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骨坏疽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骨坏疽的病因病机5骨坏疽的症状5.1急性骨坏疽5.2慢性骨坏疽6需要与骨坏疽鉴别的疾病6.1流注6.2痰7坏疽的治疗8。辨证施治8.1湿热痹阻8.1症状8.1.2辨证分析8.1.3治疗8.1.4方剂治疗8.2热毒过多8.2.1。症状8.2.2辨证分析8.2.3治疗8.2.4方剂治疗8.3脓毒症和骨侵蚀8.3.1症状8.3.2辨证分析8.3.3治疗8.3.4方剂治疗8.4气虚瘀毒9外治法654 38+00西医治疗10.1抗生素10.2支持疗法10.3外科治疗65438

2英文参考化脓性骨髓炎【中医术语审定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附骨脓肿[中医术语审查委员会。中药术语(2013)]

化脓性骨髓炎[中医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13)]

3.总结骨附着脓肿、骨痈、坏死骨。是指毒邪深入侵袭,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1]。这是无头坏疽。表现为四肢长骨,局部肿胀,筋附骨,推之不直,痛彻骨髓,崩后流脓,闭合困难,窦道形成,伤筋动骨。《备急千金方》云:“因未破,附骨而成脓,故名附骨。”

附骨坏疽根据发病部位不同有不同的叫法:如果生于大腿外侧,称为附骨坏疽;生于大腿内侧,称为骨坏死;仅生于股骨的称为股骨和胫骨坏疽等。虽然病名不同,但发病部位都在四肢长骨,病因、证候、治疗基本相同。

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1]。

4.疖、疖、痈发病后因治疗护理不当而致坏疽的病因病机;或麻疹、猩红热、伤寒等疾病,患者肝肾亏虚,气血两虚,湿热毒盛,深入人内,滞留筋骨,阻滞经络,气血不和,血液凝固,毒素聚集形成坏疽。

或因外伤,特别是开放性骨折,局部骨伤,继发感染邪毒邪热,以致经络不通。血液让骨骼和肌肉陷入困境。

《伤寒论》卷三十二:“痈附骨,亦因体挟热,风凉所致。风寒于筋,与热风相争,近于骨而成痈。其形无头,但肿阔,皮薄有光泽,谓之骨痈。”它是由深入骨骼的致病因素引起的[2]。

《邪气郁结论》(卷三十三):“附骨疽者,必风消,风热相争,又遇寒湿,或夏露秋卧寒折,风热郁结,附骨生疽。大节我高兴,老公和产妇高兴老鼠的xx髂头和xx膝,宝宝嫩,也别扭。”

《外科精要》卷上说:“夫生坏疽者,深于毒气。附骨。”

5骨坏疽的症状有:起病突然,全身乏力、疲倦,继之以畏寒、高热、出汗,但热度不减,进食少,苔黄腻,脉红,甚至恶心呕吐,患处痛如锥状,红肿热盛,拒按,活动受限等。[2].

5.1急性骨附着急性骨髓炎为病名[3]。指急性起病,寒战高热,局部肿痛,或脓肿形成阶段出现坏疽[1]。急性坏疽常发生于四肢长骨,局部肿胀,以筋粘骨,推之,痛彻骨髓,溃后滴脓,不易闭合,可成为窦道,损伤筋骨[3]。

5.2慢性骨附着脓肿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是该病的名称[4]。指因急性期延长或开放性骨折中毒引起的骨附坏疽,表现为窦道形成、脓液排出或死骨[1]。慢性坏疽常发生于四肢长骨,局部肿胀,以筋粘骨,推之,痛彻骨髓,溃后滴脓,不易闭合,可成为窦道,损伤筋骨[4]。

附件坏疽的诊断

骨坏疽常见于2 ~ 10岁的男孩。多见于四肢长骨,发病部位主要是胫骨,其次是股骨、肱骨和桡骨。

发病突然,先全身不适,畏寒,高烧39℃-40℃,口干、发红和便秘;一开始患肢疼痛刺骨,1-2天不能动弹。其次是皮肤发红和微热,脂肪肿胀和骨骼肿胀。如果发生在大腿,肿胀不易察觉,病骨端有较深的压痛和叩击痛,可作为本病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化脓发病后3-4周左右,此时体热持续,局部颜色红肿,骨骼肿胀明显。化脓后脓液先浓后稀,滴个不停,不好闭合就成了窦道。患部可触及粗大凹凸不平的骨头,用药线或探针探查,常可触及粗糙死骨。这时候就会转为慢性坏疽。之后常复发,化脓,瘘管长期不愈,或时愈,鼻窦周围常并发湿疮、脓疱、色素沉着。鼻窦凹陷,死骨可能是一大块,也可能是几小块。小的往往能自己排出,大的不能自己排出。伤口只有在死骨排出后才能愈合。

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高达30X1,中性粒细胞80%-90%,血沉加快,血细菌培养常阳性。99m锝-—MDP,’?镓骨显像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发病后2周左右x线片常可见骨骺处模糊区和明显的骨膜反应,并可见到囊性软组织影。数周后,可出现骨破坏、周围骨萎缩、形成死骨和空壳的影像,然后可见硬化的死骨阴影。与X线检查相比,CT检查能明显更早地发现病灶,并能清楚地显示软组织的变化,确定炎症的部位。

6.需要与坏疽鉴别的疾病6.1。流动发生在深层肌肉,没有肌腱附着在骨头上;它有一个地方没有痊愈,在别处崛起的特点;一般溃烂后骨骼不会受损,所以病程较短,愈合较快。

6.2痰饮通常发生在骨骼和关节之间;起初局部和全身症状不明显;缓慢化脓,约6个月至1年以上;塌陷后脓液清澈稀薄,里面有絮状物质。它经常会导致残疾。

7坏疽的治疗在坏疽初期,如果脓液未排尽,应以消除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选用仙方活生汤、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等。,局部涂抹黄金粉或双柏粉;如果脓液已发展但未溃烂,则应以支持为主,托里要穿透脓液。只能加减托里消毒饮,部分切脓排出,或采用其他方法治疗[2]。

若寒热来去,宜清热燥湿,化瘀通络,可选择仙方活生汤或和星消丸内服。

若脓成或已成,宜清热燥湿,扶毒养胃,内服黄连解毒汤加味;如果患者看到气血两虚的症状,就要补血补气,然后选择八珍汤或者十全大补丸。如有脓液产生,应切开引流;如果看到疮内有死骨形成,要用手术钳将烂骨取出;若形成窦道,宜手术扩创,去除窦道硬壁,用药捻引流;若伤口红润,脓液将尽,则改敷生肌散闭口。

8.1湿热痹阻证是指湿热痹阻,表现为畏寒高热,患肢骨痛,不能活动,其次为局部肿胀,皮肤颜色不变,灼热,患肢有明显的骨压痛和叩诊痛,舌苔黄,脉数。

8.1.1症状有:起病突然,患肢刺骨疼痛,脂肪肿胀,骨肿胀,皮肤微红微热,按之有灼热感;畏寒高热、头痛、食欲不振、口干、面红;舌红,苔黄腻,脉滑。

8.1.2辩证分析:湿热邪蕴于骨,使经络不通,气血凝滞,不通则痛,痛则要命,骨肿则肿;湿热毒郁于筋骨,病性较深,故皮肤微红微热;湿热郁结,善恶之争,所以畏寒高热;头痛,厌食,口干,舌质深蓝,舌红,苔黄腻,脉滑,都是湿热瘀阻的症状。

8.1.3清热利湿,化瘀通络法治疗。

8.1.4仙方活命汤、五参汤方剂治疗。

8.2热毒炽盛型附骨剥夺是指热毒过盛,常见于发病后约1 ~ 2周,表现为持续高热、四肢肿胀、剧烈疼痛、皮肤发红、灼热、流脓、舌苔黄腻、脉数。

8.2.1症状约1 ~ 2周后开始,高热持续,患肢肿胀发红,疼痛剧烈,皮肤发红、灼热,有波动感;舌红,苔黄,脉数。

8.2.2辨证分析,湿热毒蕴日久,化为热,热毒蕴于骨,局部气血凝滞,故患肢肿、红、灼;热胜于肉烂,肉烂为脓,故局部疼痛剧烈,有波动感;热毒炽盛,故高热;舌红、苔黄、脉数是热毒过盛的标志。

8.2.3清热利湿、养毒之法。

8.2.4黄连解毒汤、五参汤的方药治疗。

8.3脓毒蚀骨型骨附着脓肿是指脓毒血症引起的骨侵蚀,塌陷后急性症状逐渐减轻,脓水淋漓,患肢肌肉长时间萎缩,可触及粗骨。用探头检查时,常可摸到粗大的死骨,可伴有乏力、精神疲劳、头晕、心悸等。

8.3.1症状:塌陷后渗漏,脓液淋漓不尽,迁延不愈,或时有愈合,患肢肌肉萎缩,可触及粗骨,探头检查常可触及粗死骨;伴有精神疲乏、面色苍白、头晕、心悸、低热;舌红,苔薄白,脉细。

8.3.2辩证分析认为,脓液产生于气血,脓液久流而邪毒久留,耗伤气血,导致正气亏损,邪毒缠绵,故久不愈而脓液淋漓不尽;气血不足,脾胃虚弱,气虚乏力,故精神疲乏,面色苍白,头晕心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是气血亏虚的标志。

8.3.3治疗方法调理气血,解毒祛湿,

8.3.4托里消毒粉的处方处理。

8.4正气亏虚、毒瘀互结型的骨附着缺失,是为了纠正虚损、毒瘀互结,从而自行爆裂或切排脓液,脓液变浓、腐臭,退热、疼痛缓慢,或流脓、持久。坏疽的常见症状是形成死骨,难以逃脱,伴有虚热、盗汗、腰膝酸软、舌淡、舌苔白、脉细[1]。

外治初期,外用金霜或玉膏,用夹板固定患肢,减轻疼痛,防止病理性骨折。化脓期应早期切开引流,用七散丹或yk丹线引流,外用红药膏或冲和膏。化脓用生肌散、白玉膏换药。

已形成窦道者,用千金粉或乌乌丹药线腐蚀,待创面扩大后,用巴尔丹药线、太乙膏或红油膏覆盖创面,也可用于手术清创。

10西医治疗10.1抗生素根据患者病情给予足量有效的抗生素。首选青霉素类,然后根据血培养或穿刺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体温下降后应继续使用抗生素2周左右。

10.2支持疗法,适当补液;补充多种维生素;根据病情需要,可给予少量多次输血,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10.3对窦道持续存在、骨内有脓肿形成、死骨过大或无法自行排出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单纯病灶清除、蝶形手术、病灶清除后带蒂肌肉组织填充骨腔、带血管蒂或吻合血管的骨皮移植等。,在病灶清除的基础上也可酌情选择封闭式持续冲洗吸引疗法。

11坏疽患者的日常保健1。急性期患者应卧床休息,患肢必须用夹板或石膏支撑固定,防止病理性骨折,减轻疼痛。

2.强化营养快速去腥发。

12关于无头坏疽(无头坏疽;化脓性骨髓炎和关节炎)是这种疾病的名称[5]。指骨关节间的化脓性疾病[1]。相当于化脓性骨髓炎和化脓性关节炎[1]。多为毒邪、寒凝、气滞所致[5]。

无头坏疽(无头坏疽;化脓性骨髓炎和关节炎)是这种疾病的名称[5]。指骨关节间的化脓性疾病[1]。多为毒邪、寒凝、气滞所致[5]。无头坏疽可形成瘘管;如果发生在长骨,会损伤更多的骨骼;发生在关节处,容易造成畸形。

《外科辨证论治大全》说:“外阴坏疽之形,为外科最凶险之症,根盘坚硬,肤色相同,或痛或不痛。”

临床常见的附件骨坏疽和环状坏疽是无头坏疽的代表疾病。

无头坏疽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