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本溪,中国四大药都。

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辽宁省正在全力打造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打造中国药都。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建设沈阳-本溪生态新城,是推进沈阳-本溪一体化,实现沈阳经济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辽宁省政府举全省之力推进的特色产业集群之一。为了顺利实施这一战略,辽宁省政府成立了由一位副省长任组长,相关厅局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为本溪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本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城市和企业“两个走出去”的发展思路,努力对本溪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快将本溪从钢铁一业支撑的第一代城市提升为钢铁和生物医药两业支撑的第二代城市,最终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一大道一业一新城”的新格局。

2008年4月,辽宁(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启动。短短一年多时间,医药基地以超乎寻常的发展速度创造了奇迹。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修正药业、东北制药、天津天士力、辽宁成大等120多家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先后入驻产业基地,总投资超过13亿元,投资后可产生销售收入334亿元。初步形成了集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产业集聚、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完整配套格局,产业集群雏形迅速显现。

本溪生态新城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运用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传承自然景观格局,深度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注重新型工业化、新型社会化、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的科学发展模式,打造一座集城市现代化、生态化为一体的魅力新城。

辽宁(本溪)生物制药产业将以“大产业、广覆盖”为特色,形成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产学研共同发展的产业化体系,形成以中药、天然药物为主,涵盖生物制药、化工、保健品、医用包装、医疗器械等药品的生产、科研和流通的大医药产业发展格局。在不久的将来,200家企业将聚集在这里实现。

2010年2月2日,科技部正式批准设立国家辽宁(本溪)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

长期以来,本溪以钢城闻名于世。百年钢铁工业的发展造就了现在的本溪。计划到2010,全市钢铁产能达到2200万吨,成为世界罕见的钢铁名城。但是,本溪市委、市政府也清醒地认识到,本溪需要吃“钢饭”,但不能只吃“钢饭”。产业结构单一,意味着城市承担的市场风险非常大。早在2003年,市委、市政府在综合分析全市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就明确将现代中药产业作为本溪三大接续产业之一加以培育和扶持。但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的发展速度、规模和效益始终不尽如人意。

2008年是本溪药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3月21日,省长高正在听取本溪市工作汇报时提出:“举全省之力支持本溪做强做大医药产业,把本溪建设成为全国领先、世界先进的医药产业基地”,从而把本溪的发展战略上升为全省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本溪经济发展的千载难逢的机遇。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起点、高标准开展调研规划,提出了“把中国建成药都,把本溪建成生态新城”的发展思路。

“把中国建成药都”,就是要充分发挥本溪医药资源丰富、产业基础雄厚、生产要素充足、科研支撑有力、发展环境优越等比较优势,以只争朝夕的精神,采取非常规措施,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大发展。“大产业”是指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产学研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化体系;“广覆盖”是一个包括中药、化学制药、生物制药、医药中间体、保健品、医疗器械、医药包装和医药物流的概念。力争用3至5年时间,在辽宁(本溪)20平方公里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形成200家企业聚集、销售收入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使医药基地成为独具特色、国内一流的国家医药产业基地。

“建设本溪生态新城”即在沈阳中部和本溪老城区,以生物医药产业为支撑,以本溪经济技术开发区(石桥子)为中心,建设一个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50万的全新城市,包括张旗寨和歪头山。这座新城的工业区、生活区和山水城各占2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护青山绿水,使用清洁能源,维护生态平衡,尊重生态美、自然美、环境美,基本做到大气污染为零,污水零排放。通过二三十年的努力,把它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生态新城,沈阳的卫星城,沈阳经济区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