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一个袋子有助于转移访问人的感情的日记
民情日记直接取材于繁杂的基层工作和丰富的群众生活,使其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生活基础和持久的生命力。以下是挂袋访民情日记。欢迎阅读。
挂个包帮转访民情日记——20xx年9月28日,星期一,晴
羊年中秋节后的第一天中午,太阳依然像益州人民一样温暖炎热。我乘坐的越野车正在从南华县通往吴洁镇米黑门村委会崎岖蜿蜒的山路上飞速奔驰。村民们在路边的地里到处忙碌着,这注定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这是我从8月中旬从红河到南华调到吴洁镇米黑门村委会以来的第三次,但这一次的任务更加紧迫和重要,因为我要在9月底前完成扶贫联系点的工作?挂个包帮忙,转院去探望?第一轮工作访问。
米黑人,伊音译,其意无从考证。这是一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区。彝族农耕文化历史悠久,至今仍有大量的彝族民俗文化,被称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除了种植萝卜、土豆、白芸豆等农产品,并兼顾发展核桃、野生药材等经济作物外,像南华县大部分农村一样,当地的产品尤其以松茸闻名。已知?全世界的野生蘑菇?松茸素有华南之称,产量丰富,品质优美。而华南松茸在吴洁,吴洁松茸产下美黑。?一个小蘑菇,一个大产业?松茸已成为米黑村民的主要财富和收入来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浓郁民族文化和丰富农业产业资源的村委会成员。他怎么会是南华县45个省贫困行政村之一?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我接触的农户家中,试图探究贫困的原因。
第一户,一个叫罗的农民。下车后,我沿着一条山坡上的土路走了30多米。我看到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站在院子里没有围栏迎接我们。我急忙走上几步,伸出手和他握手。他紧张而略带羞涩地让了让,最后伸手握了握我的手,说了几句我听不懂的彝语。跟着我的村组组长上前向我介绍他是户主,用彝语告诉他我们的来意。他的房子看起来还不错,一个正房两个厢房。第一间房子还不错,厢房有一扇门锁着,破旧不堪。因为这位姓罗灿的农民不会说很好的中文,他不得不依靠村民小组长的翻译,所以坐下来了解情况的过程很长,但很顺利。最后花了一个半小时填了入户调查表,了解了他家的情况和他的意愿。他的家庭很简单。* * *四个人,夫妻两个,都是三十多岁的壮劳力。他们已经读完小学,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他们有一儿一女,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学前班。有7亩耕地,日常生活还可以。前年因病借了三万,一贫如洗。最大的愿望是从事农业。我想养几只羊,慢慢还贷款就好办了。
其实农民意愿不高,发展意愿很强。我觉得这样的农民是有希望脱贫的。带着这样的心情,我满怀希望的去找了第二个农民。但是事情变得有点复杂了。农民也姓罗,离最后一家不远,出门十几分钟。一眼望去,只有一栋主楼,而且很破旧。户主40多岁。他看到我们时,只是笑了笑,什么也没说。村组领导告诉我,户主是残疾人,基本丧失劳动力。无法沟通,他家只能由村民小组长介绍。就这样,他很快就摸清了家里的情况。他家四口人,一个老婆,全家唯一的劳动力。有一个享受农村养老保险的80岁老人,还有一个正在上初中的儿子。耕种9亩耕地,可以种萝卜、土豆等。,而残疾人是穷人。最大的愿望是得到政府的帮助,改良种植品种,比如魔芋,可以增加种植收入。
第三家农户家有点远,要40分钟才能到。从远处看,房子是新建的,一层三室。农民头还是姓罗,男,三十多岁,老婆在。看起来夫妻俩聪明大方,好像见过世面的人,坐下来基本都能直接和他们聊上几句。这样的农户也是贫困户?经过深入的交谈,我慢慢了解了这个故事。原来他们家有五口人,包括一个60多岁享受农村养老保险的老人,还有两个女儿。大的上小学,轻度残疾,小的两岁多。种了14亩地,因为水的问题收成不好。问他们贫穷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是缺水,还因为夫妻身体虚弱,劳动力不强。但下来后,村领导告诉我,他们其实是因为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被罚款3万元,造成了贫困。原来他老婆在嫁给他之前已经结过婚,生了两个孩子,嫁给他之后又生了一个孩子,所以被罚款,变穷了。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改善水源,增加种植收入。
面试结束了,但我的心情并不轻松。我有点感动。虽然这三位农民的实际情况不同,致贫原因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善良、朴实、勤劳。他们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愿望。即使是贫困户,也不必坐等救助,只要稍加帮助和引导,就能自力更生,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挂包帮访民情日记二根据支队和大队的安排,近日,我和大队其他同事来到龙陵县勐糯镇丛岗村高家寨组开展?打包团伙?转移访问?工作上,因为入职时间短,帮扶走访和群众工作经验不足,所以提前对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风土人情做了功课,但是到了高家寨组,还是有很多触动。
首先?高?高家寨群真正位于山顶。从山脚到钩屋,开车40分钟,步行30分钟。高温干燥让我们一路疲惫不堪。下一步是什么?干旱?因为地处山区,一路上看到很多田地,但都种了耐旱作物。问了正在干活的村民,才知道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虽然修建了渡槽,但很多时候,地里的庄稼还是靠它。天水?。又来了?热吗?虽然地处高处,但温度还是比较高的。我们还没有到达目的地,我们所有人都已经在流汗了。
当我走进钩户姜的家时,我感受到了高家寨村民的热情。53岁的江大爷明白了我的目的,马上放下农活,叫家人给我倒水泡茶。姜大爷家主要是砖混结构的房子,厢房是木屋。屋外的小院子里虽然有很多农具,但都摆放得很整齐,地面也很干净。我爸妈在我家院子里和江叔叔走散了。蒋大爷告诉我,家里除了孩子在外打工,老婆和阿姨外出赶集,一共六口人。只有他们和72岁的母亲在家。日常生活中,除了生活和生产所需的开支,家里没有多余的零钱,但他们想在养殖中学习技能,靠养牛养鸡致富。交谈中,我根据事先做好的功课,向江大爷详细了解并记录了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鼓励江大爷树立信心,充分信任党和政府,在生产中积极学习手艺和技术,在生活中阳光自信,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回来的路上,我想了很多。除了在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我还应该在工作之余积极帮助别人,不管怎么样?打包团伙?转移访问?活动也是一种帮助他人的行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的内心也是快乐和幸福的,这是物质满足所不能达到的,也是人与人之间最真实最美好的情感。
挂个包帮着访民情日记?打包团伙?转移访问?工作安排:在此期间,我和县委政研室副主任胡到太平镇各村委会小村、河底扶贫挂钩户之家等组进行调研走访。
戈居村是我县典型的彝族村寨,距太平镇8公里,距县城25公里。据村委会的人说,除了1汉族家庭外,其余都是彝族。近年来,由于党的好政策和绿色森林资源的青睐,农民只要不偷懒,每年都能找到上万元的野生菌收入。葛居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过牛羊,很多农户养了1200只羊,有的养了四五只。我急切地问村委会的工作人员,那么已经养了多少头猪了?村委会主任周紫雯笑着说,猪多了,平均每家至少两头。据周紫雯介绍,村里很多农民也种了一些中药材,收入也很可观。其中一家利用房前的私宅地种昆虫内脏,不到两年就换成了微型车。听着周书记的叙述,心里甜得像吃了蜂蜜。
吃过午饭,沐浴着冬日温暖的阳光,我们和村委会成员一起回家了。一路上,我们走在坚实平整的水泥路上,一户一户敲着农户的铁门进出。最后,我来到了离村委会不远的老周家。老周今年四十多岁,女儿还在上小学。老周的妻子因为长期患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里的工作全落在老周一个人身上。问及老周家的生产生活情况,老周点了一支烟,毫不迟疑地说,老伴有病老了,一年要交几万块钱医药费,长期吃药。家里有几块水田和一亩旱地。平时种点水稻玉米,就生产销售,养猪养鸡。核桃也种了,但大多还没结果。一家三口的生活主要靠老周打零工。
在老周15瓦昏暗的灯泡下,我进一步打听老周媳妇的病情。老周的媳妇患糖尿病多年,长期依赖胰岛素。老周的媳妇一干农活就头晕,只能在家里做些轻活喂鸡喂猪,不能干重活。我进一步问老周,你参加新农合了吗?我以为保险率超过85%。老周无奈地说,他媳妇每次因为这个富贵病住院都要交500元的门槛费。再加上有些药不能报销,她还是负担很大。而且长期吃药,家里只有出门的账单,没有水进来。它确实是旧的。
走出老周家会馆,我又一次看到了老周家的三间房。这三座房子是有墙和桥台的梁式建筑。房屋被栅栏围了起来,院子里散落着一些生活用品。显然,老周家确实是典型的贫困户。说起以后的发展,老周憨厚地笑着说,如果老伴早点康复,他就和村民们一起去石油队干活了。从村里回来的人说,一年至少能攒两万块钱。现在只能在附近打零工,一天也就六七十块钱。看着黄灿灿挂在老周家院子里的玉米,我心里祈祷着老周家的那几亩核桃树早日结果,也祈祷着老周的老伴早日康复,让这个贫困的家庭早日过上温馨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