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荆芥有什么副作用?
拼音姓名t ǔ j ī n៓jie
别名假俭草、紫茎泽兰、仙草、飞机草、钩虫草、飞机草、土荆芥、杀虫芥菜、藜草、土荆芥、蚂蚁草、虎骨香、虱草、狗咬(黄)、油草、蜈蚣草、马齿苋。
来源
药材来源:藜科植物土荆芥。
拉丁动植物矿物名称:土荆芥
收获与贮藏: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获全草,铺于通风处,或捆扎后悬挂于阴凉处,避免日晒雨淋。
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50-80厘米,气味浓烈。茎直立,具角,多分枝,腺毛或无毛。单叶互生,叶柄短;叶披针形至长圆形,长3-16cm,宽5cm。先端短或钝,下叶具不规则钝齿或波状。上部叶较小,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顶部绿色,底部有腺点,揉搓时有特殊香气。穗状花序腋生,分枝或不分枝。花小,绿色,两性或雌花,3-5朵花簇生于上部叶腋;花被5裂,果通常关闭;雄蕊5;花柱不明显,柱头通常3,从花被突出。胞果扁球形,完全包围在花被里。种子横生或斜生,黑色或暗红色,光滑有光泽。花期8-9月,结果期9-65438+10月。
栖息地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荒野、路旁、河岸、溪流。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等地,我国北方也常有栽培。
培养
像温暖干燥的气候这样的生物特征。高温高湿的地方,药材质量差,挥发油含量低。对土壤的要求是肥沃疏松的沙壤土,排水良好。它应该在阳光充足和干燥的地方种植。
栽培技术包括种子繁殖、直播或幼苗移植。3月中旬将地面翻松耙平作为畦埂,宽1 ~ 1.4m,每1hm2施堆肥或粪肥750~900kg作为基肥。种子繁殖,3月中旬至4月上旬春播。直播:在畦边按30cm的行距做一道沟,将种子均匀地插入沟内,用细土覆盖种子。约10 ~ 15d后即可萌发。苗齐后,1-2次间苗。每穴留苗1 ~ 2株,株距保持在0.5m .育苗移栽:按10cm行距开沟苗床,均匀播种,覆盖一层细土,浇水湿润。出苗后,苗高12 ~ 16 cm时即可移栽,按30-36cm株数和行距开洞,每穴种植1 ~ 2株。用土覆盖后,进行灌溉。
在田间管理中,应在幼苗生长期勤除杂草,间苗1 ~ 2次。成活后松土除草2 ~ 3次为宜。追肥1 ~ 2次,以人粪或硫酸铵为宜。
性格;角色;字母
性状鉴别全草黄绿色,茎有毛。叶片皱缩断裂,叶缘常有稀疏不规则的钝锯齿;上表面光滑,下表面可见分散的油斑;静脉有毛。花生于叶腋。胞果扁球形,被一薄层囊状和腺状花萼包围。种子呈黑色或暗红色,光滑,直径约0.7毫米。具有强烈而特殊的香气。味道辛辣,微苦。
叶表面显微鉴定:1上下表皮有囊状腺毛,头部单细胞,略长圆形,长100-140μm,直径40-56μm,柄部1-4细胞。气孔密集不定,有3-4个附属细胞。3非腺毛有1-7个细胞,顶端细胞长而钝,壁薄扭曲,基细胞膨大,有纵向角质纹理。叶肉组织中有草酸钙的沙晶、簇晶和方晶。此外,我们偶尔会看到头部有2个细胞,柄部有6-9个细胞的腺毛,腺毛基部的细胞也扩展成圆锥状。
化学成分含有挥发油,包括:松香果酮和阿里木酮[1]。叶子含有山奈酚-7-鼠李糖苷和ambroside [2]。该果实含有山奈酚3-鼠李糖-4 '-木糖苷、山奈酚3-鼠李糖-7-木糖苷和山奈酚3-鼠李糖-7-木糖苷。异鼠李素,槲皮素)[3 3,4],4-O-去甲金合欢黄酮-7-O-α-L-鼠李糖-3'-O-β-D-吡喃木糖苷(4-O-去甲基相思子苷7-O-α
药理作用
土荆芥油是一种驱肠药(主要成分是驱肠虫药,药效是油的两倍)。它先是兴奋,然后麻痹,最后产生不可逆的僵硬。对钩虫也有效,但稍差;对阿米巴痢疾也有效,可用于慢性或带虫病人;对绦虫的效果相当差。
土荆芥油在肠道内容易被吸收,吸收后一部分通过肺部排出体外,使呼吸有一种特殊的气味。这药有暴力倾向。土荆芥油对体内禽结核病有轻微的抑制作用;对真菌(如毛癣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弱于麝香草酚,强于水杨酸)。土荆芥油中所含的驱肠虫剂具有先兴奋后麻痹蛔虫的驱肠虫作用,也具有驱肠虫作用。
毒性对肝肾也有毒性。
加工去除杂质和根,切割。
性质辛辣;苦;温和的温度;大毒药
归经与脾经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杀虫止痒;促进血液循环,消肿。主要钩虫病;蛔虫病;蛲虫病;头虱;皮肤湿疹;疥疮;风湿痛;《更年期》;痛经;口疮;喉咙痛;跌倒受伤;蛇咬伤
内服用法用量:煎服,3 ~ 9g,鲜品,15 ~ 24g,或粉;或者提取土荆芥的油,成人通常用量为0.8 ~ 1.2 ml,儿童每年最大用量为1.5ml。外用:适量,水煎或捣烂。
注意身体虚弱和营养不良的人应慎用或减量。儿童比成人更敏感。患有肾脏、心脏和肝脏疾病或消化道溃疡的人禁用。福建民间草药:患有神经衰弱、心脏病、肾病、孕妇请勿服用。
各种讨论1。《生药材精要》:祛风止痛宜煎洗,小儿麻风除痰后洗,胜于溺。2.《岭南本草集录》:能去风热,杀虫,健胃止痛。煮洗皮肤疥疮疖。3.贵州偏方集药:能驱肠内寄生虫。蛇和昆虫咬伤的局部治疗。4.《江西中医》:适用于钩虫病、消化不良、胃肠胀气、闭经、痛经。
《中华本草》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