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礼貌的经典语言是什么?
一、礼貌的解读什么是礼貌?就礼貌的外在表现而言,是尊重和友好的态度、语言和行动;就其内在内涵而言,是一种尊重人,与人友好相处的心态。礼貌不仅是一种社会习俗,也是一种职业要求。它是粗俗和野蛮的对立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礼貌主要体现在一套具体的礼仪、礼节上,而这些具体的规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1.礼貌是效仿古人友善的表现。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礼仪的变化也越来越文明。比如握手,是友好的态度。在原始社会,人类以狩猎为生,手中往往握有石、棍、弓等武器。当两个部落的陌生人用不同的语言相遇时,双方首先站在远处低头对视。如果双方都有良好的意图,他们必须放下武器,举起右臂,张开手掌,以表示没有恶意。双方靠近时,触摸对方的手,让对方相信没有武器。后来,这种举手触摸以示友好的习惯被继承下来,成为今天敬礼握手的礼仪。2.礼貌是人与人之间的具体区别。礼貌分为术语上的称谓,顺序上的优先,行动上的亲密。这些差异本质上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比如,人际关系中有血缘关系和代际差异;有上有下,下属不同。根据这些不同,在礼仪和语言称谓方面也有相应的规范。如果一个儿子看见他的父亲,他应该首先问候他。下属见首长,士兵见军官,要先敬礼。儿子见了父亲,要尊重对待,不能用“嘿”、“你好”之类的话;军人见领导,一般是职务称呼,或者职务加姓氏,或者职务加同志。他不会用“老张”、“老李”、“大哥”这样的常用名。再比如男同性恋遇到女同性恋,从称呼到动作都要得体庄重。他应该把他的姓加到他的地址上,或者应该根据他的资历来称呼他。他不应该直呼她的名字,更不应该只说一个词。握手不宜过满、过久或过猛。3.礼貌是不同群体、不同民族、不同场合所遵守的一种礼貌习惯。这种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接触中建立起来的,违反了就会受到指责。因此,礼貌与习俗密切相关,而礼貌又受到习俗的制约。从语言学上讲,外国人叫先生、小姐,我们中国叫领导、同志。在礼仪方面,外国人见面可以拥抱亲吻,而我们中国的传统习惯是鞠躬、鞠躬、握手。在公共场合也有一些特殊的礼仪,比如婚礼上说恭喜,葬礼上说吊唁。礼貌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封建社会的礼是以“三纲五常”为基础的,把人分为三等、六等、九等。如果做不到,可能会掉脑袋。资本主义社会的礼貌虽然比封建社会更进了一步,但它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钱会被尊重,没钱会被鄙视。资产阶级的礼貌虽然表面上是客气,但内心是想把对方口袋里的钱都掏出来。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礼貌是建立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的,没有贵贱之分,从而使礼貌真正成为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的人们之间的一种交往方式,成为人们内心诉求和真挚感情的自然表达。我觉得礼貌有几个原因:1。礼貌是建立正常社会秩序的需要。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礼貌程度,是这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在野蛮时代,人类对彼此的相互关系缺乏了解,出现了群婚和乱伦现象,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亲人之间互相残杀,生活不稳定。随着人类的进步,人类开始正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做出相应的道德规范来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今天,我们已经进入现代文明,我们知道保持社会稳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知道如何用礼仪和举止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确保国家和人民的和平和正常的生活秩序。因此,人们把礼貌看作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必要手段。比如中国“文革”期间,极左思潮泛滥,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家庭中有派系斗争,社会上有派系斗争,严重破坏了社会和家庭秩序,留下了至今未完全愈合的伤痕。可见,礼貌不仅是一种多说好话、多鞠躬的行为,更是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安全阀”和平衡人际关系的“调节器”。2.礼貌是我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需要。早在红军时期,我军就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说话和气”、“不打人骂人”、“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都是革命军人在处理内外关系时的礼貌要求。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让我军取得了胜利。今天,我军正在向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迈进,高度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具有高度的文明礼貌,这就是我军今天倡导文明礼貌的精髓。3.礼貌是社会对个人修养的客观要求。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修养,从礼貌的角度来说是最直观的。所以,礼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常用尺子。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有些人虽然本性不坏,但也因为举止不好而惹人讨厌。而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都非常重视礼仪和礼貌。毛泽东同志是尊老爱幼的典范。1957回韶山老家请亲戚朋友吃饭。席间,他举杯向几位老人敬酒。与此同时,老人们站起来,反复说:“总统,你怎么敢敬酒?”毛泽东回答:“尊老敬贤应该,应该!”毛泽东一生节俭,衣服和袜子经常打补丁,但当他接待外宾时,他总是换上一件更好的衣服,以示对他们的尊重。即便如此,对于普通人,领导还是要多注意礼仪。可见,礼貌不仅仅是一种姿态给人看,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修养。4.礼貌是与人交流的需要。人们应该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接触和交流。不管他们有没有礼貌,结果都很不一样。刘备拜访诸葛阿良,邀请他的原因是因为他的真诚和礼貌。1.克服对对讲机礼貌的模糊理解很多人对礼貌有一些不正确的理解,可以总结为:一是认为礼貌是虚伪的,看起来很做作,是刻意的整场戏。第二,我觉得礼貌是多余的,觉得礼貌是个没用的东西,还挺有约束力的。第三,我觉得客套,卑躬屈膝,啰嗦很麻烦。第四,认为礼貌是小事,说话与否无关大局,不算犯罪。其实这些理解都是错误的。就举个小例子,看看礼貌的重要性。在上海,发生了一名男子因为在公交车上抢座位,被人用尼龙伞捅死的悲剧。被告人在被判十年有期徒刑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与被害人前世无冤,今生无仇。事情发生前两分钟我还不认识他。”实际上,我导致了他的死亡,仅仅是因为一场关于不礼貌抢座的争吵。我对不起死者,也对不起他的家人。“试想一下,如果双方都以礼相待,互相谦让,这样的悲剧还会发生吗?2.了解礼貌的内容和形式。一个人的文明礼貌主要表现在他的语言、行为和态度上。我们以礼貌语言为例,它不仅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显示了一个人的语言素养和语言艺术,礼貌语言要求说话和蔼,不强词夺理,不伤人;要求说话有礼貌,不骂人,不骂人。与人交谈时,要谦虚,要尊重对方,用比较协商的语气说话,不要盛气凌人,不要说大话。从日常礼貌用语的类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五种:见面语、感谢语、表示谦虚、道别和问候语。如果你在早上或晚上见面,问“早上好”或“晚上好”。平时见面问对方“你好”。初次见面,主方可以用“你好”、“很高兴认识你”,被介绍方可以用“请多帮忙”、“请多指教”。说再见,请再来,欢迎再来。祝你晚安,祝你健康,祝你一路顺风可以用在某些场合。得到别人的帮助后,要说“谢谢”、“麻烦了”、“感谢你的帮助”、“真的很抱歉”向别人要东西时要说“请”、“对不起”、“请帮忙”、“请”。打扰别人的时候说“对不起”、“请原谅”、“对不起”、“请原谅”。接受对方的感谢或道歉时回答“不客气”、“不客气”、“请不要放在心上”等等。总之,要根据时间、地点、对方的身份(年龄、性别、职业等)选择礼貌用语。)以及和自己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礼貌语言是温暖的春风,赶走寒冷的冬天,带来滋润幼苗的春雨,在幸福中浇灌友谊之花。而粗俗的言语和傲慢的态度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紧张,甚至导致悲剧。真正养成讲礼貌、讲礼貌的习惯,不会一蹴而就。可以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杜绝骂人、骂人、骂人。这个不难做到,一方面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另一方面,要求身边的同志提醒自己,监督自己,持之以恒,坏习惯是可以改掉的。二是掌握基本的文明礼貌用语。除了做好内务条令规定的事情,还要注意“您、请、谢谢”等基本用语的使用,长期坚持会有好处。三是克服个人情绪的干扰。开心就礼貌的说话,不开心就坚持。叫别人,关系好的时候,跟摩擦是一样的。不要用脏话伤人。不要让你的情绪给不文明的语言开绿灯。第四,当领导和当同志是一样的,于公于私都一样。不能对领导客气,对同志翻白眼,公开场合讲礼貌,私下谈话骂人,粗俗下流。在注重礼貌语言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礼貌行为的培养。进入别人房间,敲门,经允许再进入;出门坐车,要排队买票上车,不要插队。在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乱扔果皮等脏东西;买东西照价付钱,不贪小便宜;不要嘲笑别人的身体缺陷,不要给战友起外号,等等。3.从一点点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