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中药处方,三个

夏天天气热出汗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有点不一样,就是经常出汗,就是我们经常容易出汗,更有甚者,我们只是把汗擦干净,然后再出来。

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你要注意了!这是来自健康的警告。

《黄帝内经》记载“五脏化液,心为汗。”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也提到“汗出于心,血在内,汗出于外。”明确指出出汗过多会伤津耗能,导致精神疲乏、面色苍白、四肢无力、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等阴阳失调的症状。

在中医学中,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了对多汗现象的描述。《内经》说“不论困倦,因工作自然出汗,称为自汗。”历代医家以此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体内阴阳失衡,原因不稳是多汗的关键。

临床上看到,多汗患者往往分为虚实两种,但无论是虚实,长期忽视或久愈,必然损伤气血,甚至牵连其他脏腑。比如一开始实证导致的自汗,长期会因实致虚,导致虚实夹杂;虚证多汗的根源在于五脏气虚,正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说:“然而五脏之气皆先虚,而后汗出,属五脏。”长期多汗会导致津液流失,气血亏损,或因津液耗阴而虚火,迫使津液外泄,从而导致病程迁延,病情加深。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汗液中约98%是水,剩下的1%-2%是少量的“毒素”。出汗过多,容易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血液粘稠,引起头晕、头痛、中暑。

所以,经常大量出汗的人,其实是内脏有问题的表现。如果我们不重视它们,过多的出汗会进一步加重对器官的损害。久而久之,多汗会伤气伤阴。

其中,发汗的病因病机尤其与脾胃密切相关。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脾胃主运化,食物和水的运化取决于脾胃的功能。所以中医也有“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如果脾胃异常,一方面是气血生化不足,导致其他脏腑异常,如心血不足,那么就可能出现心悸、失眠;肝血不足可表现为烦躁不安,头晕目眩,口干口苦,两侧隐痛。

另一方面,脾胃出了问题,体内的气升降失常,导致气随津液排出,不仅导致持续自汗,还可引起气短、说话懒言、精神疲劳等症状。严重者脾气抑郁,可出现饮食减少、少食困难、经常腹泻、腹胀。

其次,在金木的五行水火土中,土能降火,脾属土。如果厚土降火,虚火是可以控制的。如果没有虚火迫使津液外泄,汗就会止住。

《内经》说:“治病求本”,长时间出汗,其病因关键在于一开始不重视,导致久汗伤津液,影响气血,气血不足,脏腑失调。所以治疗也是从调理气血津液入手。

因为气血津液都产生于脾胃,所以调理脾胃才能止汗。临床常用沈凌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剂,或合用健脾益气、固表止汗。

其中,沈凌白术散一般用于脾虚湿盛。本方既能渗湿健脾,补充衰竭的气血津液,又能益气固表,固土生金,强身止汗。补中益气汤多用于脾虚气滞型自汗证。香砂六君子汤擅长调理脾胃气虚、湿阻痰积,故多用于后期调理。使脾气健硕,津液可固,自汗可治。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这些经方对脾胃病引起的各种症状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发生了变化,异常出汗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另外,很多人早就期待出汗可以帮助“排毒”。但多汗其实是脾胃失调,气血津液运行不正常造成的。脾胃是人体的根本,脾胃学说也说脾胃受伤导致百病。所以,当出汗出现异常时,即使有其他症状,也要认真对待。

希望更多的朋友能从以上相关表达中受益,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以点击我的头像发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