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如何区分肠梗阻和阑尾炎(前期)?
(一)根据疾病的原因
1.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肠腔变窄,从而使肠内容物通过障碍。①肠壁病变,如先天性肠闭锁、狭窄、肿瘤、肠套叠、炎症等。②肠管压迫,如粘连带、肠扭转、嵌顿疝、肿瘤压迫等。③肠梗阻,如蛔虫、粪便、胆结石、异物等。
2.动力性肠梗阻:任何因神经抑制或毒素刺激引起的肠壁肌肉运动障碍,使肠内容物无法运作,可分为麻痹性和痉挛性。瘫痪很常见。瘫痪是肠道蠕动功能的丧失,可发生在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部大手术、腹膜后血肿、腹部外伤后。痉挛是肠壁肌肉过度持续收缩引起的,比较少见,如慢性铅中毒、急性肠炎等。
3.血行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或栓塞引起肠道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肠麻痹,蠕动功能丧失,肠内容物不能运行。
(2)根据局部病变,肠梗阻可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比如肠壁血供正常,只有内容物不能通过,称为单纯性肠梗阻。而肠梗阻伴有肠壁血供障碍,如肠扭转、肠套叠,常合并肠系膜血管压迫,称为绞窄性肠梗阻。后者如不及时缓解,会迅速导致肠壁坏死穿孔,进而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全身中毒和中毒性休克,死亡率相当高。
(3)根据梗阻部位,可分为高位肠梗阻、低位肠梗阻和结肠梗阻。如果一段肠袢的两端受到压迫而造成梗阻,也称为闭合性袢性肠梗阻,结肠梗阻因回盲瓣的存在,也可称为闭合性袢性肠梗阻。这种梗阻肠腔内容物不能上下移动,导致肠腔高度扩张,肠壁变薄,张力增高,容易引起肠壁坏死穿孔。因此,闭合性肠梗阻需要紧急治疗。
(4)根据梗阻程度,分为部分性和完全性肠梗阻。
(五)根据病情的紧急程度,分为慢性和急性肠梗阻。
肠梗阻的分类为了便于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的需要,肠梗阻是不断发展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肠梗阻不能及时得到妥善治疗,病情可迅速发展、恶化,由单纯变为绞窄,由不完全变为完全,机械性瘫痪。
款待
肠梗阻的治疗原则是纠正肠梗阻引起的全身生理紊乱,解除梗阻。其中胃肠减压、补充水和电解质、纠正酸中毒、输血、抗感染和抗休克是治疗肠梗阻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疗效和保证手术安全的重要措施。
(1)基础治疗
1.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无论手术或非手术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都是极其重要的措施。最常用的是静脉输注葡萄糖溶液和等渗盐水;如果肠梗阻已经存在好几天了,还需要补钾,这对于肠梗阻高发、经常呕吐的患者尤为重要。但所需输液量和种类应根据呕吐、缺水体征、血浓度、尿量和比重,并结合血清钾、钠、氯、二氧化碳结合力的监测结果。单纯性肠梗阻,尤其是早期,上述生理障碍更容易纠正。在单纯性肠梗阻和绞窄性肠梗阻的晚期,必须给予血浆、全血或血浆代用品,以补偿血浆和血液向肠腔或腹腔的丢失。
2.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胃肠减压,将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吸出,可减轻腹胀、肠腔内压力、肠腔内细菌和毒素,改善肠壁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状况。
胃肠减压一般采用短的单腔胃管。但对于低位肠梗阻,可使用长双腔M-A管,管下端设有膜囊,可充入气体。可通过肠蠕动将导管带到梗阻部位,减压效果更好。
3.感染和毒血症的防治:抗生素的应用对细菌感染的防治有一定作用,从而减少毒素的产生。一般单纯性肠梗阻不能用,但对于晚期单纯性肠梗阻,特别是绞窄性肠梗阻和手术治疗的患者应使用。
此外,一般对症治疗也可使用镇静剂、解痉剂,止痛药的应用遵循急腹症治疗原则。
(2)梗阻解除可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1.手术治疗:各种类型的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和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适合手术治疗。由于急性肠梗阻患者一般情况往往比较严重,手术的原则和目的是:用最简单的方法,在最短的手术时间内解除梗阻,恢复肠腔的通畅。具体手术方式取决于梗阻的病因、性质、部位和一般情况。
(1)小肠梗阻:对于单纯性小肠梗阻,一般采取直接解除梗阻的原因,如松解粘连、去除狭窄肠段等紧急措施。如果这是不可能的,可以对具有梗阻的近端和远端肠袢进行侧对侧吻合,以恢复肠腔的开放性。对于病人一般情况极差或局部病变不能切除的低位梗阻,肠造口术暂时解除梗阻是可行的。肠造口等高位梗阻可引起大量液体和电解质丢失,不宜使用。
对于绞窄性小肠梗阻,应在肠坏死前设法解除梗阻,恢复肠道血液循环。正确判断肠道的活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排除梗阻原因后有以下表现。这意味着肠道是没有生命的:
①肠壁暗黑色或紫黑色;
②肠壁已失去张力和蠕动,肠道麻痹、肿大,对刺激无收缩反应;
③相应的肠系膜末端小动脉无搏动。
如有疑问,可用等渗盐水纱布热敷,或用0.5%普鲁卡因溶液封闭肠系膜根部。如果观察10 ~ 30分钟,仍无改善,说明肠道坏死,应切除。
(2)急性结肠梗阻:由于回盲瓣的作用,结肠完全梗阻时,常形成闭合性环状梗阻,肠腔内压远高于肠梗阻时,结肠内血供不如小肠丰富,易造成肠壁血供梗阻,结肠内细菌多,一期肠切除吻合后往往难以顺利愈合。因此,对于单纯性结肠梗阻,一般采用梗阻近端(盲肠或横结肠)解除梗阻。如有肠坏死,宜切除坏死肠段,将断端外放进行结肠造口,然后在二期手术中解决结肠病变。
2.非手术治疗:它是每个肠梗阻患者必须采用的第一种方法。对于部分单纯性肠梗阻患者,常采用此方法可完全缓解症状,避免手术。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这种方法也是术前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除了禁止饮食和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外,还可采用以下方法:
(1)中医:
①针灸疗法:常用于麻痹性肠梗阻:
主要穴位:合谷、舒天、足三里。
配穴:大肠俞、大恒。
若呕吐严重,可加用万、下万、曲池等穴位。
②生油疗法:常用于治疗蛔虫、粘连、粪性梗阻性肠梗阻患者,植物油或花生油60 ~ 100 ml,每日1次,口服或胃管注射。
③中医治疗:肠梗阻的治疗应以疏里攻里为主,辅以理气解郁、活血化瘀。常用方剂有复方大承气汤、甘遂童杰汤、肠粘连松解汤、温脾汤等。
(2)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患者病情没有好转或继续恶化,应及时修改治疗方案,以免失去手术时机,影响预后。如果患者症状有所好转,就要分析是真是假,防止对病情判断失误。以下指标可作为判断梗阻解除的参考条件:自觉腹痛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排便排气通畅,大便变稀,排便时同时排出大量气体;排便排气后腹胀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高音肠鸣音消失;腹部X线平片显示液面消失,小肠内气体减少,大量气体进入结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