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中医“西化”

中西医如何结合还存在争议。近年来,中医提倡中西医结合的模式,这是由兰州的裴教授等人提出的。值得注意的是,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中,要准确把握中西医之间的互补性和各自理论体系的独立性,避免将西医的思维方法和理念套用到中医上,以免对中医自身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在中医辨证治疗中,要明确中医的“藏象”与西医的概念是不同的,西医的诊断与中医的脏腑辨证定位是不等价的;而且《伤寒论》以“六经”为辨证纲领,《温病论》以卫、气、营、血和上、中、下三焦为病位。如果忽略了这种差异,就按照西医的诊断按图行事,让中医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对号入座”,那么中医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就会西化,从而失去了自身独特的意义。

比如中医中“肝”的内涵并不局限于肝本身,它主要代表了五行中肝属木的功能,主要负责升发和排泄;中医的脾其实包含了整个胃肠道的消化功能。

因此,中医辨证论治确定病位不一定与西医诊断一致。比如中医辨证肝炎(西医的诊断)属于脾胃湿热的多种类型,所以肝炎中医辨证治疗的病位不一定在肝,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通过清除胃肠湿热来调节脾胃运化功能。

但中医初学者可能会被西医的诊断误导,为肝病“治肝”。临床上也普遍存在未经辨证就贸然选用中成药的现象。如果将肿瘤病灶视为瘀血,不考虑患者的耐受性滥用活血化瘀药物;热病不分轻重,选用苦、寒、清热类药物双黄连、清开灵;心肌梗塞、脑血栓、静脉滴注川芎嗪、丹参酮等。,都是在西医思维模式指导下的中医治疗。我们可以把这种中西医结合称为“西化中医”吗?

中医的灵魂在于“理”、“法”、“悟”。中医的“理”是以阴阳为基础的,阴阳是疾病的根源。“善诊者,看色脉,先辨阴阳。”《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中医辨证的要领。“法”是多变的。根据中医的邪气理论,“邪气”没有方形体,没有固定的形象,所以没有办法治疗。“悟”就是医生懂玄学,懂阴阳盛衰,懂往复循环,懂生生不息,懂道之本体。所谓“神清气爽”,就是只有一个人。如前所述,如果只注重西医的定位,而忽视中医的特点,中医的“理”、“法”、“理”就会丧失,中医的医疗之道也会逐渐消失。

应该肯定的是,西医对疾病的准确诊断和中医的定性诊断,使中医理论科学化、规范化,中医辨证论治有章可循,增强了治疗药物的针对性,便于学习、掌握和推广。但由此产生的治头疼医脚疼的现象,背离了中医的基本精神,应该引起重视。

因此,培养优秀中医人才,提高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的关键是一个思维方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