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囊肿的原因

问题1:肝囊肿形成的原因5分。肝囊肿是肝脏中的“水疱”。近年来,随着超声、CT扫描等影像学检查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肝囊肿的临床检出率逐渐上升,已成为一种常见病。

大多数肝囊肿是先天性的,是由肝内胆管或淋巴管发育障碍引起的。胚胎发育期间,多余的胆管退化,不与远端胆管相连;如果肝脏内多余的胆管没有退化吸收,并以分段、囊状的方式逐渐膨胀成囊肿。囊肿可以是单发的,也可以是多发的,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径可达10 cm,最小的只有几毫米,多数发展缓慢或发展到一定程度停止。

我们采用穴位埋线结合中药内服的方法,效果相当好。

问题2:肝囊肿是怎么引起的?你提供的信息很少,很难详细分析。简单介绍一下这两种病,供大家参考。肝囊肿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疾病之一。虽然是占位性病变,但不是肿瘤。肝囊肿分为寄生虫性囊肿和非寄生虫性囊肿。寄生虫性肝囊肿是由寄生虫引起的,如牧区的包虫病。非寄生虫性肝囊肿最常见,临床肝囊肿主要指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肝囊肿有:(1)血肿和变性囊肿;(2)淋巴囊肿;(3)胆管梗阻引起的潴留囊肿;(4)囊性腺瘤。其中以潴留囊肿最为常见,多由炎症、水肿、疤痕、外伤、穿刺等原因引起。临床病例多为先天性肝囊肿,由胚胎期肝脏内胆管或淋巴管发育异常引起。肝囊肿主要靠影像学诊断,超声检查最重要。b超对肝囊肿的检出率可达98%。在定性方面,超声检查比ct更准确。肝囊肿一般不会引起肝功能异常,实验室检查对肝囊肿的诊断价值不大。肝囊肿的b超或CT诊断非常可靠,一般不需要做太多的检查。发现肝囊肿后,要抽血检查甲胎蛋白,排除肝癌。肝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通常为单发,多发生于肝脏右叶,约10%为多发,可分布于肝脏一叶或两侧。肝脏内的血管瘤表现为暗红色或蓝紫色囊性隆起,分叶状或结节状,质软可压缩,多数与邻近组织界限清楚。肿瘤由充满血液的血管组成,血管腔明显增大。血管瘤形成的原因不明。有人认为是肝脏血管结构发育异常所致,也有人认为与雌激素水平有关。

问题三:肝囊肿是怎么形成的?又有哪些注意事项?肝囊肿一般是先天性的,具体原因不太清楚,但不会影响正常生活,没必要关注。定期检查肝功能就行了。

问题4:肝囊肿是怎么引起的?肝囊肿的发生归因于异位胆管。Moschcowitz在1906研究胎儿肝囊肿时,在囊壁上发现异位胆管组织和矩形上皮细胞衬里。这种囊肿起源于肝内迷走胆管或肝内胆管与淋巴管发育障碍,导致管腔内容物停滞。近年来,有人提出获得性肝组织有退行性改变。

肝囊肿因生长缓慢,可长期或终身无症状,往往在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其主要临床表现因部位、大小、数量、是否压迫邻近器官、是否有并发症而异。单纯性肝囊肿相对少见,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 4。约20%的患者有症状,最常见的初始症状是腹围增大。最初的症状可以在任何年龄开始,但大多数发生在20-50岁。其他常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下:

1.胃肠道症状

当囊肿增大压迫胃、十二指肠、结肠时,可引起餐后饱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

2.腹痛

大而重的囊肿可引起上腹部不适、隐痛或轻度隐痛。突然剧烈疼痛或腹膜炎的症状和体征提示并发症,如囊肿出血或破裂,并可能出现寒战和发热。

3.腹部肿块

发现腹部肿块是许多患者的主要首发表现。

4.偏见

肝门附近囊肿可通过压迫肝管或胆总管引起轻度黄疸,其发生率较低,仅出现在约5%的病例中。

5.身体检查

主要标志是腹部触及随呼吸运动的肿块。肿块表面光滑,通常较硬,仅部分呈囊状,有波动感。它的位置取决于囊肿的位置,但大多数位于右上腹。

问题五:肝肾囊肿的病因1。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过去被称为成人多囊肾病。ADPKD是最常见的多囊肾病,遍布全球,男女机会相同,发病率约为1/200 ~ 1/1000。主要特征是肾囊肿的发生、增大和增加。常伴有肾外囊肿,尤其是肝脏。其他器官包括胰腺、卵巢、胃肠道和大血管。病程长,发展慢,40岁前一般无症状。临床表现分为肾内和肾外两大类:(1)肾脏表现多样,由肾囊肿生长增大所致。1.腰腹部疼痛最常见,表现为胁肋、腰部或腹部疼痛。可以是持续性的,也可以是间歇性的,程度较轻,以疼痛为主。如果有剧烈疼痛,就要考虑是否有肾结石引起的囊肿破裂或肾绞痛。2.尿常规异常主要表现为血尿或蛋白尿。早期症状之一。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这种现象在50%以上的患者中均有发现,尤其是肾脏肿大和高血压的患者。几乎所有病例都有蛋白尿,大多是轻度和持续性的。尿路感染时,尿液中可出现白细胞甚至脓细胞。3.肾功能减退表现为多尿和夜尿,但程度较轻。它可以在早期表现出来。后期可能出现脱盐性肾炎。肾稀释功能和硬化功能通常是可及的。4.50% ~ 60%的高血压患者是在治疗过程中产生高血压的。大多先于肾功能不全,加速日后肾功能的进展。研究表明,ADPKD的高血压主要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系统)的亢进有关。此外,还发现醛固酮活性高于同水平的R-A系统。5.大约50%的肾功能损害患者有肾功能衰竭。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加。大量资料表明,ADPKD1基因具有早期临床表现,男性高血压、血尿、大肾患者易出现肾功能不全,进展为尿毒症。(2)肾外表现ADPKD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累及肾脏以外的其他器官。肝囊肿最常见,约占总数的50%,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囊肿的数量和大小也逐渐增大。囊肿呈球形,通常是单腔的。有些病人的肺门区会出现纤维化。然而,肝功能损害是罕见的。女人很容易卷入。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巨大肝肿大的症状,如腹痛和呼吸困难。偶尔会感染肝、肾囊肿。胰腺囊肿的发病率约为65438±00%,5%的患者有脾囊肿、甲状腺囊肿、卵巢囊肿和附睾囊肿。动脉瘤也是重要的肾外表现,如颅内动脉瘤、主动脉瘤或胸主动脉瘤。其他肾外表现有:①心脏瓣膜疾病:二尖瓣、三尖瓣脱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②食管裂孔疝、肠憩室腹股沟疝等。由于囊内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异常增加,可出现红细胞增多症,或终末期ADPKD患者贫血程度较其他原因引起的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轻。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病(arpkd),又称婴儿型或儿童型多囊肾病,是一种罕见的疾病。75%的儿童在分娩后几小时到几天内死亡。过滤新生儿期15岁患者生存率为50% ~ 80%。常伴有肝脏病变。这种疾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最近在6号染色体上发现了异常基因。新生儿和围产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肾脏,而婴儿或儿童期的症状主要表现在肝脏,在较大的儿童和成人患者中很少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尿路感染、尿液浓度降低和酸化。90%的孩子有高血压和发育不良。肾功能衰竭时,有贫血、肾性骨病等尿毒症表现。肝脏表现包括肝肿大、脾功能亢进、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孩子常有羊水过少和难产史。重症患儿出生时有呼吸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