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五味子的功效与作用

五味子

(经典)

名称不同,如盾叶薯蓣(二熊)、宣和(乌普本草)、回鹘(别录)、乌梅子(辽宁主要药材)。

其来源是木兰属植物五味子的果实。

植物形态五味子,又名:藤、花椒。

落叶木质藤本,长达8米。茎皮灰褐色,皮孔明显,小枝褐色,稍有棱角。叶与纤细的茎互生;叶片薄,膜质;卵圆形,宽倒卵形甚至宽卵形,长5 ~ 11厘米,宽3 ~ 7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宽楔形至圆形,边缘有小齿,顶部绿色,底部淡黄色,有香味。花是单性的,雌雄异株;雄花有长花序梗,花被6 ~ 9,椭圆形,雄蕊5,基部合生;雌花有6 ~ 9片花被,雌蕊多,螺旋状排列在花托上,子房倒梨形,无花柱。授粉后,花托逐渐伸长成穗状。浆果球形,直径5 ~ 7毫米,成熟时深红色,含1 ~ 2粒种子。花期为5月至7月。结果期为8-9月。

生于阳坡混交林,与其他植物纠缠在一起。分布于东北、华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

采集初霜,待果实完全成熟时采摘,摘去树枝和杂质,晒干;存放在干燥通风处,防止霉变和虫蛀。

药材的干果略呈球形或扁圆形,直径5 ~ 8毫米,果皮鲜红色、紫色或暗红色。它是油性的,有不规则的收缩。果实是软的,并且数量不变的果实粘在一起;含1 ~ 2粒种子,肾形,褐色,有光泽,坚硬,果仁白色。果肉较弱,比较特殊,吃起来很酸。种子破碎后,又香又苦。紫色、粒大、肉厚、油亮者优先。

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地,商品俗称“五味子”。

还有一种叫“南五味子”,也叫“西五味子”,主要是植物五味子的果实(见“雪藤”)。它的果实小,红色,皮厚,肉薄,质量差。四川、湖北、陕西、山西、云南等地。

其他药理作用

可以提高正常人和眼疾患者的视力,扩大视野;对听力也有很好的作用,可以提高皮肤感受器的辨别能力。

化学成分包括五味子醇甲、去氧五味子醇甲、新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甲、五味子乙素、甲、乙、丙、丁、戊、己、庚、庚等。

五味子的炮制:筛去灰尘,除去杂质,放入蒸笼中,取出晾干。酒五味子:取洗净的五味子,加入黄酒,拌匀,放入缸中,密封,隔水蒸熟,酒尽后取出晒干。另外也用蜂蜜蒸和醋蒸,方法和酒蒸一样(五味子每100斤用黄酒20斤,或蜂蜜30斤,或米醋15斤)。

《论雷公烤》:“凡用(五味子)用铜刀剁成两截,浸蜜蒸之,但浸浆两晚,烤之以用。”

味道又酸又温。

①经典:“酸温。”

②别录:“无毒。”

(3)《唐本草》:“果肉酸甜,核硬,有咸味。”

④长沙药液:“味酸,微苦咸,气涩。”

经络入肺、肾经,

(1)本草汤:“始于太阴,得足阴经。”

②纲要:“入肝心。”

功能主治敛肺、滋肾、生津、止汗、敛精。治肺虚气喘咳嗽,口干口渴,自汗盗汗,疲劳消瘦,梦遗遗精,久泻痢疾。

(1)敛肺止咳:用于肺肾两虚所致的咳喘,常与滋肾药同用。

(2)缝精止泻:用于遗精、慢性腹泻。治遗精,常与桑螵蛸、煅龙骨同用;治慢性腹泻,常与肉豆蔻、芡实同用。

(3)生津敛汗:用于阴道液不足的口中口渴盗汗,常配麦冬、生蚝。

(4)凡气血消散所致的休克、虚脱,均可与补药配伍。

(1)经典:“主气,咳逆气,劳虚,强阴益精。”

(2)别录:“滋养五脏,除热,生肌于阴。”

③《日华子本草》:“明目、暖水污器、治风降气、消食化积、霍乱筋颤、结节病、凉豚气、消水肿、恶心、胀气、止渴、除烦清热、解酒强筋骨。”

(4)高力:“生津止渴。”治疗腹泻,补充元气不足,收集消散的气,并扩大瞳孔。"

⑤王:“治喘、咳、燥、咳,强水潜阳。”

⑥《本草纲目》:“感冒咳嗽,南方五味奇,劳伤,北方五昧最佳。”

⑦《本草宣彤》:“固精敛汗。”

内服用法用量:煎服,0.5 ~ 2元;还是进了药丸,散了。外用:研磨,混合或水煎服。

宜忌表邪内实,或初咳出疹者。

(1)《本草经注》:“肉苁蓉使之。邪恶枯萎了。战胜乌头。”

②《本草经》:“皮疹初起,久不饮,肝有气滞,肺有实热者,忌用黄芩泻热。”

3《本草》:“初感寒,宜避之,恐不散。”禁肝吞酸,以免扶木伤土。"

治疗肺经感冒咳嗽的方剂①:茯苓、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顶端在最后是好的。每次拿两元钱,一杯水,炒到七分,去掉我,温服,不及时。(《季风普济方》五味细辛汤)

(2)治咳嗽:大罂粟壳四两(去瓤打碎,加少许白糖浆于水中,洗壳使之洁净,煎黄),五味子二两(鲜者,去茎,以北为佳)。上面是细粉,白釉是药丸,大如弹珠。每次服一粒,一杯水,捣碎,煎六分钟,澄清,睡前温服,不分时间。(五味子丸,“养生佳宝方”)

③痰咳并发哮喘的治疗:五味子、明矾等。为了结束。每次取三钱,都是用猪肺煮,蘸末嚼碎,然后放在白汤中煮。(普济方)

④治肺虚寒:五味子,见方红色熟时,采收,蒸熟,过滤,去杂,煮成稀糊状。把酸和甜量到蜂蜜里,然后上火,直到蜂蜜熟了。一旦凉了,就储存在容器里,做成汤,不时服用。(《本草》)

⑤治热致元气、四肢乏力、气短懒言、口渴多汗;或湿热火,金为火所制,为冷水生化之源,导致四肢无力,眼黑脚黑:人参五元,五味子,麦冬各三钱。用水煎服。(《钱进方》生脉散)

⑥治疗神疲乏力、气短、夜梦、骨肉痛、腰酸痰多、轻喘:五味子、续断、地黄、鹿茸(切片、炒)、附子(炮制、去皮脐带)。上面是下面,酒糊丸大如梧桐树。每次服20粒,用盐汤冲服。(五味子丸,“养生佳宝方”)

⑦梦遗虚脱的处理:将五味子一斤洗净,用水浸泡过夜,用手去核,再用温水洗核得余味,用一般布过滤,放入砂锅内,用文火煮,除砂锅重量外,煮至二斤四成糊。过几天,省略火,每次一两勺,和空心煮汤一起喝。(医学概论:五味子膏)

⑧治疗肾性腹泻:五味子(采摘)、吴茱萸(细青)。前两味炒香,细粉就好。老米每次喝两元。(技能方五味子散)

⑨治白浊肾虚,腰背酸痛:五味子一两,炒红为末,用醋糊为丸,醋汤送服三十丸。腹泻,用艾蒿汤吞服。(《经验方》五味子丸)

⑩治烂弦风眼:五味子、黄荆子,勤煎服。(《谈野翁试偏方》)

⑾治疗溃疡、脱皮:五味如煎、研、敷,可保存如初。(新版本草)

临床应用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的治疗。

据102例观察,有效率为85.3%,其中基本治愈率(治愈且显效)占76.4%。尤其对症状隐匿、肝气郁结、肝脾不和三型疗效更佳。五味子散能明显降低传染性肝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且起效快,无明显副作用,适用于多种类型。低酶型(300单位以下)病例基本治愈率可达84.2%,药物平均10.1天即可起效;高酶型(500单位以上)和中酶型(300 ~ 500单位)的基本治愈率分别为765438±0.4%和72%,平均服药时间分别为23.6天和25.2天。但谷丙转氨酶恢复正常后,过早停药往往会出现反弹现象,所以疗程会因病情不同而有所不同。原则上ALT恢复正常后服用2-4周为宜,以巩固疗效。少数情况下,服药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下降到一定水平时稳定,或治疗效果不明显。如果加大剂量,仍可能使谷丙转氨酶降至正常。用法:将五味子干燥粉碎,过80 ~ 100目筛。成人每次1元,一日三次,30天为一个疗程。也可制成蜜丸。

②急性肠道感染的治疗。

取五味子10 kg,加水煎煮2 ~ 4小时,去渣加红糖3 kg,浓缩成5000 ml。一般一天服两次,严重者服三次,每次50毫升。孩子要酌情减少。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33例(其中氯霉素静脉注射8例,四环素静脉注射3例,1 ~ 2次,激素1例,补液20例)。结果治愈29例,显效3例,死亡1例。中毒性消化不良265,438+0例(补液65,438+04例,氯霉素5例)。结果除1例死亡外,其余均治愈;治愈急性肠炎10例(补液4例)。服药后91.1%的病例在1 ~ 4天退热;82.7%的患者在65438±0 ~ 4天内大便呈阴性。五味子对急性肠道感染有清热发汗、生津止泻的作用,故可有效。

③治疗神经衰弱。

可使失眠、头痛、头晕、目眩、心跳、遗精等症状消失或改善,从而恢复健康。根据73例观察结果,治愈43例(68.9%),好转13例(17.865,438+0%),中断16例(21.20%),无效1例(65438)。制备及用量:取五味子40克,用50%酒精20毫升浸泡,每日摇匀一次,10天后过滤;将残余物浸泡在相同量的酒精中10天,并过滤。合并两次滤液,加入等量的蒸馏水。成人每次服用2.5毫升,一日三次,一个疗程总量不超过100毫升。也可将五味子用蒸馏酒浸泡1个月制成40%酊剂,每次加水2.5毫升,每日2次,每次7.5毫升,连续2周或1个月。

④治疗潜在型克山病。

40%五味子酊,每日三次,每次30滴或2 ml。10天为一个疗程,可持续2 ~ 3个疗程。服药后多次烧开水。经过一个疗程的观察,8例患者(包括4例潜在型克山病确诊病例和4例疑似病例)的心跳、气短、头晕等自觉症状均有改善或消失。心律失常得到改善,心尖区杂音有一半得到改善,血压低者也有所恢复,但治疗后心脏边界和脉搏无明显改善。部分病例的心电图改变也恢复正常。经过一个月的治疗间隔,所有患者都可以参加一般的体力劳动,病情没有恶化。

另外,有报道用五味子酊治疗绿脓杆菌性膀胱炎1例,12天后细菌学和临床症状达到恢复标准。

提醒你:五味子,中药材,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css/tongji.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