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通过舌苔辨别症状
首先看舌体状态
1,韧性:舌质坚硬僵硬,动作不灵,以致语言不清,称为韧性舌。多为热扰心神,舌无所控,或高热伤阴,筋脉失养,或痰阻舌络所致。多见于热入心包、高热伤津、痰瘀互结、中风或中风先兆证。
2、痿:舌无力,不能屈伸,痿无效,称为痿。多为气血不足,阴液不养筋脉所致。可见于气血两虚、热灼津伤、极阴虚等证。
3.舌纵向:舌从口中伸出,难以收回,或无法收回,称为舌纵向。它总是由舌头肌肉的松弛引起的。可见于实热、痰火扰心、气虚证。
4.缩短:舌体紧绷,无法伸展,称为缩短舌。可因筋脉寒凝,舌收缩导致挛缩;痰湿内阻,诱发肝风,风邪挟痰,阻塞舌根;热盛伤津液,筋脉缩窄;气血两虚,舌体失养温。无论是由于虚还是实,都是危急症状。
5、麻痹:舌有麻木,运动不灵,称为舌麻痹。大部分是因为血液上不去舌头造成的。如果舌头无缘无故麻木,那就是心血虚;如果舌头麻木并不时颤动,或有中风症状,则为肝风内动之证。
6.颤抖:舌头振动,不能自主运动,称为振舌。多为气血两虚,筋脉失养,或极热伤津所致。可见于血虚生风证、极热生风证。
7.歪斜:舌向一侧倾斜,舌体不直,称为歪斜舌。多为风邪于络脉,或风痰阻络所致,也有一部分是脏腑风邪所致,但由于一侧经络筋脉受阻,病侧舌肌弛缓,所以总是偏向健侧。多见于中风综合征或中风先兆。
8、吐:舌头常伸出口腔为“吐舌”;如果舌头没有停止舔上、下、左、右嘴唇,或者舌头稍微伸出口腔,就会立即收回,这就是所谓的“得舌”。这两种病都叫吐舌,都是心脾内热,燃烧津液,使筋脉绷紧,经常抖动所致。舌头扭曲在智力迟钝的孩子中是常见的。
第二,舌神
1,厚度:厚度以“见底”和“无底”为基础。透过舌苔隐约可见舌质的地方,就是底部,就是薄苔。由胃气所生,属于正常舌苔,常见于本病,多因发病初期或表面有邪气,病情较轻。如果透过舌苔看不到舌头,那就是无底,就是厚苔。多为邪气入内,或胃肠郁结,病情严重。舌苔薄而厚,多为阳性无敌,邪气由表及里,病情由轻转重,是病情发展的表现;舌苔由厚转薄,多因正气回归,内郁之邪得以消散,病情由重转轻,病情消退。
2、润泽:舌质润泽,干湿分明,润泽。表明体液未受伤;如果水太多,就会湿滑,甚至舌头会滴水,这就是滑苔。是湿冷的反映,多见于阳虚痰饮证。如果希望枯竭。氨里没有津液,是干苔,津液无法进行所致。多见于热伤津液、阴不足、阳虚水不溶津液、燥伤肺等证候。舌苔由润转燥,多因燥伤津液,或热耗津液甚多,说明病情加重;舌苦由燥转润,多因燥热渐退,津液渐复,说明病情有所好转。
3.烂腻:苔厚颗粒厚疏松,形似豆腐渣堆积在舌面,可擦去,称为“烂苔”。由于体内阳热过盛,蒸腾胃中浊气上溢,常见于痰饮、食积,有胃肠郁结之证。苔藓颗粒细密,擦不掉也刮不掉。上面膜覆盖一层不一样的油腻粘液,称为“腻苔”,是脾郁湿盛,阴邪抑阳所致。多见于痰饮、湿滞。
4、脱皮:患者舌上有苔藓,突然全部或部分脱落,且脱落处见底,称为脱皮苔藓。如果完全剥掉,不会长出新的苔藓,光滑如镜,称为镜舌、滑舌。是胃阴衰竭,胃气伤重,无生发之气所致。无论是什么颜色,都属于胃气将尽的危险。如果舌苔剥离不完全,剥离处光滑,残留斑点斑驳而留,称为花剥,是胃气阴两伤所致。舌苔从有到无,是胃气阴两虚,正气渐衰的表现;但舌苔被剥掉后,薄而白的苔会复活,这是邪不胜正,胃气逐渐恢复的好兆头。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舌苔是长还是淡,都以逐渐变化为好。如果舌苔突然长退,多半是突变的征兆。
5.有根苔和无根苔:不考虑苔的厚薄,如果紧贴舌面,似乎从舌上生出的就是有根苔,也叫真苔;苔若不实,似浮于舌上刮去。如果不是生在舌头上,就叫无根苔,也叫假苔。根苔表明虽然邪气盛,但胃气未衰;无根苔说明胃气已衰。
第三,舌色
1,舌淡白
淡白舌比正常舌淡,又称淡舌。虚寒证或气血两虚。淡白舌正常肥厚,舌面润泽湿润,有明显的浮肿压痛,舌边有齿痕,常见于阳虚寒证。如果舌体与正常大小相近,或略薄,舌面湿润但不充满津液,可见于气血两虚证。根据红、白舌色所占比例的不同,淡白舌可分为两类。与正常人相比,舌色略淡,但仍偏红,虚证仍较轻;如果舌色干白,血色全无,甚至嘴唇、牙龈苍白,则虚证更严重。淡白舌的舌苔以白苔为主,也可见到黄苔,但没有苔就不会被剥去。淡白舌的形成与贫血、组织水肿、微循环障碍有关。阳气不足,使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减弱,或生化血液的功能减弱,使血液不能充分运行于舌体,导致舌质淡白。淡白舌可见于贫血、慢性肾炎、营养不良、肝硬化腹水、癌症等疾病。
2、舌红
红绛舌多主热证,鲜红舌为红舌,绛舌为绛舌,绛舌多由红舌发展而来。其舌体一般薄而平,表面干燥,并伴有舌裂、脱皮、无苔等变化。,而且还可以有点刺,同时可以看到白毛,黄毛,黑毛,不过大部分是黄毛。舌红,颜色鲜艳,舌面有刺或红点,干裂,舌苔白而干,或黄而粗糙,焦黑,可见于外感热病的极端阶段,即气二烧或气分血,属实热。
绛舌暗而不亮,舌苔少,或鲜红色无苔,或有裂纹,可见于内伤阴虚津亏证或外感热病(下焦病)后期,属虚热所致。绛舌的形成与高热、脱水、维生素缺乏、昏迷、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由于阳热亢盛,气血运行迅速,舌脉充盈,舌色鲜红或绛红。舌红可见于急性感染、癌症、结核病、肝病、甲亢等疾病。
3、舌质青紫
即舌体部分或全部呈青紫色。紫舌就是紫舌,属于热。舌淡紫带蓝,性寒。舌质青紫带燥为热证,舌质青紫带湿为寒证。全舌呈蓝紫色,即全舌呈均匀的蓝色或紫色,或红中带蓝的蓝紫色(紫中带蓝),或淡红色中夹杂蓝色(蓝色多于紫色)。局部舌体呈青紫色,即舌的一侧或两侧呈条状或斑片状青紫色,或舌尖处仅出现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点状(也称瘀斑舌)。
舌质紫,舌苔黄、干、裂,或舌质紫肿有红点,或焦紫刺如草莓,多由红舌苔转化而来,是热毒的内涵。全舌淡紫带青滑,舌质薄而薄,或舌质淡紫,两侧带青紫色条纹,多由淡白舌转化而来,寒邪直中,阴盛阳衰。舌质青紫暗,或舌边青紫,或全舌青紫,或舌尖散斑片状瘀血瘀斑,为瘀血阻络。蓝舌病的形成与静脉淤滞、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增加、微循环障碍、缺氧、毛细血管变形等有关。,可见于肝胆、心血管系统疾病。青紫舌多为气血凝滞所致,气血运行不畅会导致舌内出现青紫血络。
第四,舌形
1,粗硬干涩收敛称为舌衰老,多为经验性。舌体细嫩、胖乎乎、细嫩的叫压痛,多为虚证。
2、胖舌,舌体比正常大,舌苔满口,是水痰所致。舌淡白胖嫩,舌苔淡,为脾肾阳虚,水湿凝滞;舌红胖,舌苔黄腻,属湿热浊。
3、舌苔薄而薄,舌质淡则气血两虚,舌质红则阴虚火旺。
4、刺舌,点是在舌面凸起红星,有点叫红星舌,是热毒入血所致,可见于热病极期。刺是舌面的软硬颗粒,高如刺,不易触及。也是热病中热毒过盛的标志。点刺的变化多见于舌边和舌尖。
5、齿舌,又称齿舌。舌上有齿痕,常见于胖舌,因脾虚或湿。
6.裂舌的舌面呈现各种形状,有深浅不一的明显裂隙。正常人约0.5%有先天性裂舌,但无其他症状和舌像异常。舌裂多为阴虚血虚所致,也可见于脾虚湿盛。裂舌也指舌苔开裂,多见于外感发热的极期。
7、舌下络脉青紫,舌尖倾斜,舌根舌系带两侧有两条血络。正常情况下没有分支和瘀点,如果是青紫,多为气滞血瘀证。此外,还有很多舌病,也可以通过检查舌形来了解。
舌苔有哪些表现?
1,白苔:一般表现为表证、寒证。中医认为舌苔薄、白、润,是正常人的舌苔。同时,薄而白的苔也意味着病在体表而不在体内。舌苔薄白太滑,多见于表寒证。苔薄、白、干,表示表热证或感燥邪。舌苔白、厚、干,代表湿、浊、热伤津液。舌苔上覆盖着白色的苔,摸上去并不干燥。称为“粉白衣”,意为瘟疫。
皮毛白而干,称为“糙苔”,多见于温病。舌淡,苔白滑,代表寒证或寒湿证。舌苔白滑粘,见于痰湿或湿困脾者体内。舌苔白滑烂,积热于胃腑。如果皮毛如雪花般洁白干燥,则称为“雪花苔”,说明脾寒。舌、口被衣服覆盖,出现霉斑或糜烂斑,是胃气下降,脏气危害。
2、黄苔:黄苔为主热证。如果舌苔薄、黄、干,就会充满热气,津液受损。黄苔干燥多刺,舌质干裂,表现为上火极烈,津液伤重,脏腑大热。舌苔厚腻,多因痰热、食积或湿热所致。舌苔黄滑润,显示阳虚。
3、灰苔:主卡。皮毛薄滑,多因内抗寒湿,或痰饮。皮毛灰干,为热病或阴虚火旺。
4、黑苔:黑苔多由黄苔或灰苔转化而来,说明病情极其严重。苔黑而干,是热津不足所致。舌尖苔黑而干,满是心火。涂层黑滑,极为丰富的阳虚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