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氧氟沙星说明书
左氧氟沙星片说明书:药品名称通用名:左氧氟沙星片英文名称:左氧氟沙星片中文拼音:左氧氟沙星片【编辑此段】主要成分为左氧氟沙星。其化学名称为(S)-(-)-9-氟-2,3-二氢-3-甲基-10-(4-甲基-1-哌嗪基)-7-氧代-7H-吡啶并[1,2]肼-6-羧酸半水合物。分子式:C18H20FN3O4 1/2H2O分子量:370.38[编辑此段]白色薄膜衣片,除去薄膜衣后呈白色至淡黄色。【编辑此段】药理学药理学毒理学本品为氧氟沙星的左旋体,体外抗菌活性约为氧氟沙星的两倍。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DNA回旋酶的活性,阻止细菌DNA的合成和复制,导致细菌死亡。药物相互作用1。尿液碱化剂会降低本品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导致结晶尿液和肾毒性。2.喹诺酮类药物与茶碱合用时,可能由于与细胞色素P450结合位点的竞争性抑制作用,使茶碱的肝消除明显减少,血消除半衰期(t1/2)延长,血药浓度升高,导致茶碱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震颤、焦虑、兴奋、惊厥、心悸等。虽然本品对茶碱的代谢影响不大,但合用时仍需测定茶碱的血药浓度并调整剂量。3.本品与环孢素合用可使环孢素血药浓度升高,故需监测环孢素血药浓度,调整剂量。4.虽然本品与华法林合用时,华法林的抗凝作用略有增强,但合用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5.丙磺舒可使本品从肾小管分泌减少50%左右,合用时可因血药浓度升高而中毒。6.本品可干扰咖啡因的代谢,从而降低咖啡因消除,延长血液消除半衰期(t1/2β),并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7.含铝镁的制酸药和铁剂可降低本品口服吸收,不宜合用。8.本品与非甾体抗炎药芬布芬合用时,偶有惊厥发生,不宜与芬布芬合用。9。本品与香丹注射液混合时,可能发生沉淀和浑浊,故不能在同一容器中混合。需要一起使用时,必须用其他液体隔开或用盐水冲洗。10.本品与口服降糖药合用可能引起血糖紊乱,因此用药期间应监测血糖浓度,一旦出现低血糖,应立即停用本品并给予适当治疗。左氧氟沙星和双黄连注射液存在严重不良反应。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最新一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务人员警惕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和双黄连注射液的严重不良反应。据介绍,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主要为全身损害、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呼吸系统损害和胃肠系统损害,其中过敏反应问题较为典型,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性休克、类过敏反应、呼吸困难、多形性红斑药疹和喉头水肿。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数据库中,对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严重病例报告的分析显示,该产品在临床上存在不合理使用,部分不合理用药问题成为引发严重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如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说明书中明确注明数据库中使用18以下患者,18以下患者使用该药并引起严重不良事件的情况较多。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建议,临床医生应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药品说明书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避免配伍禁忌,确需联合使用时,选择合理的抗生素。肾功能不全患者、老年患者、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慎用或在严格监护下使用。医务人员在用药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尽快明确诊断,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同时通报的双黄连注射液是由金银花、黄芩、连翘提取物制成的中药制剂。具有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喉肿痛等症。2001 11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首次报告双黄连注射液引起的过敏反应。公告发布后,仍收到双黄连注射液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报告。据悉,双黄连注射液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主要为全身性损害和呼吸系统损害。该产品临床使用不合理,部分不合理用药问题已造成严重不良事件。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用药禁忌症,多种药物或有用药禁忌症的药物在同一输液器中先后混用,无其他液体间隔;儿童用药过量;过敏患者用药等。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建议医务人员充分了解双黄连注射液的作用和适应症,严格掌握其适应症,权衡患者治疗的利弊,谨慎用药。临床上除了静脉输液,尽量选择相对安全的口服双黄连制剂或肌肉注射给药。对于没有完善急救药物和设备的医疗机构,应慎用双黄连注射液。口服后药代动力学完全吸收,相对生物利用度接近100%。空腹单次口服0.1g和0.2g后,血药浓度峰值(Cmax)分别达到1.36mg/L和3.06mg/L,达峰时间(Tmax)约为1h。血液消除半衰期(t1/2β)约为5.1 ~ 7.1小时。蛋白质结合率约为30% ~ 40%。本品吸收后广泛分布于各种组织和体液中,在扁桃体、前列腺组织、痰液、泪液、女性生殖道组织、皮肤、唾液中的浓度与血药浓度的比值约为1.1 ~ 2.1。本品主要以原形从肾脏排出,在体内代谢很少。口服后48小时内的尿量约为用量的80% ~ 90%。本品以原形从粪便中排出少量,给药后72小时内累计排泄量小于剂量的4%。【编辑本段】适应症适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1。包括单纯性和复杂性尿路感染、细菌性前列腺炎、淋球菌性尿道炎或宫颈炎(包括产酶菌株引起的)。2.呼吸道感染,包括敏感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支气管感染和肺部感染的急性发作。3.胃肠道感染由志贺氏菌、沙门氏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等引起。4 .伤寒。5.骨骼和关节感染。6.皮肤和软组织感染。7.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编辑本段]用法用量口服。成人剂量:1。支气管感染和肺部感染:0.2g一次,一日两次,或0.1g一次,一日三次,疗程7 ~ 14天。2.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0.1g一次,一日两次,疗程5-7天;复杂性尿路感染:0.2g一次,一日两次,或0.1g一次,一日三次,疗程10 ~ 14天。3.细菌性前列腺炎:0.2g一次,一日两次,共6周。成人通常用量为每天0.3~0.4g,分2 ~ 3次服用。对于感染严重或对病原体敏感性差的患者,如铜绿假单胞菌,治疗剂量也可增加至每日0.6g,分3次服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动物实验未证明喹诺酮类药物有致畸作用,但对孕妇用药研究尚无明确结论。鉴于该药可引起未成年动物关节疾病,孕妇禁用,哺乳期妇女使用该药时应暂停哺乳。儿童用药:本品对18以下婴幼儿和青少年的安全性尚未确定。然而,当这种产品用于几个年轻的动物时,它会导致关节疾病。所以不适合18以下的儿童青少年。老年患者用药:老年患者往往肾功能下降。因为该产品的一部分通过肾脏排泄,所以需要减少用量。【编辑本段】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腹部不适或疼痛、腹泻、恶心或呕吐。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可能包括头晕、头痛、嗜睡或失眠。3.过敏反应:皮疹、皮肤瘙痒、偶有渗出性多形红斑和血管神经性水肿。光敏反应很少。4.偶发性发作:(1),精神障碍,躁动,意识模糊,幻觉,震颤。(2)血尿、发热、皮疹等间质性肾炎表现。(3)静脉炎。(4)结晶尿在高剂量应用中更常见。(5)关节疼痛。5.少数患者可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血尿素氮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减少,多为轻度、一过性。【编辑本段】对本品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禁用禁忌症。【编辑本段】注1。目前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较为普遍,用药前应取尿培养标本,并参考细菌药敏结果调整用药。2.大量使用本品或尿液pH值高于7时,会出现结晶尿。为了避免结晶尿的发生,宜多喝水,保持24小时尿量在1200ml以上。3.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4.使用本品时避免阳光过度照射,如有光敏反应或其他过敏症状,应停止服用。5.肝功能下降时,如果严重(肝硬化腹水),可降低药物的清除率,血药浓度升高,尤其是肝肾功能下降时。需要在应用前权衡利弊,调整剂量。6.原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如癫痫、癫痫史等,应避免应用,在有适应症的情况下,应用前仔细权衡利弊。7.偶尔有服药后出现跟骨炎症或跟骨骨折的报道。如果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停药,直到症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