做好防高温工作。

(3)疾病及其预防和控制

绿色木霉。),青霉菌属。等。、环境不适或原料、接种、灭菌等任何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造成杂菌感染。一般需要在发菌后几天检查一次。如污染严重,应及时处理,拣出并远离养殖地,焚烧或深埋;选择低浓度的多菌灵对杂菌的控制有一定效果。在所有生产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检查,防止杂菌感染。

第四,收获和加工

(1)收获

当菇盖长到八成时,要及时采收。这个时候蘑菇帽厚,质量好。当完全展开时,帽子的质量很差。真菌褶皱在产生花斑时被收割,烘烤后变黑,失去商业价值。袋装采菇时,菇脚要一起采,菇柄基部会留在菇块上,会引起发霉,但不要一起提培养料,以免影响下次潮菇。

(2)加工

晴天采蘑菇,可以先放在太阳底下晒,等皮干了再烤,质量好。雨天采摘时,应及时烘烤,烘烤温度应由低逐渐提高,以促进酶反应合成香气物质,但不宜超过65℃。否则酶的活性会被迅速破坏而不能形成香气物质,干香菇的外观和色泽较差,所以不能有火烟,要经常翻动,直到菇柄和菇盖的结合处变硬。这样加工出来的蘑菇金黄色,香味浓郁,质量好。

(3)保存菌种的两种常用方法

1.PDA斜面培养基保存方法

即PDA斜面培养基保存在4-5℃。每3-6个月移植一次。用的时候最好能补种。

2.木屑培养基保存方法

即在木屑和米糠中接种菌种,培养,4-5℃保存。每3-6个月移植一次。

石状雷丸

(王淑芳)

猪苓。别称雷丸,又名朱令、石勒、朱令子、赖丸等。属于担子菌亚门,昆布属,伞菌属,姬松茸属,侧耳属。除夕或常年。主要分布于我国中南部省份,如安徽、浙江、福建、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湖北、湖南等。也见于陕西和甘肃。以菌核入药,味苦、寒,毒性小。能消食化积,杀虫除热。与其他中药配伍,用于治疗血吸虫病、囊虫病和脑囊虫病。含有约3%的蛋白酶。它是一种棕灰色无嗅无味的物质。溶于水和甘油,不溶于甲醇、乙醇、氯仿和乙醚等有机溶剂。在肠道弱碱性(pH8)溶液中作用最强,在10ml弱碱性溶液中仅0.06μg就能水解蛋白质,而在酸性溶液中则失效。此外,它还含有22%的酒精提取物、4%的灰分、6.5%的水、0.06%的乙醚提取物以及钙、铝、镁等无机盐。因为镁有导泻作用,所以驱绦虫时不需要服用泻药。近年来有报道其蛋白酶对小鼠腹水癌S-180的抑制率为33.3-69.7%,腹腔注射优于肌肉注射。

一.形态特征

在自然界中,万磊主要以菌核的形式出现,其子实体不易发现。它的两个学名属于两个不同的科和属。1980末,《植物》杂志刊登了于在浙江金华北山采集的鲜雷丸。培养后萌发的子实体为姬松茸,有菇褶,菇伞直径2-3厘米。当它们全部展开时,中间部分略微凹陷,并散发出白色粉末状担孢子。菌核呈不规则球形或块状,大小不一,直径一般为1-3.5 cm。第一次发掘时,表面呈红褐色或深褐色,表面有细小突起的纵向皱纹或略光滑。剖面为白色至灰白色,有时为淡黄色或橙棕色。切片是半透明的。干燥后外观呈紫褐色或深褐色,质地坚硬。新出土的菌核在体表凹陷处常有一条或数条白色或淡黄色的绳状索,部分菌丝缠绕,为万磊的营养器官。

图21-9雷丸形态示意图

第二,生物学特性

(一)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万磊是一种兼性弱寄生真菌,以腐生为主,常生长在杂竹林、油桐、枫香、胡颓子等腐朽烂根旁,喜生长在渗透性好的沙土中。在靠近山脚的山坡上或日照短的山谷里;在离地面10-15 cm深度的表土中有很多。秋季,在上述林地经常可以看到大小不一的核盘菌。

1.温度

菌丝在寄主腐木中能耐受0℃以下的低温,倾斜母种的部分菌株在2-4℃保存两周就失去活力,但菌核具有较强的抗寒性。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0℃。在25℃和30℃两种培养基中培养时,30℃时菌落扩展幅度较大,说明30%更有利于菌丝生长。

2.营养

在含有1.5%豆饼粉和0.5%麦麸煮汁的琼脂培养基中,分别添加1%葡萄糖、蔗糖和酒精与乙酸钠相比,发现添加葡萄糖对初期菌丝生长略有促进作用,培养两周后,无糖对照与蔗糖处理无差异。添加酒精对其生长不利,添加1%乙酸钠抑制其生长。在25℃下,以2%葡萄糖为基本培养基,添加0.5%蛋白胨、鱼粉、硫酸铵和硝酸铵,菌丝生长明显优于无机氮。

3.湿气和空气

在木屑和麦麸(3∶1)的基质中,料水比为1∶1.5—1.8。用麸皮在25℃培养时,麸皮含水量小于60%,难以生长。湖北黄友志报道,箱培上部过度干燥会影响菌核形成。但当含水量超过300%时,菌丝因缺少空气而不易膨胀。

4.ph值

一般中国南方的土壤偏酸性,适合菌丝萌发生长。人工培养基的自然pH值大多在6.5以下,可以生长。以前深层培养自然pH为5.8,用10%无水碳酸钠调至6.4、6.8、7.0、7.6 * * 5组。总的生长趋势是自然pH为pH5.8,6.4以上生长变差,7.6不易生长。

灯光

万磊的菌丝体和菌核在土壤表层下生长发育,即在无光照条件下生长发育。在人工平板上培养,无光生长正常,有光未见异常。只有一些菌株是淡黄色的,而一些菌株仍然是白色的。子实体很少出现,是否与光照不足有关尚无定论。

(2)不同品系的比较

从不同菌核中分离的菌株在生长速度和形成菌核的能力上是不同的。野生菌核在人工培养基上形成菌核的能力强。从万磊不同地区分离的4个菌株在PSA平板上于25-30℃进行比较。结果如表21-2所示。

表21-2不同菌株在PSA平板上的比较(单位:cm)

核盘菌不仅能在PSA培养基上形成,也能在马铃薯渣培养基上形成。

(3)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多数菌株容易形成菌丝球,毛刺较少,培养时间较长,发酵需要10天。以蔗糖和葡萄糖为混合碳源效果较好。深层培养的菌丝没有明显的锁状联合体,静置后更容易发现表面萌发的气生菌丝的锁状联合体。酸性发酵液的最终pH值较低,不利于碱性条件下活性较高的蛋白酶。为了综合利用,应考虑提高深层培养发酵液的最终pH值。

第三,栽培技术

万磊的生活史,虽然能从菌核发出子实体,产生成熟孢子。孢子萌发成菌丝体,然后形成菌核。但主要是从菌丝体到新菌核的形成,按照后者进行人工培养。

(1)人工分离培养纯菌株

将新鲜菌核的皮用自来水洗净,然后用75%的酒精浸泡3分钟,再用0.2%的金霉素水溶液浸泡。无菌操作剖开菌核,取约3-5 mm2的组织块,置于PDA或PSA平板上,25℃培养。一周后长出白色菌丝体,摘去顶端,转移到新的斜面上培养,得到母种。每个菌核可分为一个菌株。由于产地不同,菌核本身的年龄和嫩度不同,菌丝萌发的速度也不同。嫩菌核没有老菌核坚硬,但容易裂开分离。老菌核可在清水中浸泡1-2天,也可在干净的湿沙中埋两天再分离,便于操作。

(2)瓶内培养

洪振用福建野雷丸分离菌株,一级母种用PSA培养基,二、三级用木屑培养基。基质由锯末70%、米糖(鲜)18%、红糖1.5-2.0%和碳酸钙1%组成。将母种接种到木屑培养基中,在24%左右的环境中培养。菌丝体装满瓶子后,在室温下培养。4-5个月后挖出木屑,可以看到木屑中埋有2-3个雷球,呈淡黄色。每一个都有拇指大小。剖开后为白色至淡黄色,质地粗糙,颗粒细腻。在室内用木屑栽培菌核病菌似乎是可行的,但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3)农田和森林栽培

万磊原本是野生的。近年来,利用当地资源,以野生万磊为引物,在贵州部分地区进行了人工栽培试验,栽培取得了成功。具体方法如下:

1.土地选择

应选择排水良好的疏松干燥的土壤,在田间、墙角、房前屋后均可种植,但切忌选择粘性黄壤。

准备材料

除松树、杉树、樟树、柏树外,其他如枫香、青冈、杨树、板栗、马桑等也可,其他藤蔓、竹笋、根也可。胡颓子和肉桂比较好。将树切成70-90厘米的块,一半是干的,一半是新鲜的。并收集大量枯枝落叶和部分半腐烂木材备用。雷丸长在哪里,就长在哪里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