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信息

延安

地理形势

延安市位于陕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纬35° 21′~ 37° 31′与东经107° 41′~ 1031′之间。北接榆林市,南接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东与山西省临汾市、吕梁市隔黄河相望,西与甘肃省庆阳市接壤。全市总面积37037平方公里,* * *辖1区12县,市政府设在宝塔区,辖196个乡镇,3426个行政村,总人口193.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46438+0000人。属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平均无霜期170天,年平均气温7.7℃-10.6℃,年平均日照时数2300-27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00mm左右。

历史的发展

延安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轩辕黄帝陵墓位于延安乔杉山顶,被炎黄子孙尊为“人类始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延安以其“边陲之县”、“五路咽喉”的特殊战略地位,被吴起、蒙恬、范仲淹、沈括等众多中国古代名将用来施展身手,上演了一系列悲壮的历史剧。

20世纪上半叶,延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民族英雄刘志丹、谢子长创建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从1935到1948,延安是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所在地。十三年间,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培育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宝贵财富,成为全国人民团结起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延安于1982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1996 165438+10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延安地区,设立地级延安市。

人文自然资源

延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全市土地总面积5556万亩,人均29亩,土层深厚,适宜作物多,发展林业、果业、畜牧业前景十分广阔。在广袤的黄土深处,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石油储量4.3亿吨,煤炭储量765438+亿吨,天然气33立方米,紫粘土5000万吨,为延安工业经济腾飞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历史的大潮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延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掩映在松柏之间的轩辕黄帝陵墓是中国人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北宋时期在梁青发掘的万佛洞和钟山石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花了几千年挖掘的中山石窟,被专家说完全可以和敦煌媲美。

举世闻名的枣园、杨嘉玲、王家屏等许多革命遗址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这个洞洞土洞,石洞,低矮的瓦房,曾经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部。

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韵味纯正的黄土风情文化。延安的野腰鼓,陕北的高亢民歌,古朴精致的民间剪纸,陕北热情欢快的秧歌,都寄托着延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延安市坚持“依托资源、面向市场、优化发展、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城乡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达到96.2亿元;粮食总产量66.6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444元;财政总收入6543.8+0.80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8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43.8+0.95亿元。

——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主导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七五”以来,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沟播适时早播等旱作农业技术,粮食产量连续跨越6亿公斤、7亿公斤、8亿公斤、9亿公斤四个台阶。2000年,尽管遭受了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农村人均粮食产量仍稳定在500公斤左右,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烟、果、羊、薯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初具规模。2000年,全市烤烟产量654.38+0.95万吨,苹果总产量436.8万吨,羊965.438+0.64万只,马铃薯总产量746.5438+0.9万吨。主导产业主导的多种经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到1999年底,全市8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实现了跨越目标,取得了扶贫攻坚的阶段性胜利。

——山川秀美工程全面启动,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进一步加快。通过引进外资治理的延河流域和幸子流域,成效显著,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美丽山河建设全面启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热情空前高涨。截至2000年底,全市水土流失治理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5.1%。农民人均基本农田达到2.4亩,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以能源开发为主体的产业布局初步形成,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0年,全市独立核算国有工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96.9亿元(现价),增长4.9%。石油、煤炭、卷烟、电力四大支柱产业继续发挥支撑经济大局的作用。全市原油产量246万吨,原油加工能力306万吨;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1.4852万吨;卷烟产量654.38+04.49万箱;发电量3.39亿千瓦时。全市31国有工业企业实现税收6543.8+0.8亿元,利润4654.38+0.9亿元,保持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市场日益活跃。200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1.802亿元,增长2.6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89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7.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0.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4.9亿元。全市商业网点1.43万个,其中个体1.40万个,集贸市场1.95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543.8+0.95亿元,城乡市场繁荣活跃。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扩建后的延安机场可起降大中型飞机,延安-Xi安、延安-北京航线保持畅通。西延铁路8月投入运营,1992,沈燕铁路今年将建成通车。铜川至黄陵高速公路基本建成,延安至安塞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延安邮政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到1996年底,全市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村村通电、村村通条件通程控电话”的“三通”目标。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初步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先后与山东省潍坊市、江苏省连云港市、盐城市、福建省无锡市、福建省福州市、上海市宝山区、北京市石景山区、深圳市龙岗区等市区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并与上海市卢湾区达成友好城市关系意向。引进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银行资金,对幸子和延河流域实施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世行贷款延河流域治理二期项目、德国援助造林项目、比利时援助农村饮水项目、联合国扶贫项目、日元农业综合开发、城市供水等项目正在组织实施。与德国爱尔福特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并开始了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4918所,在校生51.65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23%。196个乡镇已全部完成“九五”任务,7个县完成“九五”任务,全市提前两年基本完成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初级卫生保健网络逐步完善,长期危害人民健康的克山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大骨节病、氟中毒等地方病基本得到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4.48‰。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83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8.13平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1444元,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2.46平方米。全年邮电业务总量6543.8+0.82亿元,电话总量达到6543.8+0.53万部,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8.2部。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8.7%和91.2%。

党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为延安在新世纪的更大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延安人民将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面向市场、发挥优势、调整结构、突出特色”的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富民强市、缩小差距两大任务,以及建设秀美山川、城乡基础设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城镇化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加快发展特色经济,进一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努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设富裕民主的社会。