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碧口镇怎么样?

碧口镇,原名碧峪口、碧峡口,位于陇南市文县东部,白龙江下游。与通渭县马营镇、永登县红城镇、华亭安口镇并称“甘肃四大名镇”。1949之前,碧口是甘肃、四川两省的水旱码头,商人众多,居甘肃四大名镇之首。

碧口镇距文县85公里。南与四川青川县相邻,白龙江从这里向东进入四川省。碧口海拔624米。与平均海拔1300米的甘肃省相比,真的是甘肃平原。就像它的地理位置一样,碧口是陕甘文化和巴蜀文化的过渡地带。这里的语言和习俗大多和一江之隔的四川相似。自古以来就有碧口不像甘肃的说法。

碧口的悠久历史与甘川、甘肃两省的水运密切相关。白龙江原名强水,为嘉陵江一级支流。它发源于甘肃、青海、四川三省交界处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郎木寺附近。在文县境内,穿越临江、尖山、口头坝、雷宇、范坝、碧口、肖佳、中庙,在中庙乡关子沟出境,在四川广元县赵华汇入嘉陵江。白龙江在碧口-赵华段,水势平缓,流速低,非常有利于船只通行。

明清时期,在白龙江、嘉陵江200里的航道上,商船一字排开,号角声震天,码头耸立岸边,是名副其实的水上“丝绸之路”。清朝乾隆以前,碧口只是白龙江边上的一个小村庄。从四川到甘肃的船队起初停留在距碧口20公里的中庙,后移至肖家坝,乾隆初年移至碧口。从此,碧口成为白龙江上繁荣的水运码头和甘川省的物资集散地。附近岷县、宕昌、甘南、武都等地的名贵中药材等货物通过此地运往上海等地,甚至河西等地的部分货物也通过此地运往东南沿海。碧口镇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货物集散地和水运码头,当地人形象地将其比作甘肃的“小上海”。当时,一船船陇南山林的岷当、大黄、天麻等珍贵药材从碧口沿白龙江、嘉陵江运往重庆、武汉、上海。这些沿江沿海城市的丝绸、布匹、日用品,也是从碧口卸下,再用骡、骆驼运到武都、天水,再通过公路运到兰州、迪化、Xi安等地。

鉴于碧口水路运输和货物贸易的繁荣,民国时期,碧口先后设置了烟酒营业税局、直接税局、特别税局、海关税局等税务机关。碧口海关也是甘肃省最早的海关机构。1949以后,随着陇海、宝成铁路、国道212的开通和省道的建成通车,碧口的水上交通越来越平淡,再也看不到过去百仗、千帆比赛、白龙江上一字排开的商船的繁忙景象。

2005年3月,甘肃、四川、重庆三省市与铁道部签署了修建兰渝铁路的会议纪要,兰渝铁路力争明年开工,三年建成。根据规划,兰渝铁路将在碧口设站。兰渝铁路被称为中国铁路网上的“三峡工程”。早在80年前,孙中山就在《建国方略》中将兰渝铁路列为“中国最重要的铁路系统”。根据铁道部规划,兰渝铁路总投资293亿元,北起甘肃省兰州市,南至重庆市。甘肃境内611.85 km,陇南境内294 km,境内27站,其中宕昌境内106 km,11站(阿吾、哈达铺、交里铺、高桥、宕昌、老树川,武都县境内105km,设7站(陈家坝、枣村、凉水、武都、汉坪、贾家坪文县长83公里,设9个站(欧家坝、老马子、竹园坝、文县、横丹、后八里、镜波屯村、碧口、郭家坝)。

此外,从2006年开始,甘肃省将投资4亿元建设全省水运网络,包括白龙江碧口至关子沟航运工程。再加上碧口水库原有的水运条件和连接甘、陕、川三省的公路网,碧口镇将成为西北著名的现代化水旱码头和快速发展的“金三角”。

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