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么?血红蛋白过低。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的皮肤和粘膜的黄色染色。

疾病的起因

1.新生儿黄疸是由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决定的。胆红素产生过多,胎儿期新生儿处于低氧分压环境,所以产生较多红细胞,出生后环境氧分压增高。红细胞数量相对太多,被破坏的也多,寿命只有70 ~ 100 d,所以破坏很快。每天都会产生胆红素,大约是成人的两倍。

肝功能不成熟:新生肝细胞吸收胆红素能力差,肝脏内葡萄糖醛酸转化酶活性不足,使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直接胆红素。另外,新生儿胆红素排泄能力差,容易引起胆汁淤积。因此,新生儿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的能力仅为成人的65,438+0% ~ 2%,容易发生黄疸。

肠肝循环不完善:出生时正常肠道菌群未建立,进入肠道的胆红素不能转化为尿胆原和粪胆原,间接胆红素易被肠壁吸收,导致重吸收增加。

2.新生儿黄疸非常常见,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多为生物性黄疸,病理性黄疸的病因主要有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1)非传染性

(1)新生儿溶血病: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常引起严重的病理性黄疸。在人类发现的26种血型系统中,ABO血型不合最常见,约占70%。其次是Rh血型不合,约占30%。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刺激母体产生相应的IgG血型抗体。这种抗体进入胎儿血液循环后,与其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导致红细胞被破坏,引起胎儿血管外溶血。由于A、B血型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1胎儿可发生50%的ABO血型不合;因为Rh抗原只存在于人的红细胞中,所以1胎儿在不输血的情况下出现Rh血型不合的可能性较小。ABO溶血多为轻度;Rh溶血一般比较严重。

胆道闭锁:宫内感染引起的胆管炎和胆管纤维化,导致胆汁排泄不畅。

(3)母乳性黄疸:由于母乳中含有叶黄素,会暂时抑制胆红素尿苷酸转移酶,从而影响胆红素与尿苷酸的结合,使其成为直接胆红素,排除胆道的能力差,造成约1%的母乳性黄疸。

④其他:遗传性疾病或药物性黄疸。遗传性疾病,如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半乳糖血症、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等。药物黄疸是由维生素K3和新霉素引起的。

(2)传染性

①TORCH感染:多由胎儿期或新生儿期的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梅毒螺旋体、弓形虫引起。以上病原体均可损害肝功能,导致肝酶抑制、胆红素代谢紊乱、毛细血管胆汁淤积、胆红素排泄受阻等。

②新生儿败血症:原因是细胞毒素加速破坏红细胞,损害肝功能。新生儿肝炎和败血症。

临床表现

1.儿童的临床表现一般是心理健康状况差,皮肤有光泽发黄,母乳喂养差,尿液呈褐色。不同类型的黄疸有相应的特点和症状。

2.非传染性的

(1)新生儿溶血:可出现严重贫血、心力衰竭、全身水肿、肝脾肿大、黄疸;如果治疗不及时,溶血产生的大量未结合胆红素透过血脑屏障,使脑核变黄、变性,产生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脑病。疾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IgG血型抗体的水平,一般在出生后2 ~ 7天出现,尤其是早产儿。症状初期,随着黄疸的加深,逐渐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吸吮无力、进食困难、肌张力下降以及各种生理反应减弱或消失。12 ~ 24h后双眼凝视、肌张力增高、前囟膨出、尖叫、惊厥、驼背、呕吐、呼吸困难或停顿等。,常伴有发热,1/2 ~ 1/3患儿死于呼吸衰竭或DIC。幸存者症状逐渐恢复,1 ~ 2个月常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手足血栓、听力下降、智力低下、眼球运动障碍等。

(2)胆道闭锁:出生后2周开始出现黄疸,并逐渐加重;大便颜色由淡黄色变为白色;肝脏进行性增大;肝功能损害,结合胆红素升高。3个月后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

(3)母乳性黄疸:一般母乳喂养后4-5天出现黄疸,2-3周达高峰,4-12周会降至正常。孩子一般情况良好,停止母乳喂养24 ~ 72小时后黄疸会减轻。

(4)其他:遗传性疾病可能包括长期黄疸,同时伴有贫血;药源性黄疸的程度与用药有关。

3.传染性

(1) TORCH感染:早期胎儿感染可引起胎儿多系统损害、多发性畸形、死胎、流产;妊娠晚期和新生儿期的感染最有可能涉及肝胆系统,并表现为胆汁淤积或肝炎综合征。其黄疸症状常发生在新生儿期,可延至婴儿期,大便颜色呈灰色,并伴有肝脾肿大和肝功能损害。

(2)新生儿败血症:除败血症的症状外,严重者可有并发症和后遗症,如胆红素脑病、手足血栓、听力下降、智力低下、眼球运动障碍等。

款待

西医治疗

1光疗:婴儿裸体躺在光疗箱内,眼睛和睾丸用黑布遮盖,用单光或双光照射24-48小时,胆红素降至7 mg/L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2酶诱导剂:常用苯巴比妥,用量为5-6mg/kg/天。

光线疗法

能够多喂糖水,可以使黄疸迅速消退,无需治疗。但如出现严重黄疸,应进行光疗和进一步检查,以防病理性黄疸。

湿热性黄疸可见于皮肤黄亮的小儿,色干,伴有发热、烦躁、啼哭、口渴、呕吐、尿黄、便秘等症状。常用茵陈、栀子、大黄、黄芩、车前草、竹茹、陈皮等中药治疗。,伴有高热、烦躁、气短,或抽搐,或昏迷,以及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这种类型——一般病情严重,多为核黄疸患者。中成药可内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汤剂药物可水煎水牛角、石膏、炒栀子、黄连、茵陈、石菖蒲、大黄、钩藤。若患儿神志不清,无法灌服中药,可用茵陈、栀子、大黄、甘草煎剂,保留灌肠,每日一次,或采用针灸、西医抢救等综合治疗。

瘀滞型黄疸可见于面部及全身,色黄,暗沉,逐渐加重。身体消瘦,饮食减少,大便稀稀,伴有皮肤出血,可见瘀斑、瘀点。中医认为,这是由于热邪加深,伤及脾胃,阻滞气血所致。因此,治疗应活血化瘀,养肝健脾。中药可以是柴胡、赤芍、白芍、当归、桃仁、红花和

脾虚湿盛型黄疸患儿,皮肤发黄,久不消退,面色晦暗,消瘦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软,四肢无温。治疗可采用健脾化湿、和中的方法。中药可以是茵陈、白术、干姜、党参、山药、茯苓、佛手、菖蒲、郁金、焦山楂等,也可以用中成药。

一种治疗婴儿黄疸的中药配方

湿热蕴于中焦,发黄。

婴儿黄疸症状精神疲乏、饮食不佳、体热、头痛、厌食、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大便白如泥、尿暗黄色、眼睛发黄、全身发黄。

小儿黄疸的治疗:清热利湿

新生儿黄疸的方子是艾草10g,栀子6g,大黄6g,黄柏6g,姜黄6g,砂仁2.4g,滑石12g,薏苡仁10g,青皮6-1g,炒三仙各10g。

婴儿黄疸根据笔记,此方为黄疸,属于急性传染性肝炎。此病多因饮食不洁,湿热熏蒸所致。症状是厌食,有油臭味,腹部不适,大便白色,皮肤发黄。所以用茵陈蒿汤治疗还是安全的。该方剂采用茵陈、栀子、黄柏、滑石、薏苡仁清利湿热;青皮、蒲川、炒三仙、砂仁调理气滞;大黄、郁金清热化瘀,还血为黄。整个处方合理,* * *起到清热利湿,解除黄之的作用。

湿热蕴结,气滞血瘀

有黄疸症状的婴儿,精神疲乏,厌食恶心,舌红,苔薄白,腭黄,脉数。

婴儿黄疸的治疗:清热利湿,理气活血。

青黛3克、紫草9克、乳香6克、白芷6克、焦山楂9克、茜草9克、绿茶9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2次。

新生儿黄疸根据笔记,此方为黄疸性肝炎,属实热型,湿热蕴结于皮肤,气滞血瘀,胆汁外溢,致皮肤、巩膜发黄。对于这种黄疸,医生一般用青黛、紫草、乳香等药物清热解毒,也用绿茶降转氨酶。名老中医认为绿茶主要用于治疗肝胆湿热,具有清肝醒脑、祛湿利尿、解除黄之的作用。

湿邪,肝脾不和

婴儿黄疸的症状是皮肤巩膜发黄,颜色暗淡,尿色黄染尿片,大便色淡黄色,稀粘不成形,食欲差,舌淡,苔白而微腻。

小儿黄疸的治疗:健脾祛湿,利胆退黄。

生麦芽9克,茵陈15克,金钱草9克,金钱草6克,通草3克,黄柏3克,水煎后服茵陈,每日1剂,早晚3次。

新生儿黄疸的特点是肝胆湿热,上不可越,下不可泄,熏蒸凝滞,浸润肺部,分布于皮肤,则全身发黄;或因湿内阻,脾阳虚弱,胆汁被湿困,泡肌溢肤。所以治疗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同时注意保护脾胃之气,增加胃气。这个原理就是生麦芽和艾草结合;金钱草、贯叶连翘、通草和黄柏都是有益的产品。对于黄疸较重或黄疸长期不愈者,应考虑湿热蕴结、内涵和血分。如果瘀血失效,黄疸会越来越深。可以用活血化瘀之品,加丹参、血竭、广角等,效果更佳。

好好呵护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