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端午是“五毒”出没频繁的时节?
端午是五月初五,五月是独月,而五日是独日,两者一组合,“独月独日”意味着“毒气冲天”啊!这么“毒”的日子,肯定要杀杀毒。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是“五黄”和“五毒“。为什么“五黄”可以杀毒,并且为什么会“以毒攻毒”呢?
为什么说端午是“五毒”出没频繁的时节?说起端午前后洗药浴的风俗,可要追溯回端午五毒出没的说法。据介绍,五毒乃是蛇、蝎子、蜈蚣、癞蛤蟆、壁虎的统称。成都平原温暖湿润,夏季时有瘴气,端午前后正是五毒出没的时候。这“五毒”的说法在唐宋时期就有了。因为地域的原因,“五毒”还有些许差异,比如有些地区,蜘蛛、蜥蜴也在“五毒”之列。
不过还好,对付这“五毒”咱们有杀手锏,老成都人为了防范端午时节倾巢而出的五毒,特意准备了含有“五黄”的端午饭,就是要“以毒攻毒”。这“五黄”乃是雄黄、黄瓜、韭黄、黄鳝、黄心鸭蛋。
而每一“黄”都有自己的讲究:雄黄有去毒去邪的功效,黄瓜可以除暑热,韭黄含有芳香并可升阳,黄鳝可滋阴,黄心鸭蛋则有养心的功效。颇有美食智慧的老成都人更是将“五黄”发挥为美味养生的佳肴。
我们知道,老成都家家户户都有端午泡雄黄酒的习俗,每逢端午,老成都的中药铺上必放的两样,一样是香包、一样便是这雄黄。雄黄可驱毒蛇虫蚁,但含砷、有毒。因而到五六十年代,老成都人便少有人喝雄黄酒,而将雄黄酒涂抹在小孩的眉心耳后等处,爷爷奶奶们还要用雄黄酒在小孙儿的眉间写一个“王”字,意为百兽之王、百害不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