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服饰的起源
壮族是一个民族的统一名称。但近年来,一些从事民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称之为壮族居民的服饰颜色,如广西那坡县的黑衣壮族、广西龙州的蓝衣壮族等,频频见诸报刊。据此,武鸣庄应称为蓝衣庄。武鸣传统蓝衣的主色调是蓝色。在染色的过程中,聪明勤劳的壮族妇女对布料进行精细加工,使其呈蓝色,有光泽,能像镜子一样反光,并缝制好衣服,这在壮族方言中被称为“buh ndongq”,中文意思是“闪亮的衣服”。被今天研究广西壮族文学史的专家学者称为“晚清广西壮族诗人、作家”的武鸣峰林学家魏凤华,在《今天是山房》一书中,把武鸣壮族的这种独特服饰称为“镜青天装”。
「镜蓝天衣」起源于何时?其历史渊源无从考证,但其制作工艺和技术仍在民间流传。主要过程如下:每年春天,农民在一小块地里种植靛蓝,夏末割开,打碎加水捣成靛蓝浆,过滤沉淀成浓稠的靛蓝浆,留作染料。以前没有像现在这样用机器织的布料,只有棉花是女人种的,白布是用小型木制简易机器织的,俗称“土布”。布料的宽度一般是1-1.5平方英尺,最宽的是2平方英尺。秋高气爽,布染。将一定量的靛蓝浆放入大水缸中,按一定比例用热水稀释,搅拌均匀,将砂布放入染缸中不断搅拌,使布面颜色均匀,然后取出,取出到河沟水中,轻轻摇动冲洗干净,然后阴干,不要暴晒。经过十几二十次甚至三十次的反复染色晾晒,土布染上了厚厚的一层靛蓝。然后,上山找一种壮语叫“浆树”的叶子。“浆树”中医称为清凡莱、四眼草,或俗称“鬼画符”。将“浆树”的叶子放入锅中加水煮沸,滤去残渣,再加入适量的牛胶煮沸成略具粘性的稀糊状浆,倒入染缸中,将染好的布放入缸中,不断搅拌。用强烈的话来说,叫“上浆”。缸里的布均匀涂上纸浆后,取出,晾至半干,再拿到河边、沟里漂洗。漂洗的时候,只能把布在水里搅拌,千万不要搓。这一复杂的过程,现为广西壮族文史界所熟知的清末壮族诗人,夏朝人黄艳芳写了一首诗《灵山女工颂》:“寒闺幽幽一灯红,十岁娇娃学做女工;玉手纤细耐寒,拔棉声划破竹篱。”(原注:拉棉纺);“我被拖到十尺鲜,还没有睡深;注意不要哭不要抱,等衣服做好了好过年”(原注:织);“夷详江山以娉婷,洗出碧花湛一亭;十五个女生?f染布,夕阳下斗红蓝”(原诗注:染布者,取出在河里洗,晒干再染,但与树皮炒红,即成深蓝,养红者最贵)。布浆干后,拿到村沿准备好的光滑石板上,一块一块铺好。村里的女伴自然来帮忙。三四个人拿着木杵,轮流反复敲打,如打铁。村长发出“咚、叮、嗒、当”的声音,节奏相当悠扬,整块布一个个光滑发亮反光。量织布做衣服,黄艳芳在诗中说:“焦耳怕风,哭着要新衣,催着母亲;我是一个没有大小的女儿,长度有分寸。“衣服的样式和唐朝的大致相似。男式上衣前面缝有纽扣,女式上衣前面腋下缝有纽扣,都是手工缝制,纽扣都是用布条拧成的。清代历时六年的《婺源县志》(宫媛1741)说:“男衣短窄,女衣不盖膝,长裙打褶;裤子都是宽裤宽裤。“当然,男装面料不一定加工得那么精细,只染一两次。女装裁好后,婚纱要绣花。一般家境殷实的女生每年一两套,家境富裕的每年3-5套。节日聚会,尤其是歌圩里,蓝光在人群中闪耀,阳光反射的时候,更是美不胜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镜青天装”因其不可穿透而密不透风,制作耗时。随着市场上梭织面料的大量出现和价格的合理,这种传统服饰逐渐消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县城东部的罗波、芦窝、两江、码头、马岭尚等地局部流行,到了70年代,整个县城基本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市场上出售的时装。如今只有县文物管理所和夷陵岩景区管理处收藏了几套,用于文物收藏和展览。(惠萍荀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