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缺点

劣势1:中医的治疗侧重于人体的状态,即“证”,而西医的治疗侧重于“病”。所以中医对疾病的研究不如西医深入。疾病的诊断可以为辨证提供很多重要的参考信息。比如也是肝肾阴虚夹湿证。乙肝患者不是10-20对中药就能解决问题的,而乙肝患者就没那么简单了。

劣势二: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医是基于人体状态的变化,找不到相同的致病微生物,也发展不出西医基于特异性免疫的预防方法。虽然这种方法正在被致病微生物的变异所检验,但至少在某些恶性传染病出现后的几十年内,可以大规模预防,对人类的保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不容忽视。有人会质疑,中医古籍中早就有疫苗接种的记载。比西方早很多年。请不要误会,我这里说的是中医经典辨证理论的优劣,而不是中国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医学技术。

劣势三: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如果能找到致病微生物,并能找到确切的杀灭致病微生物的药物,且药物对人体机能的损害很小,杀灭微生物后人体恢复平衡的能力能迅速恢复机体的平衡,那么直接针对致病微生物的西医还是很有优势的。因为这种治疗方法简单直接,所以可以快速大面积推广。这就是中医治疗传染病不如西医的地方。当然,当病原微生物无法确定,或者找不到合适的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或者药物的毒副作用太大,或者虽然杀灭了微生物,但无法自主恢复机体的平衡时,中医经典治疗方法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缺点4:体现在完全由解剖变化引起的疾病上。中医对于人体功能的认识,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超越了具体的解剖结构。另外,中国人对人体解剖的禁忌从汉代开始几千年,历代中医对人体结构确实有盲点,这不言而喻。再加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中国的医疗工具不可能出现如输血、支架等急救工具和医疗器械来恢复体型。所以中医在治疗解剖变化引起的疾病上有劣势。但如果形态学的改变影响了机体状态的平衡,形态学恢复后,机体的平衡就无法独立恢复,中医的优势又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