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中的溶血性贫血
2.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该证属虚或实质虚而实质实,主要辨证论治。
温热内涵:多在溶血性发作期,可见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微红或酱油色,乏力,气短,舌淡,苔胖。清热利湿方为茵陈蒿汤或茵陈五苓散。
脾肾阳虚:面色黄、头晕、心悸、气短、腰酸腿软,或腹胀、水肿、舌淡、齿痕苔白,可治以温脾肾、益气养血。该方以补中益气汤、大慈菇汤、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
瘀血阻络:本病久病难愈,有黄疸、腰痛、尿色暗,易并发血栓形成,符合中医瘀血范畴。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法,活血药物(木香、当归、赤芍、川芎、益母草、鸡血藤、丹参等。)应该会被选中。
中国医学科学院附属北京协和医院采用补肾活血法,大部分患者近期取得良好效果。
总之,急性发作期要中西医结合治疗,尽快控制病情。在慢性期,中医可以优先诊治,对减少溶血发作、改善贫血、预防并发症有积极意义。据统计,总有效率约为80%(包括AA-PNH综合征)。1,G-6-PD缺乏症:70年代我院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根据血红蛋白水平、尿潜血程度及并发症将患者分为轻、中、重三型。轻、中型患者采用复方三黄汤(茵陈、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大黄)和复方茵陈汤(茵陈、茵陈、车前草)注射或口服治疗。中型患者酌情输血,重型以西药治疗为主,导致输血率下降。另据报道,处方(白头翁、白茅根、鸡血藤、车前草、茵陈、阿胶、黄芪、生地、当归、黄花草、贯众等。)都可以用。
2.β-地中海贫血:中国国际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制的补肾活血方药(益水生血灵)在北京华军中医院临床应用取得可喜成果。治疗后患者Hb升高,临床症状改善,疗效优于马立兰,且无后者副作用。我院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该药对杂合子基因突变患者有明显疗效。治疗后HbF升高,γ-珠蛋白mRNA基因转录水平升高,表明该药物能促进γ-珠蛋白的转录和表达,诱导HbF的合成,从而补偿β-珠蛋白的遗传缺陷。为中医药治疗β-地中海贫血提供了依据。
3.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以前只有脾切除术治疗,效果不错。但脾切除后免疫功能受损,尤其是幼儿,免疫功能尚未完善,容易发生严重感染,有一定风险。近年来,我们尝试用健脾益气养血的中药治疗了几例患者(轻中度贫血),多数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显效1例。所用药方性质温和,长期服用无毒副作用。适用于年轻体弱者或暂时不宜手术者,可增强体质。疗效不理想者,也有利于以后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