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止痛的中药方剂。
所谓“相”,相,就是彼此的意思。一般来说,就是两种以上的中药材协同作用,使一加一大于二。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常说的“相互需要”是指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
李时珍也说过:互相需要的人,是互相离不开的。最具代表性的是麻黄汤中的麻黄和桂枝,二者性味相同,但不能互相替代。
当然,后世医家在“互需”的配伍上也做了更多的补充和发展,主要集中在“同类”原则上。以下七种“互需”是区别于以往“互需使用”的非常有特色的例子:
金银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中草药。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它属于“忍冬”的干燥花蕾。,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木质藤本植物”,味甘,性寒,能入肺、心、胃。清热解毒,消痈消肿,是最常用的东西。古代医生说它是“疮痈之主药”。
金银花。其实是金银花的藤,无论是味道还是归经都和金银花很像。此外,他还擅长疏通经络,常用于风湿痹痛引起的肿胀、热痛、屈伸不利等。
故二者合用可加强清热解毒的功能,常用于风热痹的通络止痛。
益母草是调经活血的常用药。据《本草纲目》记载,味苦,微寒,能入肝、心、膀胱经,有活血化瘀、利水消肿、清热解毒之功效。是妇科月经的圣药。“木易”这个名字由此而来。
益母草是益母草的果实。据《本草纲目》记载,味甘凉,能入肝经。还具有活血调经、清肝明目的作用。
两者配伍一定要搭配使用,既能增加益母草活血调经的力量,又能起到疏肝明目的作用。
这两样东西是“产”在同一个藤蔓上的。天花粉是栝楼的根茎,瓜皮是栝楼的果皮。
天花粉味辛、苦、微寒,能入肺、胃经,主要清热生津、消肿排脓。常用于肺胃发热的止渴、疖子等。
瓜皮的味道和瓜蒌差不多,能入肺、胃、大肠。李时珍认为可以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常用于肺热咳嗽,益气宽胸。
但两者合用,清肺和胃的功能增强,特别是对于肺热过盛、肺脓肿等问题,往往需要合用。
槟榔是棕榈科常青树槟榔的成熟种子(不是市面上那种嚼槟榔)。味苦微温,能入大肠经、胃经。它是一种具有消食化积、驱虫、消除营养不良、行气利水作用的中草药。
槟榔皮是槟榔的外皮,是理气药。其性辛温,能入脾、胃、大肠、小肠,有行气、利水、消肿之功效。因为辛味药性温,通下,善行气,舒中焦,还能利水消肿。常用于胃肠郁结、水气郁结所致的腹胀、水肿、脚气,以及湿气重所致的急性腹泻、后重等症。
当它们配伍时,它们可以相互帮助,加强理气、消胀和利尿以缓解便秘的功能。
简单来说,枳实就是橙子的“婴儿期”,古代医生习惯于将果肉刚开始成型就掉在地上的小果实捡起来。味苦微寒,能入脾、胃、大肠三经,有破气消食、润肠通便、化痰散结的作用。
苦橙是一种稍大但尚未成熟的橙子的果皮。味苦、酸、微寒,亦可入肺、脾、大肠经。理气宽胸,行气导滞。与枳实相比,枳实较软,更善于理气宽胸、消胀消肿,用于胸腹气滞、痞满胀痛。
古代医家常以枳实、枳实为配伍,能宽胸益膈,宣肺降气,能“兼治胸腹,理气消胀”。
这两种类似于枳实和枳实。青皮是橙子未完全成熟时的皮,而陈皮是完全成熟的皮。一般来说,青皮可以在新鲜的阳光下使用,而陈皮则适合陈方。
两者都是味苦温的产品。不同的是,青皮能入肝、胆、胃经,有疏肝降气、消食化滞的作用,善于疏肝利胆、破气郁结。
而陈皮入脾、肺经,有行气健脾、减少不良反应止呕、燥湿化痰的功效。本草颜回说:“欲理气健脾者,橘皮为第一。”
所以两者结合对肝郁脾虚证有互补作用。
地黄和地黄其实是一回事。不同的是,地黄是挖回来,洗净晒干入药,而地黄需要炒熟炮制后才能使用。
所以生地黄味苦寒,生地黄味甘温。地黄属于心、肝、肺三经,地黄入肝、肾二经。生地黄倾向于活血凉血,生地黄倾向于补血填精。
两者配伍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既能凉血养血,又能补血活血。
总之,以上七种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虽然是“两味”,但却是“同根生”虽然产品一样,却有着亲如兄弟姐妹的个性。都说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