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腰子简介
2英文参考文献[湘雅医学词典]
3.红腰子概述:1。处方名称;2.中药名称。
4方名红药子红药子是方名,出自《普济方》313方。
4.1处方:朱砂4.5元(研),乳香4.5元(研),硼砂1元,雄黄3元,砒霜5元,明矾6元(火研),麝香3元,铅6元。
4.2制备方法为细粉,在干净的锅内与黄蜡混合。
4.3功能主治痈、背痛、肿毒、恶疮。
4.4红药的用法用量视疮孔大小而定,暂时以条状插入疮孔,1当天在1处更换。用了35次左右,使其有毒干净,但用膏药糊住了。
4.5摘自《普济方》(第313卷)
5.中药名称,红腰子5.1。蓼科植物毛蓼的块根,《中药大辞典》,红腰子红腰子是中药的名称,来源于本草[1]。
5.1.1红腰子又名红药、朱砂七、猴血七[1]。
5.1.2何首乌的来源和产地[1]Ohwi。所在地:陕西甘肃河南【1】。
5.1.3性味苦,微涩,性凉[1]。入肺、大肠、肝经[1]。
5.1.4主要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活血调经[1]。
①治疗扁桃体炎、胃炎、胃溃疡、肠炎、痢疾、尿路感染[1]。
②治疗吐血、鼻衄、便血、崩漏、月经不调[1]。煎服:3 ~ 5g【1】。
③治疗外伤感染、出血、跌打损伤、痈[1]。粉应用[1]。
5.1.5注意事项:少数患者服用后出现恶心、呕吐、腹胀、麻木、头晕等症状[1]。孕妇慎用[1]。
5.1.6化学成分本品含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酸、食用大黄酸[1]。
5.1.7药理作用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该水提取物对多种呼吸道和肠道病毒有抑制作用[1]。大黄素甲醚具有致突变性[1]。
5.2虎耳草科植物的根《中药大辞典》红腰子是中药的名称,出自陕西中草药,是《四川中医药志》[2][1]中记载的和睦的别名。
5.2.1红腰子又名锁骨丹、红腰子、牛角七[2]。
5.2.2来源及产地:虎耳草科植物七叶岩黄连的根茎[2]。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2]。
5.2.3味苦、涩、平,微毒[2]。
5.2.4主要功能是清热祛湿,解毒止血[2]。
1.治疗痢疾、腹泻、白带、淋巴结核、甲状腺肿、咽喉肿痛、鼻出血、吐血、咯血、便血、崩漏[2]。煎服:4.5 ~ 9g [2]。
2.煎洗治疗子宫脱垂、痔疮、脱肛;研磨和喷洒治疗外伤出血;浇疮毒[2]。
5.2.5化学成分根茎含有丁香酸、熊果苷、没食子酸、岩白菜素及其3甲基醚、2,6二羟基苯乙酸甲酯[2]。还含有黄酮苷、蒽醌苷、强心苷、鞣质等[2]。
5.2.6红草的药理作用本品对腺病毒标准株、肠道病毒、腺病毒流行株、单纯疱疹病毒有广谱的体外抗病毒作用[2]。酸水解提取物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和福氏志贺氏菌有抗菌作用[2]。
5.3薯蓣属植物的块茎。中药大辞典红腰子是中药的名称,来源于湖南药理学,是薯蓣的别名。记载于《植物名实考证》[3][1]。
5.3.1红腰子又名梁书、朱砂根、山竹树、红腰子、红孩儿、金果果[3]。
5.3.2来源及产地:薯莨。薯蓣科[3]。贵州、江西、湖南、云南四省[3]。
5.3.3味苦、涩、平,微毒[3]。
5.3.4主要功能有活血止血、清热解毒[3]。
1.治疗产后腹痛、月经不调、崩漏、咯血、吐血、便血、血尿、腹泻、痢疾[3]。内服:煎服,6 ~ 9g磨末0.9 ~ 1.5g [3]。
2.治疗外伤出血和研磨粉末;烧烫伤,磨粉,调油涂;蛇咬伤[3]。填塞或醋磨伤口周围[3]。
5.3.5化学成分本品含鞣质和皂苷类成分[3]。
5.3.6何首乌的药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