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普——鲫鱼
中医科普——鲫鱼
鲫鱼:别名:伏、滚、溪头、河鲫、鲫鱼籽。鲫鱼的肉,鲤科的药用部分。性味甘甜,性平;归脾、胃、大肠经。用法用量:煮、汤、炒。
了解鲫鱼:形态特征:体扁、宽、高,腹部圆形。体长可达25厘米以上。头小,吻钝,吻长等于吻宽。嘴处于弧形位置。大眼睛。下咽齿单列,一侧扁平,斜面上有沟。鳃耙一般37~46,细长披针形。鳞片大而圆,侧线鳞片28~30。背鳍ⅲ16 ~ 18,从吻部到尾基部距离的中间开始。臀鳍III5~6。背鳍和太阳穴鳍上有硬刺,后缘呈锯齿状。身体是银灰色的,背部很深,所有鳍都是灰色的。生活在河流、湖泊、池塘,特别是水生植物丛生的浅水湖泊、池塘。适应性很强。主要食物有苔藓虫、淡水蚌类、蛤、虾等动物和藻类植物、水生植物的嫩叶、湖底腐烂植物等。
鲫鱼的吃法:炒、做汤、蒸、炒。
主要价值:鲫鱼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