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吃补品要小心,不要出错。

很多准妈妈都知道,自己怀孕后,自己或者身边的亲人都会迫不及待的去吃辅食。但是滋补品很精致。如果不根据孕妇体质进补,会让你不健康。

孕妈妈进补不是越多越好,怀孕期间,食补可以比药补更好。

一、孕期进补不是越多越好。

1,缺什么,遵医嘱。

孕妈妈既然知道自己怀孕了,就要科学安排每次怀孕的进补计划。首先,孕妇需要增加的营养素主要是热量、蛋白质、脂肪、各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这些营养素在平时可以供给的食物中基本都有。对于某些营养素严重缺乏的孕妇,当食物不能满足需要时,就必须通过补充剂来补充。

2,胎儿太大,母婴辛苦。

当然,如果孕期补充的营养过大,还有一个最大的后果,就是在孕妈妈肚子里养出一个超大的宝宝。巨婴不利于产妇生产,增加了母婴死亡和患病的概率。医院一般建议剖腹产。

二、孕期进补的注意事项

1,食补比药补好。

对于孕妈妈来说,食补是最好的营养法则。无论广告中的代言人说得多么诱人,孕妈妈们也一定要记住,那些补品是经过层层加工的,到你手里的时候接近于零。所以没必要买很多滋补品来护理孕妈妈。

2、进补需要以体质为基础。

对于孕妈妈来说,孕期吃羊肉、牛肉、鳗鱼、板栗有温阳益气的作用,但不适合阴虚体质的孕妇。海参、百合、银耳、甲鱼对阴虚血热的孕妇有好处,对阳虚的孕妇没有好处。所以,如果你选择一种偏暖或偏凉的食物,就要注意一个质的属性。

3、进补重在营养均衡。

孕期进补重在营养均衡,配方合理。很多孕妈妈因为妊娠反应或者挑食,孕期不吃这个不吃那个。结果就是孕妈妈补充的营养素过于单一,不利于胎儿的发育成长。

三、孕期进补方法的常见误区

错误1:服用大量人参。

人参是滋补品,孕妇不宜食用。由于人参中含有多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和血管的化学成分,可使人体产生广泛的兴奋作用,其中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可导致使用者出现失眠、烦躁、不安等不适症状,影响孕妇的休息质量。另外,人参有降压、抗利尿作用,容易导致孕妇血压升高,水肿加重。从胎儿的角度来说,胎儿对人参的耐受性很低,孕妇摄入过多人参可能会造成死胎。

错误二:大量吃桂圆保胎。

中医认为“产前宜凉,产后宜温”,因为大部分女性怀孕后阴虚血亏,内热较重。如果他们吃了过多温热的桂圆等食物,很容易火上浇油。严重者可有先兆流产或早产症状,如红漏、腹胀等。

错误三:使用温热的春药。

鹿茸、鹿角胶、核桃仁、胎盘等品性温养阳,会滋生上火,耗阴伤津,孕妇不宜服用。如果真的有必要,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孕妇可以本着“临产前凉”的原则,酌情选择补品和滋补品。

错误4:经常服用人参蜂王浆、人参丸、包公等滋补品。

再好的补药,也会经过人体的代谢过程,增加肝肾的负担,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对孕妇和胎儿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一些孕妇为了营养而随便服用大量的蜂乳,就会导致严重的腹泻,最终流产。经常使用人参蜂王浆、人参丸、宫廷珍宝等。,会损伤孕妇和腹中胎儿。此外,蜂王浆中含有雌激素,可能会导致日后性早熟。

错误五:盲目吃药膳

我国传统药膳绝不是食物和中药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中医辨证食疗理论指导下,由药物、食物、调料精制而成的,既有药用功效,又有食用美味,用于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特殊食品。如果没有医学知识,盲目制作或食用药膳补品,必然会误入歧途。

比如临产孕妇吃黄芪炖母鸡,容易造成难产。这是因为黄芪有“强筋骨、长肉补血”的作用,而母鸡本身就是高蛋白食物,起到滋补增效的作用,使胎儿骨肉生长过快,造成胎儿过大,难产。黄芪有利尿作用。通过利尿,羊水相对减少,从而延长产程。

错误6:热食偏食

孕期不宜多吃热性食物,即使是水果,也要吃性平性凉的东西,如西红柿、梨、桃等。值得注意的是,任何食物都要按照均衡饮食的原则来准备,不宜暴饮暴食,否则容易导致营养过剩。

错误7:过量补充维生素A和D,过量补钙。

过多的鱼肝油和维生素D会引起食欲不振、脱发、维生素C代谢紊乱等。如果需要补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孕妇过量补钙可能导致胎儿高钙血症。一般来说,从日常的鱼和蛋中摄取就足够了。

错误八:吃动物胎盘保胎。

有的孕妇平时一点磕绊就觉得身体不适,就让医生给她打人流针,有的则信奉“吃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四处寻找动物胎盘来补。

其实要不要打人流针是有严格的诊疗标准的。避孕针补充黄体酮,动物的胎盘和卵巢中也含有黄体酮。当孕妇有少量出血和其他流产迹象时,这种激素可以稳定妊娠。但如果在没有流产警告的情况下使用合成孕激素类药物,一旦过量,可能会影响胎儿生殖器官的发育。

错误9:多吃山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