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股票分析

同仁堂(600085)整合更能凸显品牌价值。

1.事件

近日,公司控股的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子公司同仁堂科技(8069.hk)股价大幅下跌。8日收于8.11袁弘港元,股价不及去年同期50%,创5年新低。平淡的中期业绩和全球股市低迷打击了中小投资者的持股信心,势必对控股股东同仁堂的发展战略产生影响。

2.我们的分析和判断

母子公司中期业绩平淡。

如附图所示,同仁堂母公司和同仁堂科技子公司的季度收入和EBIT指数在2008年中期仍然呈现相同的趋势。就销售收入而言,子公司经历了追赶母公司的过程,现在母公司又领先了。在第二季度,母公司的EBIT已经明显高于其子公司。交替领先现象的背后,与国内药品营销环境的大起大落密切相关。目前子公司的拳头品种贡献比较大,母公司的治疗性品种更多。预计母公司将更多受益于社区医疗和农村基本医疗网络的恢复建设。

整合可以凸显品牌价值。

目前同仁堂a股和同仁堂科技的市盈率分别为29倍和9.4倍。2007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8.9%和65,438+03.38%。目前市值分别为68亿元和1.59亿港元。同仁堂母公司和科技子公司* * *享有国药第一品牌,在管理、技术、营销等方面有很多重叠。估值的差异体现了国内投资者对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高度认可。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增加投资者财产性收入的背景下,同仁堂需要在资本运营和管理效率上采取积极措施,释放公司的产业潜力。股市低迷也会给产业投资者带来整合同仁堂公司的时间窗口和低成本筹码,有助于提升a股的公司价值。

上实医药的整合方案值得借鉴。

同仁堂科技和SIC都是在2000年左右登陆香港创业板的。香港市场的低估值是SIC私有化的主要原因。SIC在2003年5月提出的私有化方案,定价为每股2.15港元,较市场价溢价20.79%。至此,市净率为1.6倍,市盈率为15.25倍,总市值约为1.333亿,其中SIIC持股65.96%。2000年后,全球股市的大调整,使得其交易价格徘徊在私有化前的10-13倍左右,不利于SIC打造医药行业资本平台的想法,最终放弃了港股这个平台。我们认为,同仁堂品牌下资产的完整性对于集团费用管理和同仁堂品牌国际化非常重要,a股和h股估值的趋同和合理有利于整合目标的早日实现。

3.投资建议

维持谨慎推荐的投资评级。银河证券预测,同仁堂2008年至2010年收入分别为28.5亿元、310万元和3510万元,净利润分别为2.25亿元、2.73亿元和314万元,每股收益分别约为0.43元、0.52元和0.58元。目前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仅为8.9%,与其品牌价值和医药市场的增长潜力极不相称。我们认为其潜在净资产收益率应该在65,438+07%以上,给予谨慎推荐投资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