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领袖的先进事迹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迹,能够很好地反映和宣传特定的时代精神。如何正确地起草契约?以下是我整理的创业领袖先进事迹(7篇精选文章)。欢迎分享。
创业带头人先进事迹1父母是地道的农民。
周明是土生土长的江山镇长,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父亲16岁开始养蜂,靠自己的手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周明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那时,他们家住在山里,周明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妹妹一出生,就扔给了奶奶。因为家里确实困难,弟弟就寄养在朋友家。几年后,家里条件好了,弟弟被接回家。
周明的父亲很擅长养蜂。只要看一朵花就知道今年的蜂蜜好不好。除了养400多箱蜜蜂,他还是村合作社的技术员。每年冬天,妈妈都会带着帐篷去杭州采蜜,白天采蜜,晚上在杭城郊区搭帐篷。周明上高中后,家庭条件有所改善,弟弟妹妹也上了大学。
校商集第一桶金。
2004年,周明考入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投资理财专业。大一下学期,周明和几个同学合伙创办了一家公司。当时公司没有具体的定位,业务也很复杂。他们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周明认为在学校做生意一方面可以赚学费和生活费,另一方面可以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学以致用。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培训,英语培训,成功培训,研究生培训等等,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兼职服务。新东方和李阳疯狂英语都是由周明和他的公司推动的。他们在各大高校找到活动能力强的同学,通过社团、学生会与他们交朋友,有时在各大校园张贴海报,也有同学主动联系。有了这些学员的参与,各大校区培训班的宣传就不成问题了。一两年后,周明的公司提供的培训课程已经扩展到20多所学校。
周明的学校在杭州下沙附近,下沙没有鲜奶。于是,周明主动联系光明集团,拿下了杭州高教园的总代理。通过现有网络,各校在下沙地区8个校区组建了100到200人的大团队。这些学生都是勤工俭学,送奶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途径。
一年多来,周明平均每月能拿到2000元。后来合资公司的同学听说电话卡生意利润很高。周明一下子开了很多卡,但是短时间内没有卖出去,亏了很多钱。
多动脑是创业的关键。
公司卖电话卡赔钱后,周明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熟悉的行业生意做不起来。2005年,周明是一名大二学生。虽然公司亏损,但他还是存了一些钱。
那一年,我妈又来杭州采蜜,依然在郊区搭帐篷。周明有空的时候会陪他妈妈。他发现郊区有很多中老年人健身,他在学校的经商经历启发了他。来这里的人特别多,蜂产品都是针对中老年人的。为什么不在郊区开一家卖蜂产品的店?而且,父亲查原料肯定没问题。东西好的话,回头客多。
周明向学校提交了申请,提前一年离开了学校,在家自学课程,并参加了学校的毕业考试。周明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他的父亲也拿出自己的积蓄支持儿子创业。周明在杭州玉泉的吴青芷租了一个商店,他的母亲在那里搭了一个帐篷。这里的店价一年才一万多,是杭州店价的十分之一。
“我用最少的钱创业。”周明将自己的蜂产品命名为“江山人”,设计自己的商标并注册。产品说明书也是我自己设计写的。依靠自己良好的人缘,周明找同学建网站,找朋友打印说明书,打印盒子等等。周明发现杭州人喜欢打折,所以在开业前几天,他印了一张打折传单,发给来这里锻炼的人。一切准备就绪。2005年,周明第一家蜂产品商店开业。
开业第一天,生意出奇的好。从早到晚,一天卖了4000元的产品。周明说他自己也没想到。四个月后,周明的第二家蜂产品商店又开张了。这次的店还是开在郊区,中老年人经常去锻炼。不久,周明开了第三家店。通过朋友和网络的介绍,截至目前,已经在山东烟台、江苏泰州、浙江宁波开了7家加盟店。周明现在已经成功地拿到了大学文凭,在杭州买了房和车。
周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要把我写得太好。我现在刚刚开始,我的生意很小。以后我回衢州办厂,再写我。”
创业带头人先进事迹2姜素才,55岁,鹤壁天马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支部书记。
姜素才1976在鹤壁服装厂参加工作。在30多年的服装生涯中,他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他以“小马拉大车”的精神,挽救了4家负债累累、频频倒闭的企业,解决了200多名员工的工作和吃饭问题,为员工办理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事务。在她的带领下,天马服装有限公司从一个不到50人的名不见经传的工厂发展成为集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非公民营企业,年产各类服装50万件(套),产值XX万元,销售收入18万元。曾被评为河南省服装行业“十佳出口企业”、“鹤壁诚信企业”。面对XX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姜素才另辟蹊径,抓住机遇,积极寻找新的销售渠道,确保公司不停产、不裁员,还吸纳了50名海归就业,将经济的“寒冬”变成了企业的“暖冬”。
先后获得“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十佳科技女”、“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
创业领袖先进事迹3“只要敢打敢拼,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是党员回乡的梁秋华在十几年的打拼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他一直遵循的人生信条。正是凭着这种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他从一个外地的个体医生,蜕变成了家乡有名的茶园主。
梁秋华,男,党员,中医执业医师,1969年8月出生于桑园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8 6月从梁秋华县卫生学校毕业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他和妻子在福建石狮开了一家医疗诊所,先后从事个体医疗和医药销售。这期间,人脉越来越广,他赚的钱也越来越多。但是,他在陌生的城市永远找不到家的感觉,有一种感觉让他无法真正快乐起来。他家乡的水是甜的,他的亲人是他家乡的人。2011年7月,他怀揣着自己在国外创业的全部积蓄,准备开始自己的新事业。经过一番调研,利用家乡丰富的茶叶资源,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我投资1.2万余元,成立了占地10余亩,拥有15个车间的“桑园镇茶场”,并于2011年3月正式投产。
桑园镇茶场当年投产就开了个好头,生产汉中毛茶1,000公斤,炒青绿茶25吨,产值300万元。在西乡县茶叶节上荣获“汉中仙毫”和“汉中炒青”两项大奖,产品远销汉中、Xi安等地。初见成效的梁秋华深知创业难,守住更难。他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在科学管理上下功夫,做大产业,创名牌。他先后对承包购买的350亩茶园进行改良,培育无性系茶苗进行补植,注重绿色无公害生产,保持茶叶的原汁原味。并聘请了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指导生产,严格按照茶叶加工各工序的技术要求进行生产。
有味道不是梁秋华的性格,他的目标是追求更大的发展。梁秋华计划进一步投入新设备,加工生产不同档次的茶叶,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实现“茶厂四季产茶,茶农四季采茶,农民四季增收”的目标。年底,他将再承包200亩茶园,以“西汉高速”和“十日高速”为依托,力争平均每亩收入4000元
连接地缘优势,全力打造集茶园观光、茶叶加工、茶叶表演及品茶、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茶产业综合示范项目。同时通过注册商标争取品牌认证,扩大种植规模,加强技术管理,为尽快进入全国市场做准备。目前,在他的带动下,周边5个村近千名茶农一年增收70多万元。他的茶场成了当地茶叶加工龙头企业,他本人也成了县乡实用技术骨干和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创业带头人先进事迹4吴53岁,安阳华英精细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市人大代表、市乡镇企业协会副会长。
吴是大学化学工程系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位毕业生,她热爱化学工程研究。她不顾家人的阻挠,放弃了舒适优越的政府官员工作,毅然前往企业从事化工技术研究。1995奉命在一个已经关停好几年的乡镇化工厂当厂长。她充分发挥科研优势,走科技创新之路,逐步带领企业走出困境。她从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厂的废弃物中找到垃圾“随机物”,成功研制出“改性无规聚丙烯填充母料”,降低了塑料大米的成本。仅此一项,就为企业创造了10多万元的产值,盈利15多万元。1990年开发出“邻对硝基甲苯”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并通过省级鉴定获得乡镇企业成果一等奖。1999,研发的新产品“间硝基苯甲酸”获河南省星火奖,乡镇企业科技成果一等奖,第五届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博览会金奖。她的公司年利税654.38+0.09万元,安排了35名下岗职工和5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了交通、化工等行业的发展,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被评为河南省科技先进企业、安阳市科技创新先进企业,跻身安阳市非公企业50强。
她先后获得河南省“三八红旗手”、“巾帼创业带头人”、“百名科技女杰”等荣誉称号。
创业带头人先进事迹5 18岁。他离开了家乡,走上了求学之路。22岁步入社会,开始谋生;26岁时,他回到家乡,开始了自己的事业。
当你走进长白山第一县安图,走进安图蔡慧生态牧业有限公司,我会告诉你大学生回乡创业的酸甜苦辣。
“不走寻常路”的创业选择,让我在差异化竞争和错位发展中抓住了机会。
2002年,我大学毕业。和其他同学一样,为了找工作,我到处参加招聘会。但是,要找到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岗位,并不容易。三年来,我辗转了好几家电脑公司,奔波于高楼大厦之间。在就业和失业的反复波动中,常常让我想到:人生有千万条路。与其在城市打工,不如回老家创业,做自己想做的事!
就在这里,2006年春天,中央出台了1号文件,推出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对在县域内从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实行“备案制”,经确认的备案项目,允许两年内不办手续、零收费试运行。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点燃了我藏在心里的激情之火。经过一番犹豫和多方面的考虑,我和女朋友,都是大学毕业生,最终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农场,依靠我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家乡创业。但是,传统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回乡创业的想法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和亲友的不解。父母说:“我在家里花了那么多心血送你上大学,就是希望你能在大城市出人头地。你扔掉你的金饭碗,回来养鸡苍蝇。这不是废话吗?”我深知父母的良苦用心。但在省会高密度的职场竞争和高强度的生活压力下,想要有所成就显然并不容易。与其在森林里钓鱼,不如退而结网。我坚信,只要你有知识有技能,即使不走进城市,也会走进农村;你没有选择做白领,而是选择做农民,你的命运也会因为你的知识和技能而改变。我决定用“知识种田”的理念和实践来改变家人的观念和自己的命运。我的务农创业之路,是在周围人不理解的眼光中开始的。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创业意志,让我在积极探索和努力中站在了最前沿。
“创业不是一首美妙的歌谣,它总是伴随着艰难、困苦、挫折和风险。”2006年初,我通过网络了解到蝇蛆养殖项目,对这个新生事物产生了兴趣。通过查阅资料和市场调研,证实该项目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于是,我走访了河南郑州和吉林双河的蝇蛆养殖基地。通过调查,我才知道,要滋生蛆虫并不容易,不仅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还要整天和恶心的苍蝇蛆虫打交道。这个项目能不能发展,我一度面临一个大大的问号。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是一个没人愿意做的“好”项目,越是没人愿意做,它的“钱”就越多。
“看到什么就做什么,而且要做好!”当年3月,我东借西借,在距离县城十几公里的长兴村建立了一个集蝇蛆养殖、饲料加工、蛋鸡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特种鸡养殖基地。我边做边学,细心呵护。当我看到苍蝇破茧而出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成功的希望。然而事与愿违,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差异,物种蝇相继死亡,几近灭绝。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原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面对这个结果,我几乎崩溃了。痛定思痛后,我仔细分析了原因,问题出在技术环节。为此,我主动向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求教,购买了蝇蛆养殖材料,潜心研究,终于摸索出正确的养殖方法,重新开始了蝇蛆养殖基地的建设。在此期间,我的创业行动得到了团委、劳动、就业等部门的支持,并被推荐参加SYB培训,以提高我的创业技能。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我终于培育出了一只肥蝇蛆。为了达到养蛆、喂鸡、下蛋的目的,我在同年9月引进了2000只特种蛋鸡。为了搞好养殖,我努力学习,请专家找兽医,全身心投入农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突破了育种关,遇到了特殊关。我发现用蝇蛆养殖蛋鸡并不少见。要想与众不同,就要研究饲料配方。安图是长白山药材大县,药材资源丰富。饲料中可以添加中药材吗?我立即开始实验。没想到蛋鸡大量死亡。尸检后发现药材用量过大。经过几次实验,终于掌握了药材的选择和添加,达到了用药材调节鸡体、改善鸡蛋营养成分的目的。2006年底,我精心培育的特色、优质、健康、生态鸡蛋终于上市,受到专业人士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这么好的鸡蛋怎么包装,怎么打开市场?一个又一个问题接踵而至。本着“安图特产、安全、特色”的理念,我给鸡蛋取名为“安特”。名字给了,接下来就是定包装,打广告,进入市场。在包装生产上,一开始做了50件普通包装,投放市场效果并不好。这种包装不利于运输或提高产品档次。但是做新包装要4-5万元。在团委和劳动局的帮助下,我拿到了5万元小额贷款,委托专业公司设计制作新包装,推出了10小包装,42个礼包,60个精品包。多样化包装受到消费者青睐,生态鸡蛋销量大幅增长。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养殖规模也相应扩大。2007年9月和2008年7月,我分别引进了3000只和6000只鸡。为了加强管理,节约成本,我在不断学习和改进技术的同时,买了搅拌机、粉碎机和自制的清粪器、喂料机。现在养两万多只鸡,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轻松完成。
6季廷虎,男,1962、12出生,党员,中国生产者,现任建安县利民生猪养殖合作社社长、盖华镇前进村委会主任。在创业的道路上,他深思熟虑,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在养猪事业上取得了突破,为他华丽的人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善于思考,求变经营养猪场
盖华镇前进村是安县新县的一个城郊村。全村13个村民小组,756户,2798人。由于县城建设和工业用地的需求,毗邻城市的五个坝区村民小组的土地被征用,世代以务农为生的农民变成了城市市民。失去土地的农民,除了一些有文化、懂技术的年轻人,都很快适应了城市生活,实现了城市二次就业。大部分村民因为文化、技术、生产习惯等因素只能在城市里流浪,靠短期工作或社会救济为生。对于因年龄而无法获得社会保障,依靠短期工作谋生的村民来说,他们随时可能失去生活来源,成为城市贫民,对城市文明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面对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为村主任的季廷虎感到肩上的责任很重。他苦苦思索,决定为这些村民找到一条稳定的增收致富之路。
思路确定后,他加入小组,入户开展舆论宣传;实地考察并最终决定,决定在距离市区3公里的前进村9组山坡上建设养猪场。在带领群众养猪致富的同时,也吸引了没有土地在城里找不到工作的村民养猪增收。通过项目立项、审批、资金筹措、土地租赁、建设等艰苦工作,吉廷虎在荒坡上建起了150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的大型养猪场,吸纳了11离开土地的农民到养猪场养猪增收。
努力学习技术
养猪对于出身农家的季廷虎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要经营好规模化养猪场,使之成为一个产业,让更多的农民通过养猪增加收入。对于懂事、随父经商的季廷虎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应该轻易逾越的障碍。为了克服养殖技术缺乏的问题,季廷虎同志先后到郑达公司学习,参观大型养猪场,刻苦钻研生猪养殖技术。同时,他买了《养猪技术指南》、《种猪快速育肥技术》和养猪技术光盘。订阅《农业科技报》、《农村养殖报》、《乡村信息报》等报刊杂志,坚持自学,不断丰富养猪知识。
通过学习,季廷虎掌握了品种选择、疾病预防、饲料选择、猪场管理等关键技术,先后从北京、广州、湖北、福建等地引进了英国、法国、美国大白、挪威、美国长白、台湾、美国杜洛克、法国、比利时比特兰等一批优良种猪,并安装了最先进的温湿度空调设备进行养猪。在实践中,他总结和积累了65,438+000多个简单易行的方剂,如保健增肥用的生姜和橘皮,止泻止痢用的生姜、茶叶和红糖,消炎止痛用的柿子和枣皮。
2006年,他引进EM生物技术养猪,给猪喂食添加了易克乐活菌的厌氧发酵饲料,母猪产仔率提高了50%,成活率从60%提高到95%以上,分娩时间从6个月提前到5个月。由于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产业化管理,他的养猪业不断壮大,他的养猪场成为全县标准最高、规模最大的养猪场。
扩大规模,促进发展
养猪技术的掌握和不断丰富完善,为办好养殖场,实现养猪业专业化、规模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12”地震给刚开始正常经营的养猪场造成了巨大损失。面对圈舍被毁、大量生猪死亡,敢于思考、敢做敢为、不畏艰难、一往无前的创业能手季廷虎,紧紧抓住恢复重建的历史机遇,在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的同时,努力自救。他一方面清理废墟,掩埋4头猪的尸体,对旧址进行彻底消毒防疫;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当地养殖户,租赁荒山100亩,将原来只有50亩的养猪场扩大到150亩,将原来2000多平方米的4个养殖房扩大到现在的7000多平方米的13房,将原来的砖混圈舍改造成现在的不锈钢金属圈舍,将原来单一商品猪的养殖场改造成现在的商品猪养殖。目前,季廷虎创办的养猪场饲养母猪近700头,育肥猪近4000头,每年向社会提供种猪4000头,商品猪6000头,年产值4300多万元,销售额超过654.38+0360万元。
带领群众走向富裕之路
为了回报社会,季廷虎充分利用养殖场规模大、品种全、空间大的优势,吸引养殖户前来参观,定期举办专项技术培训班,动员养殖户养猪增收。在他的带领下,养猪户越来越多,周边养猪300头以上的有60多户。
随着养殖户的增加和养殖规模的扩大,养猪的风险在上升,养殖户组织起来应对风险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季廷虎提出了建立养猪合作社的倡议。他的提议得到了农民的广泛响应,大家纷纷推荐季廷虎担任合作社社长。经过充分酝酿,我们制定了合作社章程,“安县利民生猪养殖合作社”注册农民转移组织正式成立。在合作社成员大会上,季廷虎当选为安县利民养猪合作社社长。
通过几年的努力,安县利民养猪合作社已经发展成为安县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农业合作组织。目前,安县利民养猪合作社成员已覆盖盖华镇7个村13个村民小组,并辐射到安县兴仁、黄图、乐兴、界牌、江油芳水、涪城滨江,社员65438人,出栏生猪近56000头,年产值1.6000000005
侯亮,男,33岁,汉族,家有六口人,住勉县老道寺镇后宅村5组,主要从事生猪养殖和饲料营销。
几年来,他凭着特有的坚韧和拼搏,凭着一双勤劳的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拼搏,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饲料机2台,饲料运输车1辆,现代化大型养猪车间12个,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向社会提供优质三元仔猪4000头,利润20多万元。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万头生猪养殖示范场”、“养殖大户”、“致富带头人”。
2000年,凭着敏锐的眼光和丰富的经济头脑,他看到当地粮价低,难以找到调结构的办法,种粮收入低。当地人有种植玉米和大麦的习惯,饲料资源丰富,有养猪的基本经验。此外,生猪市场看好,每头猪盈利100元以上。通过市场调研分析,他决心走科学养猪致富之路。
2000年7月,他克服资金不足的困难,采取了自己拿一部分,亲戚借一部分,朋友帮一部分,信用社借一部分的办法。他投资近2万元,建了20多间猪舍,买了200头小猪。一开始没有科技怎么办?还是要学习,于是他从书店带回来几本厚厚的科学养猪资料。他很快掌握了养猪、饲养、防病等一整套养猪技术。由于他的精心管理、科学饲养、定期防疫,加上他的刻苦学习和实践,他饲养的仔猪在三个月内育肥出栏,当年出栏800多头,净利润1万余元。侯亮从第一批猪中尝到了甜头,从养殖业中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第二年扩大了养殖规模。由于科学养殖,当年出栏生猪1,000多头,净利润654380+0.2万元。
侯亮手头有存款,但他对如何使用这笔钱有自己的计划。这几年,他发现当地猪种落后,生产效率差,饲料转化率低。他决定在自己的农场和农民养殖中解决这个问题。先后游览了杨凌、四川等地。经过考察,他决定甩开膀子大展拳脚,加大投入,扩大圈地。2002年春天,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侯亮又投资30万元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年利润20多万元。
在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在省农业厅和市县政府的重点支持下,侯亮通过引进改良的变肉猪品种,推进标准化生产,现存栏能繁母猪360余头,每年向社会提供商品仔猪7000余头,此外还向周边农户提供1500头优良二元杂交后备母猪,用于改良当地猪种。侯亮在自己的养猪场从品种和饲养管理入手,严格实施成本管理,以优良的品种、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有效地推动了全县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
侯亮在养猪的道路上发展,但他一直认为,“一枝花不是春,满园都是花。”他热情地鼓励村民和他一起发展水产养殖,并将自己的养殖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农民。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地养殖户的养殖效率,侯亮向养殖户推广优良的二元母猪,向养殖户提供饲料转化率高、生长速度快的三元仔猪,为他们提供养殖技术和饲料,让他们没有养猪的后顾之忧。
“示范带动全镇”是侯亮发展水产业的一大心愿。在他的带领下,老道寺镇现已发展生猪养殖大户600余户,年均出栏100头以上。该镇水产养殖发展迅速,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使水产养殖逐渐成为农村家庭经济的主导产业,逐步走上了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家庭经济呈现出昔日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